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朝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又急转直下而消失,给后人留下清除帝王崇拜文化心态的使命。清朝满洲族统治对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有巨大贡献,她在民族地区的多种体制政策颇有成效。鸦片战争之前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前近代因素,可以与近代社会相衔接;鸦片战争之后
关键词 专制主义皇权,民族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转型,爱国主义
讲述清代的历史特点,是属于宏观研究范畴的大题目。将近五十年前,郑天挺先生在《清史简述》一书中,概述清代历史的六个特点,他认为清代是封建社会晚期,而不是末期,即封建制度尚未走到尽头;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满洲人关之初,满族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抗拒殖民主义侵略;历史上最大的农民战争之后的朝代。总论一个朝代的历史特点是必要的,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在当前微观研究盛行之时,就有学者倡议加强宏观研究。我的治史基本上是微观研究的,遵循小题大做的原则,今日来做大题目,讲述清代的历史特点,包含着对清朝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评价,同时涵盖着对清朝满洲族为主体的执政者的评价,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即清代的皇权发展与衰落,清代民族矛盾与清朝
5,强化皇权的文化专制与文字狱
文字狱频发而残酷,乃皇权神圣不可侵犯、高度集权之反映。乾隆朝御讳案是典型事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致仕布政使彭家屏,因藏明季野史入狱,又加上家谱名日《大彭统纪》,御名直书不避讳、不缺笔,等等罪名,赐死狱中。江苏赣榆县韦玉振为其父刻印行述,讲到乃父免收佃户田租,使用“赦”字来表达,家谱中又有“世表”字样,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僭用字样治以僭妄罪,杖一百,徒三年。“世表”用于给贵族、高官作史,民间不可用,真是等级森严。这类文字狱影响于民间家谱的写作。同治间常州姚氏修谱,谱例中特意举出韦玉振案,加以警惕,避免使用世表字样。清代文字狱之酷,历史上罕见。《四库全书》编辑过程中,毁禁、篡改图籍乃人所共知之事,不必多说。雍正帝干涉佛教内部教旨之争,禁毁禅宗内部汉月藏派佛书,是佛学领域的一种文字狱。文字狱的思想禁锢,是对明代中后期思想开放之反动,是历史的倒退。
当然,清朝也有节制皇权专断的微弱因素,就是天人感应之说。清朝皇帝以天心、民心自警自励,以“敬天法祖”为立国理政的基本观念,表示勤政爱民。皇帝读祖训、实录,遵守祖宗家法,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恒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实行固定农业税的国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康熙、乾隆更行蠲免之策,以稳定农村社会。
以上从五个方面说明清代皇权的强化,关键 处是相权的消失。制衡皇权的相权。在
西南改土归流,由元代的改土首为土司制,到清代的改土司为流官,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治理得以实现。
在东北实行驻防将军制,设置奉天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实行旗民分治办法,由副都统管理旗人,府州县辖治汉民。
在维族地区,实行领主制的伯克制度,但不得世袭。
在广大汉人地区设立行省,中央政府直接治理。
郡县制、盟旗制、驻藏大臣制、驻防将军制、伯克制、驻防都统制,多种体制,均受中央政府管理,特别是在主权方面,如在西藏驻军,对外事务由驻藏大臣与达赖商定。
清代形成稳定的疆域。疆域由不够稳定到稳定,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在乾隆平定北疆之后,是为清帝国疆域最终完成。是时疆域辽阔,北到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南极南海,西至帕米尔高原、后藏阿里。辽阔版图底定,在农业社会极其不易,乃两千年历史所形成,是漫长历程的产物。清代以后国人常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勤劳勇敢”自诩、自豪,“地大”,诚然。
新的版图观念和国家主权观念。传统的版图观、国家观,与孟子的国家观相同,即国家有三要 素,为土地、人民、政事。清代内地、边疆一体化后,大一统观念得到发展及深入人心,“华夷之别”逐渐为“中外之别”所代替。中外之别,是“
佣工身份,基本上是平民身份的雇工,明代还有一些身份介于贱民、平民之间的“雇工人”,到清代大体上转变为雇工,生产关系变化了,雇工虽仍受宗法性束缚,然而是平民,而不是从前的雇工人。
消费结构的改变,与生产结构的变化共生,在工商业重镇高消费以商人、手工场主为主,外地人为主,乾隆间苏州府长洲令李光祚说:“一切唱楼酒馆与夫轻舟荡漾,游观燕饮之乐,皆行户、商旅迭为宾主,而本地士民罕与焉。”行户、商旅为宾主,他们为发展业务,需要应酬,需要有服务业来适应工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生产、消费变化,引起商品交换的发展,长江中游与下游,形成粮食与棉布(还有食盐)的对流,而粮食供不应求,促进粮食业生产的发展。江南与闽粤贸易,是棉布、棉花与蔗糖、材木的交换。
工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的发展,社会消费结
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就中棉布织业、丝绸织业、陶瓷业生产关系中,以及为出卖而生产的农业专门化地区的出现,无不表明经济领域已经有了近代的成分。传统的商品经济、雇工经营及其近代因素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连接点。
2,鸦片战争以后等级制度的变化与皇权的实际削弱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的若干迹象:
皇权的衰弱,大不如昔。鸦片战争失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亘古未有之巨变,皇帝的奇耻大辱,咸丰帝逃难中死亡,慈禧出逃,不成体统;地方势力实际加大,如湘军、淮军,部分地自筹军费(抽取厘金),督抚与自主武装相结合;改革政体,预备立宪,实行责任内阁制,是皇权的让步,实际产生的是“皇族内阁”,内阁13名成员,皇族占7位,总理是庆亲王奕勖,排斥汉族官僚,又无能,无法驾驭朝政,乃宗室权力的回光返照。
官僚权威降落与官位贬值。战败的武官被人揶揄,不敢耀武扬威,文官在洋人面前直不起腰而遭到讥笑,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的“制台见洋人”的洋相。官位贬值,官多无职位可以赴任,甚或四品衔出任七品职。捐纳盛行,卖官,无可改变,恶性循环。
绅士社会地位进一步上升。表现在资政院议员选举,钦选一百名硕学通儒,条件是不必考试,由各省咨议局互选,于是绅衿充任议员者多;绅衿实际控制社区。
资产阶级产生与地位有所上扬。洋行买办转变为资产阶级,少数官员成为亦官亦商者,田主转化为资产者,他们经营造船、航运、纱布、矿冶、电讯、保险等近代行业;他们具有民族性,郑观应等已提出以商战对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他们谋求政治权力,支持君主立宪。纳税多的资产者可以成为资政院、咨议局的议员和农工商部议员、顾问官,并有制度保障,即《资政院议员选举章程》、农工商部的《奖励公司章程》的规定,凡集股20~100万可为部议员,集资200-2000万授顾问官。
贱民的局部解放。堕民,继雍正朝改籍令之后,再度得到脱籍的机会。在堕民除籍史上表达出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的呼声。为堕民脱籍而奔走的宁波人卢洪昶说,“同是人也,而强名‘丐’、名‘堕’以辱之,不平何如焉?吾誓拯之出,以全人道。”(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丁编·堕民脱籍始末记》)他们通过办堕民子弟学校,令之取得学位而获得脱籍。
总而言之,时至近代,是中央集权的皇权下降,地方权力上升,地方自治的呼声和力量有所抬头,等级制度弱化,以至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等级制度的消失,应当说是近代平等、人道、自由观念的产物。
3,民间群体的近代因素产生与政党出现
在传统社会的极少数合法群体之外,产生大量的社会团体,并与近代因素相伴出现。
古老的、带有宗法性成分的宗族,晚清上海的个别宗族依据地方自治和议会的原则成立“族会”,洗刷自身的宗法性因素;宗族进一步民间化,即成为平民的宗族,民众化和大众化,使之更具民众性和自治性。
政治性团体及政党出现。由清初不许结社到晚清社团林立,政党因应而生。开始出现的是强学会,办报纸,先后有《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时务报》,鼓吹变法,被视为乱议政治而取缔,但她为戊戌变法制造舆论,结束传统社会无政治团体的状态,意义非凡。保国会,以反对列强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