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当代中国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模式

  摘 要: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和特殊路径使其在遵从现代化共性规律的同时又独具特色,较为突出的有混合过渡性、自觉建设性、经济先导性、政府调控性、跨越式发展性、文化裂变与整合交替性、发展模式创新性等等,这些特性使中国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经验模式形成鲜明对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新特征;人类文明

    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这一现代化模式是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一个独特类型,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愈加凸显,准确把握这些新特征并积极导向,对中国社会的健康有序高效率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新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在世界性现代化潮流中目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在促使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及美国崛起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中国成熟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持其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而在经济上实行“崇农抑商”,政治上实行高压,文化上实行禁锢政策,从而全方位地抑制了中国内生式现代化的萌芽,错过了这一次历史机遇;当殖民主义狂潮袭来,日本与俄国采取学习西方赶上西方的文化策略而成为追赶型现代化成功的范例,而中国却在步步为营地抵制西方文化侵入,又不得不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的压迫下步步退却,使自己在被动挨打的境地越陷越深,错失了现代化的第二次机遇;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西文化全面交流的基础上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和平环境,提供了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进入内生化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和市场经济体系建构相配套的现代化正轨,现代化的经济前提和基础奠定,中国社会及文化全面向现代社会文化转型,并在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圈后,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赶上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并成为后发型现代化的典型,而发达工业社会正由以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经典现代化转向以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再现代化(或第二次现代化 )历程,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走向,并在全球化浪潮中影响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特征,较为突出的有混合过渡性、自觉建设性、经济先导性、政府调控性、跨越式发展性、文化裂变与整合交替性、发展模式创新性等等,这些特性使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经验模式形成鲜明对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因其后发,而具有被动劣势,容易沦为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原料基地、制造加工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经济利益分配中不占优势,在政治、文化领域也处于被动地位;但同时又有后发优势,可吸取先发型、追赶型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利用其科技成果和管理机制及成熟的市场体系,达到高起点、高速度、低成本、低代价的发展。这使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可能在几十年内完成西方几百年所经历的经典现代化的历程,而在此期间,工业发达国家的今天可能是工业不发达国家的明天,现代化的共性规律格外突出,全球性的现代化浪潮与西化浪潮同向,但这只是早期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奠定了国家的实力基础,民族化的文化潮开始成为主潮,现代化的西方经验模式不再是唯一的成功模式,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探索的不同现代化模式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多种可能性,为在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安全危机中挣扎的现代化浪潮再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在信息文明基础上,农耕时代的东方文化中心主义与工商时代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都成为历史遗迹,与生态文明对应,连人类中心主义都成为广泛抨击的对象,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协作观念强化的事实也无法遏制文化多极、多元、多向、多层次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中进行的,前现代文化对现代化本能的抗拒和后现代观念对现代性的反思都构成现代化途中的不可回避的因素,既有阻碍作用,又有一定的匡正功能,这使现代化的定向变得难以把握,中国后发型的现代化既不能重复西方的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绕开工业化另辟蹊径,只能走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控制人口增长、维持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而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在农耕文明的转型与信息文明的建设的错层间进行的,中国特有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长期共存的状态,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基础,也是中国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基础。中国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与西方经验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更多地不是通过农村经济解体强制实现城市化而达成,并通过城市的扩张而拓展,而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城镇化而逐步实现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内生式工业化的主干部分,真正改变了古老的村社的生产力水平,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农业纳入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轨道,成为产业化的综合经营,实现了中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和平过渡,这似乎依然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普遍陷入困境而改组转向的国营企业的不同发展势头共同瓦解了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为现代工商文明的发展清道。而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使开放作为第一动力源而迅速推进改革进程,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乡镇、乡镇成为小城市,小城市成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为大城市,大城市成为国际都市,中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化和规范化的步伐大大加快,这也将尚且稚嫩的中国企业推向了国际竞争的漩涡,优胜劣汰,中国真正的企业家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及凝结了现代意识的企业文化生成,成为文化新质的核心部分。中国的信息文明不是工业化发达时期的产物,不是工具系统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智能化的结果,不是科技文化充分发育后的自然趋势,而是与工业化进程几乎同时进行的,受国际新经济和高科技发展大潮裹挟的加速运动,并迅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柱和导向性产业群,信息文化的高度国际化、全球化的特征有力地改变着惯性和惰性极强的中国文化体系,它的选民——年轻的知识层与传统观念和传统媒体迅速拉开距离,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随之进入加速期,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因素成为信息文明的有力促进因素,注重精神境界、修养和精神文化的传统也构成知识经济的有力支撑。这是中国可能在信息文明阶段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中国可能继日本、印度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出色表现后再展新高,日本调整发展战略意欲与美国在新经济领域再度较量,印度成为软件生产第二大国,中国网民数量现居世界第二位,这些似乎都预示着在信息文明时代,东方文化可能再度崛起,而这个可能性要变成现实,取决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与顺利运行。


    中国的改革始于于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的发展始终居于社会变革的前列,拉动着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体系的完善化、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不可逆转不可滞缓,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残余被迫快速退出生活主流,这大大加速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国外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也促进着真正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新规则的出现,以其不容争辩的铁的逻辑推动着中国社会转型。伴随着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阶层分化加速,政治意见的分歧具有了实质性内涵,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趋势愈加明显,社会的民间势力对政府权力构成制约,社会正义体系在个体权利意识觉醒的同时逐步建构,民主政治步入实质性阶段。价值规律和科学理性奖励遵从者,惩罚逆行者,不由分说地终结了文化思想领域中许多不切实际的无谓争论,而且以现代化的实践检验了自近代以来关于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的种种观念,使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文化心理的现代化大大加速。以个体独立为核心的现代观念、以张扬个性为基础的创新意识、以自由为目标的多元化倾向,蚀解了建构在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意识形态僵壳,给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这样,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进程全面展开,并以经济发展为龙头,在强化中国综合实力的同时也打造着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形象。“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中国后发型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的变革主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以经济伦理的建设奠定现代文化观念体系的基础,才能踏实向前。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的政府主导性特征也十分明显,尤其在早期,政府的自觉意识和政策导向有关键性的影响,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加入国际市场体系,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开始强有力地推进政治体制的变革,政府的管理经济的职能被服务职能替代,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形成,市民社会的发育成熟,民主政治的基础奠定,这时,政府主导作用在经济领域大大淡化,政治文明的内涵则日益丰富,中国传统政治真正走向现代政治,在法制的基础上体现民主的实质,而这一过程也应是在政府主导下稳定过渡的,才能保证现代化的成本降到最低。后发型现代化是自觉建设自觉导向的现代化,对主体素质要求较高,人的现代化可能先于社会的整体现代化,具有现代意识的“先知先觉”的民族先锋成为推动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启蒙者、革命者、领导者,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成长起来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力军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才可能使在西方文化强势面前已显被动的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而在现实中不难发现,主体素质的普遍偏低,对后发型现代化建设可谓致命伤,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不熟悉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为执政党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合理改造和大胆创新取决于政党素质,建设主力军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和利用,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明确意识也与民众素质相对应,人的素质决定他所干事业的性质,人的现代化的滞后严重影响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反过来,社会整体现代化水准的低下也严重制约着人的发展。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人民,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而执政党的执政水平严重影响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效率,从而影响到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加速民主法制的建设、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正确发挥后发型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导向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后发型的现代化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在经济上呈现明显的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但时间的浓缩并不意味着可以跨越规律性,而是在更精确地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更自觉高效的建设;在政治上可能因矛盾集中内外呼应而更难以协调,易形成社会动荡态势,但高速发展中促成的动态平衡是真正的积极的社会稳定,市民社会发育成熟、民主政治法制化的进程会促进中国政治文明的实质性进步;在文化上早期的裂变现象十分明显,基础文化活动领域与高级精神活动领域分离,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各趋其极,扬弃了僵化的传统意识形态,撑展开一个现代文化发展的广阔空间,而后在现代化观念基础上逐步整合,随着中国现代化战略在广阔疆域的逐步实现,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本土化、地域化、民族化的特征也逐步彰显,构成一个新的现代文化模型,并在世界性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中赢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后发型现代化以先发型、追赶型现代化模式为主要参照系,逐步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学习走向超越,形成新发展模式。中国后发型现代化一开始是在殖民浪潮的外因压迫下被动进入现代化轨道的,而在国家赢得独立自主权的基础上,逐步进入自觉建设期,并以主动的姿态加入世界体系。不同于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发产生、自然发展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是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主要参照系的学习、创造和超越的过程,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都是舶来的观念、西化的过程,毋庸讳言,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迄今为止唯一成功的现代化模式,但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最佳的模式,其弊端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业文明发展中期)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尖锐矛盾,引发了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而在后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能源、环境、生态、人口、核威胁等问题都表明人文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冲突激化,全球化浪潮以西化、现代化为主题,使这些问题迅速蔓延为全球性问题,并在发展中国家更赤裸裸地爆发出来,严重威胁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不可全盘照搬。而针对资本主义弊端而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虽准确诊断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却尚未确定出高效的疗治方案,自身发展也处于困境之中。我们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在五四时期是作为拯国救民的手段,在改革时期重新选择,则是作为强国富民的手段,而在具体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又不断根据现实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发展模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对危机四伏的人类文明发展有重要价值,而对于已率先进入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模式来讲,东方文化与曾为西方文化时代精神的前卫思想——马克思主义结合的产物,是其调整文化内部的二元对立倾向(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体系、人与自我的矛盾)的重要参照系,也是其由发达的工商文明过渡到信息文明、生态文明阶段的可供资鉴的重要文化资源。从中国后发型现代化的新发展模式的探索来看,吸收全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精华的重点目前无疑在西方现代文化体系,而保持民族特色与追求与时俱进不应构成矛盾,民族文化的复兴应是在充分现代化的基础上民族文化的新生和再度辉煌,而不是敝帚自珍式的偷生或盲目自大式的空想,不是追求传统文化在现代复活并导引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幻梦。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建构在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不足以成为市场经济基础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观念支撑,以牺牲人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天人合一、以牺牲个体独立性和个性丰富性为代价的社会和谐、以压抑和否定人的需求为前提来适应低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精神取向、以强化等级制为目的的德治仁政教化体系所维持的消极的社会稳定等,都不是今天所应追求的目标。尽管对西方人来说,这些观念可能对他们在高科技时代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模式有所启发,但对刚刚步入现代化正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惰性和浓重阴影还是现阶段力图挣脱的对象,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现阶段只能是批判地继承,而对于现代化急需而传统文化体系又匮乏的现代文化观念资源,则应在充分吸收、学习、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才能应用、改造、培植、发展、创新。中国新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应是在充分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精华的基础上,力避其害,而形成的能提供更高生产效率、更合理的社会组织制度、更开放的精神空间、更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发展模式,并且达成人类文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和谐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我们在现代化理论、制度、观念基础和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新生的经济文化理念、政治文化理念、观念文化理念等不仅强有力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物质生存、社会生存、精神生存的方式,也对世界市场体系、世界社会体系、世界文化体系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补共进已成为当代文明发展的大势,而在东方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可能比印度文化更现实、比伊斯兰文化更宽容,因而在这个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全球化浪潮中,更容易受异文化的影响也更容易影响异文化,成为异军突起大有作为的一支,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既是中国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基础,也可能给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新的希望。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当代中国法官的定位、思维与追求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转型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方法探讨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现今高等美术教育中思辨地延承中国传统文…
    从国际文化发展战略看中国文化安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