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文化的传承——孔子与中国文人

    [摘要]孔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历史久远根深蒂固。本文选取孔子与中国文人这一角度,着重探讨孔子影响下的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思想,以及孔子思想对于现今中国人价值观的渗透。
  [关键词]文化传承 孔子 中国文人
  
  一、无论是孔子,还是中国历代的文人,对于仕途都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
  
  一方面,大多数文人无法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从而产生放弃、归隐等念头;另一方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出世的精神又驱使他们在仕途上有所希冀。这种矛盾感可以用孔子的一生来做印证。孔子一生,反复强调奋发有为,主张积极入世,而且有极度的政治自信。在他73年的生命中,他积极地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期望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重用。“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表示如果有人用他来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初见成效,三年便会很有成绩,“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表示周文王死后,一切的文化遗产都会集中到他那里。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非凡的政治理想、极度的政治自信,但都没有结果,孔子只做过几个小官。孔子的仕途生涯是极其失意的,在屡次受挫后,他定然想过要放弃,但内心强烈的入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的促使他屡败屡战,在这个过程中他充满了矛盾感。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才开始了著书论说,这对他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历史上具有这样矛盾感的文人不胜枚举。屈原高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以自己的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楚国的富强、国家的统一鞠躬尽瘁,却换来了屡遭流放的结局,于是也生出了“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卜居》)的疑问。屈原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他对楚王的昏庸已经彻底失望,但却无法挣脱自己对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最终选择以死殉国。历代文人如杜甫、李白、陆游、柳宗元、苏东坡、范仲淹等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而这些文人身上却深深打上了孔子思想和价值观烙印。这种矛盾感也渗透到今天的人们,很多人为功名所吸引而积极出世,却又有着厌世归隐之心,于是对仕途便有一种恨之入骨却又不忍割舍的情结。
  
  二、安以贫贱,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富贵,每个人都想得到,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君子是不会得到它的。贫贱,是每个人所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君子是不会抛弃它的。孔子强调求贫去富的实现,是以是否符合正道为前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他常常填不饱肚子,他的许多弟子因为饥饿而死去,即便面对这种极度清贫的生活,他也能保持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甘愿守住这份寂寞与清贫。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陶渊明可谓是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最好展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也反映出他身处贫贱的一份恬淡的心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只要自己的德行美好就够了,贫穷可以视为无物,对自己丝毫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与孔子当年的“乐而忘忧”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我们推及到中国文化对于安以贫贱、乐以忘忧精神的肯定和对享乐观念的不齿,这与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给我们展示的价值观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
  
  三、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孟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孔子强调生命的现世意义,即使选择死亡也是为正道而死,要有一种浩然正气,死是无牵挂的离开人世,不存在虚幻的彼岸世界。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的中国文人,血液里更多地融入了对于大丈夫这一理想人格典范的追求,衍生出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于是有了屈原以死殉国的壮举,“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伏清白以死直兮”,他坚守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崇高品格,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于是有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必死决心……这些为仁义献身的鲜活事例都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于是我们的民族有了对汉奸、逃兵这些不能在仁义和苟且偷生之间选择死亡的人的鄙视,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留有对高尚死法的崇敬。
  
  四、自强不息的治学精神
  
  自强不息是孔子贡献给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宝贵精神财富,由这种精神转化而来的意志力让历代文人在绝境中仍不忘勤奋自勉。孔子的一生是自强不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博览群书,周游列国时也不忘用马车装满笨重的竹简,晚年退而论书策,著有《春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向何人,他都在不断的学习,从而不断的“修身”,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都是孔子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提出的。历代的文人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以圣贤为目标,修身养性,不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坚持不懈。
  屈原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以后,把修养美德当成了自己唯一的事情,“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坚持一直以来的理想,即要修养美德,树立美名。这也是对孔子“修身”思想最好的诠释。柳宗元年少时就“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子集”,后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朱熹曾有“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气功”,这种自强不息的学者境界也成为历代治学和修身的理想状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而这也得益于孔子思想中的严肃的治学精神。中国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种对于勤奋刻苦的敬意,反之流连于享受则会让人产生负罪感,这种优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得益于孔子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
  [2]唐迅,任大刚.与孔孟对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
  [3]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儒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2.
  [4]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5]黄新亚.中国文化史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8.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文化社会与公共创意
    论我国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
    诚信文化与两型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理路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县区级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
    多元文化视野下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
    用爱和社会责任筑牢企业安全文化根基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检察文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动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