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试论皇太极与大凌河之战

 天聪五年(崇祯四年)七月,后金汗皇太极亲率大军,对明发动了大凌河之战,虽然此战在清朝开国史上不算是著名战例,但是它不仅从战略、战术多侧面反映了皇太极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才能,而且也是日后与明进行松锦决战的一次演习,因此深入研究颇有意义。

           

一、 宁锦防线


    明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袁崇焕取得了宁远(辽宁兴城)大捷。翌年,又获得宁锦大捷,朝野同声相庆。明熹宗说:“朕廑念东事,从前皆因守之不固,更何言战?昨闻设奇应变,贼且退避,此足明固守之验矣,”[1]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关门既已无虞,”[2]认为“关门之倚宁远,宁远之倚塔山、锦州,皆层层外护,多设藩篱以壮金汤。”[3]此议得到许多臣工的赞同和支持,于是明廷改变了过去王在晋、高第等人推行毁弃关外诸城,退守关门的错误御敌方针,而易为调兵遣将,增拨粮饷,修筑城堡,操练军士。使关外诸城互为犄角,既能坚壁清野,独自抗敌,又可首尾相应,协同作战;进则直趋辽沈,收复全辽,守能拱卫关门,保护京师的一道坚实的宁锦防线。宁远、宁锦接连遭到重创,皇太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针对明朝宁锦防线采取以下措施:

    ——避实击虚。皇太极深知八旗劲旅长于野战,不善攻坚,所谓“野地浪战,南朝万万不能,婴城固守,我国每每弗下。”[4]因此,他认为“彼山海关、锦州,防守甚坚,徒劳我师,攻之何益?惟当深入内地,取其无备城邑可也。”[5]天聪三年(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亲统八旗大军,避开明的宁锦防线,以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都为向导,取道内蒙,由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进入关内,明廷大惊,京师戒严。后金兵进逼北京,蹂躏京畿各州县,随之占领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城。皇太极企图在永平等地建立关内据点,东可进攻山海关,西可威胁京师,由于遭到明军猛烈进攻,未能如愿。此后,皇太极多次兴兵从内蒙进关骚扰,使明京师重地不得安宁,从而削弱了宁锦防线的作用;

    ——乘疑用间。袁崇焕取得宁远、宁锦大捷后,遭到一些同僚的嫉妒,被阉党诬陷去职。崇祯帝即位后,诛魏忠贤,袁崇焕复出,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赴关外御敌。崇祯二年(天聪三年)十一月中旬,袁崇焕得报后金兵入关,进逼京师的消息,未奉圣旨,擅自率军离开汛地,兵至河西务,明廷命袁崇焕不得过蓟门一步。而他却认为“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驻营京师广渠门外。“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6]故在崇祯帝召见袁崇焕时,“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域中,不许,”[7]对他已有猜疑。此时,皇太极采用范文程的“进密策,纵反间”[8]计。十一月二十日,后金兵在广渠门外击败袁崇焕等援军。二十七日,皇太极闻袁崇焕等“复聚败兵,营于城东南隅,竖立栅木”,于是令后金兵“列阵,逼之而营”。随后,他与诸贝勒率轻骑往视进攻之处,指出:“路隘且险,若伤我军士,虽胜不足多也,此不过败残之余耳,何足以劳我军,”[9]遂返回大营。是日,据《清太宗实录》记载: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达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递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10]

    二十九日,皇太极纵明太监归,其中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11]崇祯帝“信之不疑,……遂缚下诏狱。”[12]袁崇焕蒙冤,被凌迟于北京西市,明朝宁锦防线失去一位杰出的统帅;

    ——自造火炮。西洋大炮明末传入中国,身管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安有瞄准装置,“发时以铳尺量之,测远镜度之,无不奇中,……攻守重器也。”[13]明廷将此炮安放在重镇要隘。皇太极深知,八旗劲旅,仅凭刀矛弓箭,攻取架设西洋大炮的坚城,极为困难,于是下令仿制西洋大炮。命总兵官额驸佟养性为督造、游击丁启明、备御祝世荫、铸匠王天相、窦守位,铁匠刘计平等一批汉官汉匠参与制造西洋大炮[14],铸成后,赐名“天佑助威大将军”,后金“造炮自此始。”[15]皇太极考虑到满人不熟悉放射火炮,故将满洲八旗中析出部分汉人军士,组成汉军,命佟养性为昂邦章京,统领这支炮队。

           

二、掘壕长围


    袁崇焕死后,明廷命孙承宗为督师。他深知八旗兵善于奔袭,不可轻敌,所以仍采取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命祖大寿,何可刚等率军修筑大凌河城(辽宁锦县),以加强宁锦防线。天聪五年(崇祯四年)五月三日,自锦州来归后金的汉人张士粹等三人,“俱言,明人修筑大凌河城,基址已完,灰池亦备云。”[16]六日,诸贝勒大臣向皇太极议奏:

    明人若果修城,我兵即当速往,不知皇上庙算如何。臣等愚见,此次出兵,彼若出战则已,倘彼遁入锦州,我兵不可引还,恐往返之间,徒疲马力,非计也。且彼已畏我,不战而退,我又何为还军,凡遇城池,务围困之,方为得计。倘蒙允行,则宜令多备糗粮,以充军实,至围城之事,秋不如夏之便也。[17]

    皇太极对此议没有立即表态,可是二十九日得白布赫报告,率兵至十三站,“会祖大寿兵千余,自锦州来援,我兵寡不能支,故引还,阵殁者十一人。”[18]皇太极一方面得知明军修筑大凌河城,另一方面又见明军出锦州城北上,因此引起他的重视。六月十一日,皇太极“遣叶努十六人,往觇大凌河明人筑城之事。”[19]二十日,叶努还奏:“明筑大凌河城未果,止于四隅造台云。”[20]七月十八日,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会议,议设统兵将帅。“其随营红衣炮,大将军炮四十位,及应用挽车牛骡,皆令总兵官佟养性管理[21],这是炮兵首次出征。二十一日,皇太极“闻明总兵祖大寿与何可刚等副将十四员,率山海关外八城兵,并修城夫役,兴筑大凌河城,欲乘我兵未至时竣工,昼夜催督甚力,因统大军往征之。檄归附蒙古贝勒头目,各率所部兵,来与大军会。”[22]二十七日,皇太极命贝勒杜度等留守盛京,自率大军西进。二十八日,皇太极在行军途中召集诸将曰:

    我等所居沈阳,辽东之地,原系我属乎?乃天赐与我也。若不事征讨,坐视明国开拓疆土,修建城郭,缮治军械,使得完备,岂能使我等安是耶?命及於此,遂以征明所获财帛,及与朝鲜通商所得货物,收购蒙古马匹。所以兴师致讨者,乃是故也。……我自征明以来,或攻城,或野战,每战必胜。然而,我等何以退缩耶?明国屡次战败,仍不足惧何为耶?乃因彼虽不长于骑射,而于临阵时通晓文武法律故也。……统观我军,为数众多,若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各就所属,分别诚谕,则为数不多也。若当众申明法令,爱惜士卒,则孰不欲效死于尔诸将之前面耶?[23]

    八月一日,蒙古科尔沁、阿鲁、扎鲁特、巴林、敖汉、奈曼、喀喇沁、土默特等部,率领两万余人前来会师,随之亦晓谕军令,不得违犯。八月二日,后金兵过旧辽阳河,军分两路并进,命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等率军二万,由义州进发,屯于锦州大凌河之间以俟。皇太极自将大军由白土场入趋广宁大道,约六日两军会于大凌河。此日凌晨,两路军俱至,并擒获一汉人供称:“修筑大凌河城,已经半月,城墙已完,垛墙完其半。有祖总兵官及其长子,副将七员、游击、参将约二十,马兵七千,步兵七千,筑城夫役,商贾七、八千在焉。”[24]

    大凌河城,在大凌河西,小凌河东,离锦州四十里。明时称大凌河中左千户所,属锦州守备管辖,明宣德三年建城,周围三里十二步,阔一丈。嘉靖四十二年,巡抚王之浩重修,筑高二丈五尺,门一四角更房各一,明末被毁。[25]祖大寿等率领明军工役修筑大凌河城,尚未完工,后金兵已经进围其城。七日,皇太极分析了宁锦形势,及大凌河城的处境,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随之召集诸贝勒下令曰:

    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于计为便。因命正黄旗固山额真@①额礼,率本旗兵围北面之西。镶黄旗固山额真额驸达尔哈,率本旗兵围北面之东,贝勒阿巴泰率护军在后策应。正蓝旗固山额真觉罗色勒,率本旗兵围正南面,莽古尔泰、德格类两贝勒率护军在后策应。镶蓝旗固山额真宗室篇古,率本旗兵围南面之西,贝勒济尔哈朗率护军在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吴讷格,率本旗兵围南面之东。正白旗固山额真喀克笃礼,率本旗兵围东面之北,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率护军在后策应。镶白旗固山额真伊尔登,率本旗兵围东面之南,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率护军在后策应。正红旗固山额真额驸和硕图,率本旗兵围西面之北,大贝勒代善,率护军在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鄂本兑,率本旗兵围正西面。镶红旗固山额真叶臣,率本旗兵围西面之南,贝勒岳托,率护军在后策应。蒙古诸部落贝勒,各率所部兵围其隙处。总兵官额驸佟养性,率旧汉兵戴红衣炮、将军炮,当锦州大道而营。诸将各固守汛地,勿纵一人出城。[26]

    皇太极做了以上严密布署后,各旗分赴汛地,环城四面掘壕,据《满文老档》记载:“壕沟周长三十里,城与壕之间有三里。壕深一丈,广一丈,壕外砌墙,高一丈,墙上有垛口。于墙内五丈外掘壕,其广五尺,深七尺五寸,覆以黍秸,掩上其土,于周围尽扎营。营外亦掘壕,深五尺,广有五尺,防守既固,困于城内之人不能出,城外之人不能入。”[27]并在“各山遍野,共扎大小营盘四十五处,营内有马槽、碾盘、辘轴、打造铁炉。”[28]皇太极为了迅速而准确的了解明军动态,又命每牛录派护军一名,左翼四旗以总兵官阿山为主将,右翼四旗以参将劳萨及备御图鲁什为主将,往锦州、松山一带侦察敌情。明军守将祖大寿、何可刚等因城中粮草不足,极盼援军解困,但又不能坐以待毙,所以不断派遣小股部队出城试探。八月九日,明军百余骑出城被歼。十日,明军又有马步兵五百余人出城,后金固山额真额驸达尔哈率军击败,追至城壕。同日,明人出城刈禾者被杀六十三人。十二日,明军出城诱战,图赖轻敌,未得命令,却率军突入,随之额驸达尔哈也率兵继进,两黄旗一动,“四面军士见之,亦各进战。两蓝旗兵径抵城壕,舍骑步战,逼明兵入壕。壕岸明兵,与城上兵,炮矢齐发,两蓝旗兵乃退,”[29]结果副将孟坦、革职副将屯布禄、备御多贝、侍卫戈里及士卒多人阵亡。当时镶白旗的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也领护军冲入。这一违反军律行动,致使后金兵战败,皇太极得知大怒,自此后金兵不再进抵城壕与明军交战,以免伤亡,而是加紧包围大凌河城。因此三十日,当大凌河城明军出城攻打后金兵所得之台,竖梯攻战时,正红旗固山额真和硕图、镶红旗固山额真努臣、镶蓝旗固山额真篇古、正蓝旗固山额真色勒、镶白旗固山额真图尔格、蒙古固山额真吴讷格等,“各率兵出营,齐进夹攻,大败之。敌兵奔入城,我军追击,至城壕而还。”[30]可见接受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不再恋战。

           

三、坚决打援


    皇太极对大凌河城围而不攻,打援却毫不懈怠,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1.清除墩台。大凌河城四周建有不少土石木夯筑的墩台,内有驻军,相互策应,此时它一是可以出兵支援,二是则起牵制围城作用。因此皇太极以文武兼施,将其瓦解或摧毁,致使犄角失势。根据《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记载统计,自八月十日至十月十四日,招抚3台,归降4台,攻克5台,共计12个台。后金兵在攻打墩台时,充分发挥火炮的威力,如十月九日,“遣官八员,率兵五百人及旧汉兵全军,载红衣炮六位、将军炮十四位,往攻于子章台。”[31]这是一座大的墩台,地势险要,驻有重兵,垣墙坚固,攻下此台后,“周围各台明人闻之,近者归降,远者皆弃台而遁。”[32]于是后金兵清除3大凌河城的四周墩台,该城如同海中孤岛。

    2.阻歼援军。明廷闻祖大寿等被围困在大凌河城,命关外诸城出兵援救。督师关外兵马的孙承宗由山海关来到锦州,组织明军前去解围,但是辽东巡抚邱禾嘉“恒怯、屡易师期”,又和总兵吴襄、宋伟“不相能”,[33]这就给皇太极围城打援提供了有利条件。八月十六日,明松山有二千人马前来支援,被负责侦察锦州、松山敌情的阿山、劳萨、图鲁什等率领的后金兵击败。皇太极见明军开始出动援救大凌河城,必有大军到来,二十三日,命贝勒阿济格及硕托“率每旗纛额真一员,护军五十及蒙古敕汉、奈曼、科尔沁、阿鲁、巴林、扎鲁特各部兵之半,往锦州路,拦击明援兵”。而且“亲往指示立营、了哨之地。”[34]二十六日,锦州有明军六千来攻阿济格、硕托营地,被击溃逃回城。十二日,皇太极闻明由关内增兵来援锦州,他以贝勒阿济格军中兵寡,“命总兵官杨古利额驸为主将,率八旗护军之半,前去之每旗五十名护军亦计入数内,前往增援。”[35]十六日,皇太极率亲随护军,贝勒多铎率所部护军二百、营兵一千五百,佟养性率领炮兵和车盾,往击锦州援兵。他留车兵在后,而己前往,见锦州城南尘起,命前哨图鲁什、劳萨率军察看,令众军停止前进,自己与多铎率护军同往。这时锦州明军七千,追击图鲁什等至小凌河岸。皇太极见此情形,率亲随护军二百,冲入明营,将明军击溃,逃回城中。贝勒阿济格所部和留后军俱至,锦州明军再次复出,步军列车盾大炮鸟枪于城壕外,骑兵随其后列阵。后金兵向明军发起攻击,“敌兵望风远遁”,“斩副将一员,生擒把总一员,于是收军。”[36]十九日,皇太极利用祖大寿等明军将领盼援心切,“率每甲喇二纛、厮卒及众护军,乃向锦州驰骋扬尘。佯作锦州兵至,以诱大凌河明兵,至山外设伏。”[37]大凌河城明军见锦州方向尘土飞扬,以为援军将至,因此祖大寿等领兵出城,攻打后金兵所占之台相呼应。“当其竖梯攻城南台时,镶红旗、镶蓝旗及蒙古鄂本堆旗兵齐出,遂击败之。”[38]此时,祖大寿等方“知堕计,奔入城,……闭城,不敢复出。”[39]二十四日,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钟纬等,率副将、参将、游击、守备、都司、备御、千总共百余名,马步兵四万余,由锦州来援大凌河城,欲解祖大寿之围。二十五日,明军渡过小凌河,“即行掘壕,列车盾枪炮,整列甚严”。皇太极得到探报,立即分军为二,亲率其半先往,亦布列车盾,与明军对阵。他“见明兵壁垒森严,此军来必与我战,何必攻其坚,致伤我军,欲俟彼起行前来,攻其不备,遂引军还。”[40]二十七日,张春、吴襄等率领明军四更拔营起行,直趋大凌河,距城尚有十五里。此时皇太极集中兵力打击援军,留部分队伍守壕监视城内明军动静。他与大贝勒代善等率领两万大军前去迎敌;“见明马、步兵合营,四面布列大小枪炮,以备接战。”[41]皇太极见此情景,认为“若候战车兵至,势必迟误。于是,率两翼骑兵列阵,呐喊冲击。”可是“明兵竟岿然不动,从容应战,齐发枪炮,声震天地,铅子如雹,矢如雨霰。”[42]右翼兵冲在前,左翼兵紧随在后,与明军展开激战,右翼首先冲入张春营,明兵溃逃。战败的明军复聚顽抗,被左翼兵击溃,截杀大半。这时总兵吴襄等收溃兵立营迎战,皇太极命佟养性的炮兵部队,屯于敌营东,发大炮毁其营,据《满文老档》记载,“时有黑云起,且风向我军,明兵趁风纵火,火燃甚炽,将逼我阵。天忽雨,反风向西,火灭,明军反被火燎。”[43]这场火攻战后,皇太极“先遣精锐为伏兵,扼敌归路,而列营兵车盾于前,护军及蒙古兵于后。于是行营兵推战车迎敌,纵骑兵发矢冲阵”。可是明军“阵坚,施火炮鸟枪力战”。后金兵发动猛烈进攻,明兵终“不能当,遂溃走”,又遇“伏军发,悉歼之。”[44]当明援军与后金军进行激战时,大凌河城中的总兵祖大寿等,“复以此战为诱赚之计,故城中无一人出者。”[45]结果明援军战败,主将张春、都督张洪谟、副将杨华征、薛大湖及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备御、千总共三十三员被生擒;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等阵亡;总兵吴襄、钟纬等皆逃走;前来解围的四万明兵生还无几。自此关外明军已无力再派兵援救了,孙承宗也束手无策返回山海关,只好任凭大凌河城的祖大寿等将领处置。

          

四、积极招抚


    皇太极包围大凌河城后,便不断向城内祖大寿等致书招抚,八月十一日,皇太极首先致书城内的蒙古将领,以求内应,同时也希望明人归降。书云:

    我诸申、蒙古,乃相同之国,明则异国也。尔等如此为明效死,我甚惜之。尔等之意,今若归降,恐我杀戮,故不相信耶!不惟不杀尔蒙古,即明人为我仇敌,除其拒战而被杀者外,凡来降之人,我均收养矣。[46]

    十四日,皇太极致书祖大寿曰:

    前李喇嘛、方吉纳等往来时,我诚心欲和,因尔等一面遣使往来,一面修筑锦州城,故我以书付尔使杜明仲寄尔,言尔等如不罢锦州城工,我将发兵等语。……其后,获尔哨座银柱,我仍欲和,释之遣归,并无回报。……夫征战者,岂我所愿乎?不得已而后用之矣。我厌兵戈而愿太平,故又遗书往。惟将军思之,若愿议和者则令我前遣之银柱来,凡我所欲言,将悉语之,勿疑我执而杀之。[47]九月十八日,皇太极又致书给祖大寿曰:

    兵,乃凶器也。战,乃危事也。岂有不愿太平而愿征战者耶?……今议和既绝(指明金议和),我遂坚固国家,乃留兵居守,率军长驱直入。幸遇将军于大凌河,似有宿约。我内心仰慕将军久矣。盖天欲我二人和妤,以共谋前程,故欣然遣使致书。我之所以仰幕将军,因我起身东陲,惟知军旅之事,而不知养民抚兵之道,未谙山川地势之险易。征战之事,我自任之。示教之事,求将军任之。休戚与共,富贵同享,此我之愿也。……倘将军以我言为是,望速回音。……惟将军熟思而独断之,勿轻信众言。[48]

    十月七日,皇太极击败张春等率领的援军后,“命阵获明文武官二十三员,各以己意为招降书,遣千总姜桂,赍往大凌河,遗祖大寿。”姜桂见到祖大寿等将领,告知援军“俱被满洲大兵截杀,今被擒众军各修书令我送至”。祖大寿见众将怕皇太极诱骗而屠戮,不从者居多,所以对姜桂说:“尔不必再来,我宁死于此城,不降也。”[49]

    九日,皇太极再次致书祖大寿等曰:

    姜桂还,言尔等恐我杀降,故招之不从。夫我国用兵,宜诛者诛之,宜宥者宥之,酌用恩威,岂能悉以告尔。……一经归顺,我即加恩养,尔等定未之闻耶。今大凌河孤城被困,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驻,而出此言,但思山海关以东,智勇之士尽在此城。或者,荷天眷佑,俾众将军助我乎。若杀尔等,于我何益,何如与众将军共图大业。故以肝膈之言,屡屡相劝。意者尔等不愿与我共事,故出此支饰之言耶。倘实欲共事,可遣人来,我当对天盟誓,我亦遣人至尔处莅盟。……幸勿迟疑,伫俟回音。[50]

    由上可见,皇太极对祖大寿等招抚是有诚意的,始终坚持招抚的政策。此时,祖大寿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外无援兵,内无刍糗,军民危急已极,”[51]城中“粮绝薪尽,兵民相食”[52]。于是祖大寿等企图突围求生,十四日,皇太极命参将姜新前来招抚,祖大寿便率领众官出城相迎,随之遣游击韩栋从姜新回营,观察虚实。韩栋回城后,将目击后金兵“纪律,及堵守戒严状,料一人不能潜脱,还白大寿。”[53]祖大寿感到突围很难成功,“降志始决”。[54]二十五日,祖大寿命义子祖泽润,系书于矢,自城内射出,“言令石副将(即石廷柱)来,亲与面议。”[55]二十六日,遣副将石廷柱,巴克什达海、库尔缠、觉罗龙什、参将宁完我等前往城南台下,令阵获千总张卫入城联系,城内明军游击韩栋偕张卫至,并对石廷柱等人曰:“我祖总兵官令尔石副将亲来。彼出城立于壕前,俟尔往时,亲告以心腹之言”。达海怕有诈,对韩栋说:“未奉汗命,不敢擅遣石副将往”。韩栋明白其意,便直言:“尔等若不信我等,可遣尔一人同往,即送祖总兵官子祖可法来,留于尔处。”于是韩栋回城,果领祖可法前来,至贝勒济尔哈朗、岳托营中,行抱见礼,受到热情款待。随后,库尔缠、宁完我等人立于城外壕边,石廷柱独自过壕与祖大寿相见。祖大寿曰:“人生天地间,岂有长生不死之理乎?惟有国、家、命三者是亲。我等既放弃尽忠朝廷,报效国家之念,惟惜身命,倾心归降于汗。然身虽得生,而不能与妻子相见之,生亦何益哉!尔等果不回军,欲进图大事,尔先攻锦州,当用何策以取之,则听尔便,倘得锦州,则我妻子可得相见也。”[56]当石廷柱返回时,祖泽润从城中射出书两函,这可能是祖大寿授意写的,其内容是对姜桂携书劝降未从的原因,及与石廷柱所言内容的解释和补充。石廷柱等回营后,向皇太极奏报了祖大寿言和祖泽润书,出城归降的条件,一是要求不要杀戮,二是进取锦州解救其眷属。皇太极得知后,关于前者在上书中已经言明,绝不杀害降者,有关后者则遣石廷柱等往谕曰:“尔等若愿议攻取锦州之策者,则可遣大臣官员来商议。”[57]当夜,祖大寿命祖可法、张存仁、韩栋前来,皇太极曰:“我既招降尔等,复攻锦州,恐我兵被创,不能前进。尔等既降,其城或尔等力攻,或以计取,乃听尔等自便。否则尔坐守其城,我亦将驻守尔等。”[58]祖大寿闻言,自知皇太极对其归心有疑虑,不愿出兵攻打锦州,因此只好计取。次日,他遣施中军往后金营曰:“我降志已定。至汗或杀或养,我归降后或逃或叛,俱当誓诸天地。再者,我若派奸细往锦州,我弟不可信,奸细倘被执讯,诘出虚实,为之奈何?或我亲率兵,佯作逃走之状,如何?唯汗睿裁也。”[59]二十八日,祖大寿与诸将“合谋归降”,何可刚反对,被推出城外处斩。随后祖大寿遣副将四人,游击二人前往后金营盟誓。皇太极与诸贝勒誓曰:“大明国总兵官祖大寿,……韩栋等,率大凌河城内众官兵民归降于我。如我对此归降将士,诳诱诛戮,及得其户口后,离析其妻孥,分散其财物牲畜,天地降谴,夺其纪算,使之夭折。凡归降将士若坏欺挟诈,或逃或叛,天地必谴之,夺其纪算,使之夭折。”[60]祖大寿等誓曰:“率众筑城,遇满洲国兵,围困三月,军饷已尽,率众出降,倾心归汗,毫无猜疑。归顺以后,官军人民家口,俱获保全。若大寿等违心背盟,天地鉴之,殃及其身,死于刀箭之下。倘汗以计诈害,亦惟汗自知之。”誓毕,皇大极派遣库尔缠等前往城内,问祖大寿曰:“取锦州之策,从速言之为好,宜当用何策以取之?”祖大寿曰:“我即亲往汗前商议此事。”[61]当晚,便出城至皇太极营中,受到热烈欢迎,行抱见礼,“遂定取锦州之策。”[62]二十九日夜,皇太极命贝勒阿巴泰、德格类、多尔衮、岳托等,率领换穿汉装的四千人马,与祖大寿所属旧部三百五十人,“作溃奔状,袭取锦州。”[63]二更,大凌河城内突然炮声隆隆,两军起行,不巧大雾迷漫,对面不相识,怕自相厮杀,便收兵而还,此计未成。十一月一日,皇太极与诸贝勒议定,放祖大寿回锦州,组织旧部,起兵献城。于是派人告诉祖大寿说:“今令尔至锦州,尔以何计入城。既入,又以何策成事”。祖大寿回答说:“我但云昨夜溃出,逃避入山,今夜徒步进城,彼未有不令入城者。……如初二日闻炮,则知我已入城,初三初四日闻炮,则我事成。”[64]皇太极欣然同意,当天晚上祖大寿带领二十六人,步行返回锦州。直到九日,祖大寿方遣张有功携书来到大凌河,奏曰:“先蒙盛意,常识于心。独相约之事,昼夜踌躇,难以骤举。且所携心腹人甚少,各处调集之兵甚多,众心怀疑,不胜恐惧。巡抚、巡按,防御甚严。又有陈二等三人,自大凌河逃回,机事渐露。是以迟误至今。……望皇上悯恤归顺士卒,善加抚养,众心既服,大事易成,至我子侄等,尤望皇上垂xī@②,俟来年相会,再图此事。吾心惟天可表,断不为失信之人也。”[65]皇太极见此书,并没有责怪祖大寿违背诺言,相反给予体谅和安慰。他复祖大寿书曰:“相约之事,将军不能速成,意寡不敌众故耳。徐为图之,尚须勉力。我欲驻此,专候好音。奈刍糗匮竭,难以久留,且携大凌河各官,暂归沈阳,牧养马匹,整饬器械,以候将军信息。至于将军计之成否,又何必言。惟速与回音,以副予望。将军子弟,我自爱养,不必忧虑。”[66]

    皇太极考虑到官兵离家三月,思亲厌战。同时也想到祖大寿的处境,及归降诸将眷属的安全。因此,他不愿这时攻占锦州,于是下令毁大凌河城,率领诸贝勒大臣和归降官兵凯旋而归,十五日回到沈阳。大凌河之战的胜利,对明的宁锦防线是个沉重打击。

            五、结语

    皇太极即位后,“参汉酌金”进行改革,大凌河之战中可见三点颇有意义的变化。

    第一,用人以策略为先。皇太极广泛任用汉官,而这批人往往为了名声,宁死不愿合作。因此,皇太极则以策略用人,使其归降,大凌河之战就是一例。如对祖大寿,皇太极致祖大寿书中,既自谦,又尊重对方,书曰:“因我起自东陲,但知军旅之事,至于养民驭兵之道,实所不知。……倘得倾心从我,战争之事,我自任之,运筹决胜,惟将军指示。”[67]当祖大寿归降后,要求潜回锦州聚所属旧部夺城,这样可能一去不回。皇太极认为“与其留大寿于我国,不如纵入锦州,令其献城,为我效力,即彼叛而不来,亦非我等意料不及而误遣也。彼一身耳,叛亦听之,若不纵之使往,倘明国令人入据守锦州、宁远,则事难图矣。今纵还大寿一人,而先携其子侄及其诸将士以归,厚加恩养,再图进取,庶几有济也。”[68]祖大寿果然一去不返,皇太极并未责怪。又如监军道张春被俘以后,不肯剃发,誓死不降。皇太极感叹说:“壮哉,鬼神且惮之,朕敢违天杀春乎!子卿之事任为之。”[69]没有杀之,令与白喇嘛同居沈阳三官庙,一住十年,始终不降。对大凌河归降诸将,没有杀戮,赏赐甚厚,设大宴,亲自酌酒慰劳,这批汉官后来有的成为皇太极的谋士,有的成了汉军八旗的著名战将。明清之际是个风云变幻、剧烈动荡的年代,许多人根据自己的利益和追求选择生活道路,皇太极以策略用人,起到了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作用。

    第二,开始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期。后金兵作战原“未备火器”。[70]天聪五年正月,首次仿制红衣大炮成功,建立了炮兵兵种。三月,皇太极考察炮兵素质,“出阅新编汉兵(炮兵),命守战各兵,分别两翼,使验火炮鸟枪,以器械精良,操演娴熟,出帑金大赍军。”[71]七月,令总兵官佟养性率领炮兵第一次出征,参加大凌河之战。这支炮兵营于锦州大道,与明援军展开激烈炮战,还摧毁大凌河城周围,及至广宁一路的墩台,发挥了火炮巨大威力。因此,明廷震惊,兵部题本中指出,“火器原为中国(朝)长技,……但所为长技者,已为奴有,则我之防范可不为绸缪,以遏其将来之狂逞乎!”[72]大凌河战后,皇太极更加重视炮兵,大批制造红衣大炮。这在清朝开国和清初统一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首次围城打援战术演习成功。皇太极深知后金八旗兵长于野战,不善攻坚,以轮番人海战术强攻坚城,得与不得,皆要付出重大伤亡。因此,这次大凌河之战,改变过去的打法,指出“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无论明军出城突围,还是外来援军,对八旗兵都有利发挥野战的优势。此次战术演习,提高了组织指挥能力,锻炼了部队协同作战技能。到了崇德年间,明清松锦大决战,皇太极用大凌河之战成功的围城打援战术,在锦州城外掘壕筑墙,祖大寿再次被围困,蓟辽总督洪承畴等,率领明军步骑十三万前来解围,结果全军覆没,洪承畴被擒。锦州城长期被围困,城内出现人食人,祖大寿无计可施,只好开城第二次投降。自此,明朝在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

   

注:

    [1]《明熹宗实录》卷67,天启六年正月癸酉。

    [2]《明熹宗实录》卷68,天启六年二月丙子。

    [3]《明熹宗实录》卷86,天启七年七月己卯。

    [4]《明清史料》甲编,第1本,第48页。

    [5]《清太宗实录》卷6,天聪四年二月甲寅。

    [6]《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7]《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8]钱仪吉:《碑传集》卷4,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肃公墓志铭。

    [9]《清太宗实录》卷5,天聪三年十一月。

    [10]《清太宗实录》卷5,天聪三年十一月。

    [11]《清太宗实录》卷5,天聪三年十一月。

    [12]《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13]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6,大铳。

    [14]红衣大炮即红夷大炮,明人称满族为夷,因以谐音改为红衣大炮。

    [15]《清太宗实录》卷8,天聪五年正月壬午。

    [16]《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五月。

    [17]《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五月。

    [18]《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五月。

    [19]《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六月。

    [20]《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六月。

    [21]《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七月。

    [22]《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七月。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下,第1128—1129页。(以下简称《满文老档》)

    [24]《满文老档》下,第1131页。

    [25]《全辽志》卷1,图考。《锦州府志》卷2,古迹。

    [26]《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八月。

    [27]《满文老档》下,第1131页。

    [28]方裕谨选辑:《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见《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第28页。

     [29]《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八月。

    [30]《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八月。

    [31]《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32]《满文老档》下,第1160页。

    [3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锦宁战守。

    [34]《满文老档》下,第1143页。

    [35]《满文老档》下,第1148页。

    [36]《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九月。

    [37]《满文老档》下,第1151页。

    [38]《满文老档》下,第1151页。

    [39]《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九月。

    [40]《满文老档》下,第1153页。

    [41]《满文老档》下,第1153—1154页。

    [42]《满文老档》下,第1154页。

    [43]《满文老档》下,第1154页。

    [44]《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九月。

    [45]《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九月。

    [46]《满文老档》下,第1133页。

    [47]《满文老档》下,第1140—1141页。

    [48]《满文老档》下,第1150页。

    [49]《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50]《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51]《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52]王先谦:《东华录》,太宗朝,卷1。

    [53]《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54]《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55]《满文老档》下,第1163页。

    [56]《满文老档》下,第1165页。

    [57]《满文老档》下,第1167页。

    [58]《满文老档》下,第1167页。

    [59]《满文老档》下,第1167—1168页。

    [60]《满文老档》下,第1169—1170页。

    [61]《满文老档》下,第1170页。

    [62]《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63]《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64]《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一月。

    [65]《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一月。

    [66]《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一月。

    [67]《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九月。

    [68]《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一月。

    [69]左懋泰:《张公传》,引自张玉兴:《张春及其<不二歌>》,见《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70]《清朝文献通考》卷194,兵16。

    [71]《清太宗实录》卷8,天聪五年三月。

    [72]方裕谨选辑:《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见《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第28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木加锷右

        @②原字为目加兮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试论西方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中国近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及原因
    试论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化的…
    试论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的心理对…
    试论中国文化支撑对外汉语传播的可能性
    试论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的构成和要素
    试论感生母题在中西方文化中运用的异同
    试论五四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影…
    试论中国文化与现代装潢艺术设计
    试论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试论旅游发展中的“跨文化”战略
    试论文化意识对文学研究的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