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1年俄国沙皇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而在地球的另一面,也同样是1861年,美国南方率先打响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第一枪。同样是废除阻碍其经济发展的奴隶制,为什么俄国是采取和平改革的方式,而美国却采用流血战争的方式呢?本文将从两国的民族文化上的差异来分析其采取不同方式的原因。
关键词:俄国;美国;奴隶制;差异
19世纪中期,农奴制在美国与俄国都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刻,最终在俄国用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废除了农奴制,在美国却用战争的暴力方式将之废除。两国废除奴隶制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两国国情的巨大差异,也是两国民族文化上的差异。
一、宗教信仰差异
(一)俄国
俄国约在10世纪末接受了基督教,但它接受的是注重礼仪和强调正统的 “东正教”,在俄罗斯则习惯称“俄罗斯正教会”。随着统一国家的发展,俄罗斯正教会逐渐独立自主,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强。
俄国广大农民受东正教的麻醉作用非常明显。他们需要一种超现实的能帮助其解决生活具体问题的力量,而东正教的教义正好满足了农民的这种需求。“人生来就有罪”的“原罪说”对农民的吸引力很大,因为“原罪说”使穷人和富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所以农民对上帝是热爱的。同时,农民也热爱“地上的上帝”——沙皇。认为“只有一个上帝和一个沙皇”,“上帝在天上,沙皇在地上”,由于农民热爱上帝和沙皇,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俄国农民都是皇权主义者,他们反对地主,却拥戴沙皇。[1]他们把废除农奴制的希望寄托在沙皇身上,而不是通过自己自下而上的方式去废除这一制度。
东正教粉饰沙皇统治。受拜占廷东正教的影响,俄罗斯东正教大肆宣扬“君权神授”的神学观念,统治阶级也把东正教的许多宗教思想当成维护专制制度、农奴制度的有力武器。[2]沙皇的绝对权威不仅由他本人和教会反复宣传,而且有历代官吏与官方文人不断加以粉饰而神化。罗蒙诺索夫、杰尔扎文、卡拉姆津与乌瓦罗夫等人是这类官吏和文人的代表。
东正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知识分子,正如弗兰克所说,可以把俄国传统知识分子称为“追求世俗平安、信仰虚无主义宗教、富有战斗精神的僧侣”。 [3]在对待农奴制的问题上,他们也大多主张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资产阶级自由派是这样:自由主义西方派的《俄罗斯通报》和斯拉夫派的《俄罗斯对话》等刊物大力鼓吹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即使是以赫尔岑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也曾发生过动摇。他对亚历山大二世曾经抱有幻想,上书沙皇,寄希望于“奉谕旨而取消农奴制” 。(p16-17)作为社会旗手和路标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废除农奴制就只能依靠沙皇了。
(二)美国
俄国是用宗教武器来维护农奴制的存在,而在美国,宗教却具有维护和反对奴隶制的双重作用。奴隶制在美国南部扎根的同时,反对奴隶制的呼声也出现了。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是宗教界反对奴隶制的一个里程碑。独立战争爆发以后,宗教复兴运动所宣扬的自然权利学说和人类自由权利学说为很多人所接受,这就给那些持有反奴隶制观点的教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时机。19世纪初期兴起的第二次大觉醒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宗教界废奴主义运动的步伐。受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刺激和影响,宗教主义者携着无比的宗教狂热更多地介入到世俗事务当中。到19世纪中期的时候,南北双方关系恶化,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战争已追在眉睫,他们为了对战争的合法性与正义性作出合理的解释,更加求助于教会的支持。希望从上帝那里得到喻示和帮助。南北双方逐渐找到自己宗教上的代表,他们都极力从圣经中发掘资源,寻找对自己观点有力的证据,但客观因素决定了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都不会退让妥协,随着争论程度逐渐白热化,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一个必然的结局:宗教界先于南北双方的领土分裂而提前进入分裂状态。
宗教的分裂只是表面上的现象,它表明了当时南北双方经济政治的不可调和,林肯政府试图与南方调解的计划破产。欲废除奴隶制,欲维护国家的统一,唯一的方法就是战争。
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一)俄国的村社
俄罗斯地域辽阔,地广人稀,但气候条件恶劣,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农民的个人能力无法战胜大自然,不得不结成同盟团体,于是以集体劳动为表现形式的村社在俄国得以长期地存在。村社的作用是明显的:一方面,村社的机制倡导集体生活方式,要求恭顺服从和愚钝无知,严禁独立思考和反抗。另一方面,村社进行平均主义的教育,防止其成员之间出现过分悬殊的生活差异,而较小差异的生活则能使社会的不满情绪停留在怨声不断但怒火不大的低度水平,有利于防止大冲突的爆发。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平均主义的思想意识孕育了俄国民众缺乏个性、不思进取的性格,加之在东正教信仰的影响下,俄国民众所具有的忍耐、服从和顺从的秉性(村社文化与东正教文化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这一切导致俄国老百姓比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对国家和集体更加服从,对政府和制度更具有忍耐精神。因此,俄国农奴制度之所以能在西方现代化潮流中顽固地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制度的被施加方——农奴几乎没有推翻这种制度的诉求。[2]没有诉求,当然就没有什么大的行动,让农奴自下而上的用革命方式解放自己自然也是不现实的了。
(二)美国的乡镇
美国不同于俄罗斯受传统文化束缚得那么深,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新兴国家。移民到北美的清教徒主要聚居在一种称为乡镇的自然聚居点之中,这种乡镇一般有人口两三千人,规模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实施类似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政治。因此,乡镇的一切立法和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全体乡镇成年居民一起或当着他们的面完成的。新英格兰这种乡镇被公认是美国民主的摇篮。可见,美国从建国前就有了良好的政治土壤,在当时是一个较民主的国家。
又据托克维尔的观察,早期到北美来开发殖民地的英国人有两种。到南方来的英国人素质比较差,再后来又不幸地引进了蓄奴制,结果造成了普遍的好逸恶劳,以及无知、高傲、浮夸和奢侈的泛滥。而到北方落户的英国人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讲道德守秩序的清教徒,他们为实现宗教理想而来。当然,他们的宗教理想,也是一种立宪主义的政治理论。[5](p161)随着1787年美国宪法的出台,自由平等观念更是深入人心,美国民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南方依然蓄养着大批的奴隶,且随着西部领土的开发,南方把奴隶制扩展到西部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从“密苏里妥协案”到“堪萨斯事件”,南方奴隶主的行径越来越野蛮,对民主的践踏越来越严重,用改革方式消灭奴隶制已不可能。为保卫美国的民主自由,为废除阻碍美国经济发展绊脚石的奴隶制,以林肯为首的北方诸州下定了决心,于四月十五日正式宣布对南部同盟作战。
三、结束语
国情决定了文化的选择,而民族文化又反作用于国情,影响统治者决策的制定。正因为两国民族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极大影响了两国废除奴隶制的不同方式。
参考文献:
[1]雷丽平,俄罗斯农民的东正教信仰[a],东北亚论坛,2006
[2]王彦敏,俄国农奴制顽固存在的文化因素探析[a],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
[3]陈树林,东正教信仰与俄罗斯命运[a],世界哲学,2007
[4]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一一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1917)[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马克圭,世界文明史(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