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别从历史过程作为其前提,具有方向性以及历史过程作为其源泉,具有动力性两方面展开,对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性进行论证,客观说明唯物史观的历史过程性,并坚持和认同其历史主体性。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主体性;辩证唯物主义;过程
恩格斯晚年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您在我的《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东西-马克思的附录其实就是它的起源!"①被恩格斯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的"马克思的附录",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这一主要缺点作了更详尽的阐述,这也是马克思现实地摆脱黑格尔而进入他,然后又发现了"人的对象性活动"而冲破了费尔巴哈的重大突破。中国论文联盟
一、历史过程前提:方向性
第一,唯物史观一定要以承认"现实的历史的人"为前提。
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展示出,将历史看作是一种审视社会现实的方法论,它的本质是强调发展、变化。他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指出:"他设定的是'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在这里,我们看到"现实的"与"历史的"作为并列词共同修饰人,这才是马克思理论所指认的人。因此,在看到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前,我们一定要强调并承认组成历史并从中活跃着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尽管历史只发生过一次就不再发声,但历史还是具有可知性的,从中活动的人,就是最详尽的考察材料。
由于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当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自然界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即人对人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同自然发生关系的。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各种以"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社会中具体的人就好比蜘蛛,而社会就是那张赖以生存并不断修补的蛛网,每一只蜘蛛都既有属于自己的蛛网,还有蜘蛛之间互相交流的网。人的活动不仅是历史实在性的前提,而且也是历史实在性存在的方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生产的物质条件。"②
第二,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现在将来都要坚持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恩格斯说过,"历史唯物"这个名词表达的是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具体地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通过社会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地考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而使历史过程在理论上再现"。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时,提出了有关历史过程的提法,这就是有关于历史过程的现实前提,既不是来自头脑中的,而是通过经验途径确定了的前提的问题提法。他们写道,"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来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④
"按照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划分为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⑤其实近代历史也是按照工具系统的性质而被划分为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机器大工业时期以及所谓的后工业时期的。这就说明了我们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同时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时期也见证了一种历史的连续性,是生产工具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在不断进步,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类似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参见社会形态,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划分方法和参照体系,都可明晰地看到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不是英雄人物或是"绝对精神"所能左右的。"历史指的是一种发展着的过程性。在这里,历史不再是现成的研究对象,而是一种看待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方法论"。⑥
二、历史过程源泉:动力性
第一,历史过程的源泉是不能离开矛盾谈问题的。在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往往是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对抗性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最终成为历史过程的动力源泉。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矛盾也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尽管不是主要矛盾或对抗性矛盾,却也成为了历史发展的源泉。以社会主义制度举例,首要和最重要的特点是作为这一体系核心的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列宁指出:"对抗性和矛盾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前者消失了,后者保存了下来。"⑦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的非对抗性质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了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的区别,为整个社会生产朝着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第二,历史动力是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社会联系。历史动力和社会规律是极为相近的社会现象,相应地也是极为相近的概念。其中一系列根本的社会联系既属于规律,同时也属于动力。例如,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人民群众在历史上不断增长的作用等等。然而,二者之间也存在有客观基础的区别:首先,历史过程的动力性比社会规律有更广泛的范围,不仅包含自身规律,还包含着许多其他社会因素,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其次,社会规律反映的是历史现实的客观联系。而历史动力则包含着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不但是社会规律起作用,历史过程发展也受到主观方面制订的机制或是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思想方向的影响;最后社会规律和动力着眼点是不同的,社会规律是抽象的,更重其客观性,不能主观臆造也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动力性是着眼于历史过程的矛盾特殊性和发展的主体性。中国论文联盟
因此,如果我们不遵循唯物史观的认识论,那么我们就很难避免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的机械化理解。诚然,在传统的历史观中,人们也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来淡化这种机械化的理解,但问题却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却难以厘清。
三、结论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认识论,并客观尊重并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性。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0-72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8
③康斯坦丁诺夫主编,蔡振扬,高铭,林海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过程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1
⑥赵义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与"物"概念的再阐释-对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种文本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2): 236-240.
⑦《列宁文集》第11卷,第357页。
参考文献:
[1]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
[2]《列宁全集》第21卷.
作者简介:张旭阳(1987.4-),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论文联盟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