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历史教学;快乐教学法;导语;史实;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5(a)—0075—01
快乐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求知、快乐学习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要落实快乐教学法,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中国论文联盟
一、导语设计新颖化,激发学生探究欲
初中学生对各种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探究欲。作为历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如,在讲有关“大跃进”的内容时,由于初中学生阅历有限、相关知识欠缺,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教材有关内容,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为此,我先从大跃进的现象入手,一边展示有关图片,一边用夸张的语气念了一首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一个洲。水稻高耸入云天,农民伯伯乐翻天。”学生听完顺口溜后哄堂大笑,我顺势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芝麻、南瓜和水稻呢?”学生齐声说:“没有!”我接着问学生:“当时类似的宣传画和顺口溜相当普遍,为什么大家都要说谎呢?”学生的探究欲立刻被激发起来,进而主动阅读教材寻找答案,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上课伊始,教师有效运用新颖、富有悬念的导语,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
二、史实讲解故事化,吸引学生注意力
历史教材中提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历史教师可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将史实讲解故事化,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教学中,商鞅变法是其中的重点。我则在课堂上穿插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的讲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1.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利用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创设教学情境,以使学生对相关历史产生切身的体验与感受。如,在讲授《伟大的开端》一课时,我就选取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中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来创设教学情境——“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紧接着我说:“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了山东的一切特权,这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到底应该怎么办?”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的爱国口号……通过这种方式,既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谐音法。这是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在讲授《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两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区分美国国庆日(7月4日)和法国国庆日(7月14日),在说到美国国庆日的时间时则用“气死”,在说到法国国庆日的时间时则用“气得要死”。又如,在讲授《“解放者”的风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南美独立运动领导人玻利瓦尔,则将他的名字读成“玻璃娃儿”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3.有意曲解法。即将教材中的一些词句换一种说法,赋予其新的含义。如,在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战中意大利所表现出的两面性,在分析意大利参战的原因时,教师可这样表述:“意大利,意在‘大利’,看加入哪一方更为有利可图,就参与到哪一方作战。”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一战中意大利两面性的认识,又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意大利参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编辑:孟刚中国论文联盟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