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当代中国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2006年3月16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其中的亮点,它是我国2006—2010年发展的重点,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点。规划中指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说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六个方面,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涉及农村文化、精神文明层面。

  进行任何一项建设,首先必须了解其背景,这样的建设才有针对性、有效率。乡风文明建设具有理论与现实两大背景。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背景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卓越贡献,在于他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文明思想的奠基人。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没有发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词汇,但是他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地阐明了两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指出了物质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这里突出强调了客观物质发展水平对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的制约关系。其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系,揭示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反作用。马克思指出,在创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住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名著中指出人类从蒙昧、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标志是手工业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同时他们又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同时,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列宁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观。首先,列宁指出,取得政权是无产阶级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其次,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三,列宁指出,要想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就要在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的基础上,实行文化变革。第四,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必须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遗产。第五,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积极提倡共产主义精神。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文明问题的思想。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第一,我们党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上,科学地概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概念的含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使用文明这个概念,但没有具体规定出它的确切含义。)第二,揭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第三,第一次阐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第四,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第五,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总体布局的高度,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问题。第六,我们党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2.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他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进一步提出了“五个统筹”的任务和要求,从而完整、系统地提出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思路指导下,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名词,从建国到21世纪,每个时期都有过那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但仅仅是理论界的称呼,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没有把它写进政策,甚至是发展规划中去。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新农村建设”写进发展规划中,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要工业反哺农业,另一方面说明了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体现可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观,是一个包括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六个特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更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特色。因此,乡风文明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发展观渗透于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和整个过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等一系列理论上的认识和理解,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雄厚的理论基础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

  1.乡风文明建设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以中共十六大为标志,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统筹发展的小康。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新农村中的乡风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中的特例——农村文化建设。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充分说明了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这也正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乡风文明建设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农村文化,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社会 条件。

  2.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

  2000年,农民收入问题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受到高度重视。会议期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句话被写进文件。此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五年来,以城带乡、反哺农业的步伐已经启动,并不断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步骤,是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提出,正是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现,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它要求的是精神层面的境界,反映的是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乡风文明,第一次被党的文件提到了如此的高度,更加说明了它在新农村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3.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忽视乡风文明建设的倾向

  央视《焦点访谈》2006年8月21日播出节目《丧事上跳起脱衣舞》,讲述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流行一种奇怪的做法,许多办丧事的人家邀请“演出班子”进行脱衣舞表演,一些年轻人也借机免费观看。2006年9月福建省一村委礼堂女子跳脱衣舞。这些现象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这样的丑恶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遏制,就会愈演愈烈,成为一种风气,必然会对当地的民风造成恶劣的影响,危害社会的稳定。

  这些虽然是个别地方的现象,却对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敲响了警钟。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富裕等物质上的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却是空白、空虚的,这与物质生活的提高是不相适应的。长此以往,不仅会污染乡风文明,更会影响物质文明的成果、社会的进步。

  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一些地方农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业余文化生活仍单调贫乏,赌博、迷信活动盛行。这与地方不同程度地忽视乡风建设有关。有的地方建设新农村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被游离化。更有甚者,对严重污染乡风文明的文化采取不作为态度,助长了坏风气的传播。这些现象启示我们:即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如果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新农村建设还是无法取得成功。忽视乡风文明的错误倾向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4.国外建设经验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韩国新农村运动,是一场通过勤劳、自助与合作,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基础建设的运动。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开展方式是以村落为单位,通过一个农村地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农村地区的各种项目。这种地区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正是大力推进新农村运动进程的内在动力。韩国的新农村运动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拉小了城镇差距,培育了地区农民积极向上的新理念和自信心。但由于运动中官方支援占主导地位,新农村运动的物质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化而夸大了其经济效应。因此这种发展不具有持续性,农村经济在出现短暂复苏后又进入衰退期。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部门的竞争力,才有可能解决农村问题。这给我们一点启示,不注重生产力的发展,而单纯注重生产关系的因素对农村建设的作用,是片面和不科学的,最终发展起来的农村是不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然后才是其他方面。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可过分夸大其作用和影响力。

  以上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发展的建设,只有这样的建设才能是健康持续的科学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建设必须认识到理论与现实的背景,才能更科学地展开,使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世界历史视线下政治文明发展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主体权利观念是近代西方文明之魂
    传统和谐文化在当代中国宪政文明建设中的角…
    论现代人类起源地与人类文明产生地——黄河…
    唐帝国怛逻斯战役之败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野蛮”和“文明”之争——英国早期游记的…
    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汽通道”对西藏文明的…
    探究中华科技文明之河的“两岸风光”
    从“天人和谐”论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
    中国文明的世界意义(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