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叛”一事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明万历国子监杨景淳评应龙之事误之效有三:以喜事误、以纳贿误,又以避嫌误。(《明神宗实录》杨景淳)。一次又一次的没有作出合理的解决,让杨应龙与朝廷的矛盾越积越厚,最终造成了剑拔弩张之势。时任首辅兼吏部尚书的申时行后来评论此事时说:“川贵土司……唯杨氏世称恭顺。……向使委员不索贿,应龙不系狱,征必赴,召必来,何至称兵叛逆乎!挑衅起祸必有其责者。故好事喜功,穷兵殚财,非国家之利也。事可永鉴也。”(《明神宗实录》)。《明史•食货志》也说“万历中官(省级官员)多暴横”。
从史料上还可以看出杨应龙起先并没有想造反,但由于矛盾的累积一步一步地将其引上反叛的道路。万历23年,杨应龙被罚以四万金助采皇木,其子又被扣压作人质,自己也被去职,而且播州土地的黄平、余庆、草塘、白泥、重安等地被割与贵州,不久其子又在重庆狱中死亡。(《谈平播战争发生的原因》翁仲康)。在削职罚金、丢地失子的情况下,杨应龙还是打掉门牙往肚里吞,强忍住这些屈辱和悲痛,于万历24年8月同子朝栋各向朝廷献大木二十根,以便和明朝廷修好关系。可见在如此沉重况下,杨应龙都没有选择去冒险,而是希望和明朝廷修好关系,这点足以说明杨应龙起先是不想造反的。万历27年,应龙决定“舍命出綦江”,当他攻下綦江后,军师孙时泰建议他攻下重庆,直捣成都平原,但是杨应龙此时是没有扩张的企图,可见此时他还对朝廷抱有一丝的希望,还希望得到朝廷的宽恕。可是,当杨应龙攻下了綦江之后,这一切就永远不可能了。
如果应龙之事,出现时就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则播州这场空前的浩劫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四、杨氏力量的不断积淀
播州杨氏自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入播起至明万历年间,杨氏共统治播州七百多年.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到第二十九代领主杨应龙的时候,播州的力量已经十分的强大了,与明王朝的军纪涣散、政治腐败等现象正好形成了对比。国子监杨景淳谈及平播之事时曾说:“应龙负隅之虎也,广幅千里,四面皆山,食足兵强。”(《明实录》杨景淳上书奏折)。从史料上我们还可以知道,万历十四年至十八年(1586-1590年)杨应龙数从征调,三次率播兵配合明朝军队征剿松潘和建昌等地,屡建战功而受封骠骑将军。这些军事行动,显示了杨应龙在播州的强大力量。再加上播州经济的正常发展,以及南宋以来由祖先杨文主修的为了防御元蒙军队的固若金汤的军事城堡“海龙囤”,以及“娄山关”等其他地方的防御基地,大多以地形险要而著称,所以杨应龙的力量足以在万历年间和明朝廷形成对抗之势。这不仅引起了播州其他土司的嫉妒和不满,就连明朝廷也得迁就几分。在此前对播州其他土司都进行改土归流的情况下,始终及对播州的改土归流。
综上所述,如果杨应龙没有足够的力量,贵州巡抚就不会嫉妒他,以至于因一点蒜皮之事就拟定“二十四罪状”上告朝廷,朝廷也不会将其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也正由于他的力量的强大,在白石口之战,才使得明军全军覆没;也是因为如此,万历27年,杨应龙才决定“舍命出綦江”。这就促使朝廷绞杀杨应龙的决心完全形成。向使杨应龙力量弱小,明军就不会如此兴师动众,调集15个省24万大军将其剿灭。因此杨应龙力量的强大,也是引发平播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战争虽然过去了四百多年,但是对于战争爆发的原因,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我通过自己对于这段时期历史的了解,翻阅大量的资料,将平播战争发生的原因总结为上述几点。
参考文献:
[1]刘作会.2002年中国遵义国际旅游节平播之役400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翁仲康.杨应龙反明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海龙囤烟云录,2000.263.
[3]明神宗万历实录(卷四).
[4]明末纪事本末.
[5]遵义府志.2000.
[6][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上卷《万历晚期三大征》.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45.
[7]杨氏族谱.2000.
[8]李世宇,杨军昌.杨氏治播州论略.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17-229.
[9]禹明先.杨应龙反明及其性质研究.141-148.
[10]葛镇亚.海龙囤古城堡的始建年代及军事建筑特征.149-158.
[11]翁仲康.谈平播战争发生的原因.132-134.
[12]周镇国.浅析明代统治播州的政治措施及平播的政治价值.79-85.
[13]张祥先.万历三大征战过略.53-61.
[14]李世宇,杨军昌.杨氏治播州论略.21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