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历史试题语言精准性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历史试题语言精准性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中考等大型考试的试题,涉及面广,对教学具有不容低估的深远影响,因此,其语言必须精准,概念必须严密,设问指向必须明确。但近年来的一些中考历史试题在这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初中历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现以一个实例分析其精准性存在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
  这是一道看似非常简单易答的试题,“从相关数据上看,命题者虽然在第(2)设问中明确了所问战争的特征,即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领导的、反侵略的、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以期降低试题难度。”(引自《xx省初级中学教育质量分析评价报告》)而实测的结果却是“预估难度与实测难度相差11个百分点,表明考生对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并未领情”(出处同上)。据该报告所列数据,整个试题预估难度0.76,实测难度0.65;分项实测难度第一问0.83,第二问0.56,预估与实测出现了悬殊的差距。考生为什么“对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并未领情”?这对教学产生或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这是一道从观点到结构都令人质疑的题目,实在难以体会出任何的“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一、“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是孙中山”的命题是不成立的
  按照题设条件对“图中人物所着服装”概念的准确理解,毫无疑问别无他选,指的就是人物当时参加重庆谈判时的具体着装,这是进行判断的先决条件。当时他们所穿的这两套衣服是由谁“创制”的呢?有一个“创”字,服装创制者就应该是早已逝世的孙中山吗?与判断条件最贴近的“创制者”其实应该是做衣服的裁缝者,尽管“创制者”中的“创”有“首次”含义的限定,但孙中山首创的是该服装的样式,不可能当时就创制了该服装。更何况《现代汉语词典》的“创建”词条解释是:“初次制定(多指法律、文字等)。”可见,这两套具体的服装与孙中山毫无关系。
  由于对概念的表述不严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果矛盾,所以命题不成立。这样一个假命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真不知道卷面答案与“参考答案”一致的83%的考生,其判断与应答所凭借的是直觉想象还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而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的17%的考生的判断力是否都是低下的?
  二、“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领导的、反侵略的抗日战争”命题的真假是令人怀疑的,设问的指向是误导的
  首先来看看这一历史观点是否正确。为了佐证“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领导了抗日战争”这一观点,笔者查阅了关于抗日战争领导地位的相关资料: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表述是:“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1938年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全会根据毛泽东同志报告通过的决议——《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中多处阐明的态度是:“我们是坚决拥护蒋委员长及其领导下之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并号召全国一致拥护。” 1942年7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五周年宣言》中声明:“中国共产党认为:全国军民必须一致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中国共产党承认,蒋委员长不仅是抗战的领导者,而且是战后新中国建设的领导者。”而没有找到“毛泽东和蒋介石共同领导了抗日战争”这一观点的史料依据。
  其次,也许该试题的“参考答案”所依据的观点是史学界依据新史料而得出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却没有现行教材中的任何相关史料的支撑。用一个考生未知的观点来限定试题答案,要求考生判断,他们的答题思路会是怎样的呢?当他们按照设问的指向苦苦寻求具有“二人”共同领导特征的战争而不果时,就必然出现两种应试状态:头脑灵活的考生只好另辟蹊径:既然“共同领导”这一属性不存在,那么其它的“共同”属性,例如“共同对外、共同抗击”倒是有且只有一个,看来答“抗日战争”绝不会错,其实已经“擅自”缩小了概念的内涵,扩大了概念的外延;头脑“愚钝”的考生继续循规蹈矩,不知何去何从,不得已在战争前面盲目加上一些修饰词诸如“日本侵华战争”、“抗日侵华战争”、“反日侵略战争”等(均源自卷面答案),导致不能与“参考答案”对应而犯“错误”。
  再次,答出“抗日战争”的名称,就说明掌握了其“反侵略”的性质吗?战争的性质是由交战的主体来决定的,还是由名称来决定的?名称无非是一个概念的符号而已,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为战争起多种名称。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名称无论多么不同也都是指的同一战争。如果考生以叙述战争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等要素来表达——这就是那场战争,谁能说其对战争的内涵没有准确把握因而是错误的呢?
  “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倒是得到了一些教师的“领情”。笔者在听课中不止一次听到教师这样讲解此题:为了接受失分的惨痛教训,“必须且只能答抗日战争,因为题目强调的是反侵略性”;或许他们感悟到了命题意图的“真谛”,于是进一步嘱咐学生:“如果问‘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哪两次侵略战争’,一定要答‘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千万不要答‘抗日战争’,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侵略性’ 。”按此逻辑,应该给甲午中日战争另起一个什么突出其性质的名称呢?为了应对这类试题,教师们还往往把一些不准确的观点和结论盲目补充到教学中来,既加重了学习负担,又违背了史学原则。例如“日本曾两次独霸中国”、“辛亥革命的道路就是走美国的路”、“戊戌变法就是走日本的路”等等不一而足。究其来源,他们都能找到“权威”考卷作为依据:“专家们这样考我们,我们只好就这样教。”也许他们忽略了“论从史出”的教学原则,也许他们的做法淡化了历史教育的本来意义和历史课程的性质,也许他们过于简单地理解了试题的导向价值,也许他们过于盲从或曲解了命题者的意图。其实我们还能够列举许多来自于历史课堂的这类 “也许”,这样的“试题效应”能不让我们为历史课程教学担忧?命题者不该引以注意?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三、“这一战争有何重大国际意义”的试题及“参考答案”还须商榷。
  对“这一战争有何重大国际意义”这一试题,我们应这样认识。首先,“战争”和“战争结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试题要考查的是“战争”的意义,还是“战争结果”的意义?如果是前者,战争本身的意义就是其破坏性;如果是后者,胜败结果产生的作用及形成的影响才是它的意义。如果命题立意在后者,那么,命题者是要求答出实在、具体的意义,还是概括性的意义呢?一场战争是另一场战争的一部分,就是它的意义吗?这“参考答案”所给出的概括意义就是最佳答案吗?那么,“一场战争为另一场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否同样是对实际意义的另一种评价和概括?如果学生真答出了这场战争的实际意义——“遏制或消灭了国际法西斯势力的一部分”,其和“参考答案”相比,哪一个更恰当呢?当然,如果从习以为常的“习惯”说法上看,这题的应答似乎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如果能够充分认识这种规格考试的严肃性、导向性,命题者是应该做到命题概念严谨、规范、无懈可击的。
  历史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础,思维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是教学的常理和基本要求。而依据类似用这种试题中的概念和观点来施测考查,学生会“领情”吗?得分率56%、失分率44%的考查结果公平、合理吗?从重视概念教学和思维培养的历史课程的教学观来看,教师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和引导?难怪有人在网上的撰文会得到颇高的点击率呢。其文中疾呼:“面对这样的中考试题,我们已经不知该怎么办,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将会被带向何方!相信所有关注历史教育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对其所言之偏颇与否我们可权且不论,但起码可见考试对教学有着多么深刻、直接的影响。
  四、试题结构过于简单
  首先,提供图片的意义是什么?其中的信息构成了答题的条件吗?合影的背景——“重庆谈判”这一最重要的信息对答题具有什么作用?难道只是一个干扰?试问“图中人物”概念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考查考生将“毛泽东、蒋介石”这个信息转换成“抗日战争”这一概念的能力?还是只为了节省几个字?这种转换需用吹灰之力吗?学生答题需要对信息“提炼”、“挖掘”乃至找出关键吗?其次,退一步说,如果是为了构建设问之间的联系而设置,从第一问到第二问,是作为起步的铺垫还是递进的关联?
  大考之后,教师面对试题,往往把对其理解转化成教学行为。在现实的图片教学中,简单、片面的做法和现象时有发生: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忽略图片内涵信息的充分利用;重浏览,轻观察;重情境设置,轻解读分析。假如此题的“试题效应”真的这样发生在教学上:“请看这就是重庆谈判时的合影”一览而过,甚或仅仅问“图中人物穿的什么衣服”,而不是从合影的背景出发,从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着眼来思考问题,我们该否批评?如果命题者在命制过程中,既考虑利用其直观性,更对试题内涵引起重视,充分利用图片信息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的话,对于纠正图片教学中的上述现象就会大有裨益。
  虽然这一道试题并非出于今年,但毋庸讳言,类似的试题,在已实施的各级、各类考试中,仍然绝非仅有,有的甚至正以各种形式广泛流传。长此以往,其负面效应确实令人忧虑!笔者绝无吹毛求疵、危言耸听之意,实在也是出于一片“良苦用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颁布,它要求我们:对教学活动包括试题命制要有理性的思考,试题的设计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增强科学性,强化对教学的积极影响。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和期待。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浅谈历史情境教学中的语言再现法
    伊朗语言历史的变化
    谈历史语言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用历史学科语言解决问题
    历史课教学实效及其语言艺术性探索
    谈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之我见
    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历史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新课标高中历史语言教学艺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基于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探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