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220年,曹丕即位。曹植地位更不如前,多遭排斥与打击,政治上的失意和地位的急剧变化,使他情绪抑郁非常。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写的《赠白马王彪》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的任城王曹彰、白马王彪和雍丘王曹植既是兄弟,又同为曹丕所猜忌。《赠白马王彪》反映了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斗争,是曹氏宗族内部权位斗争的艺术写照。本文就诗中的任城王曹彰、白马王彪、雍丘王曹植与曹丕的关系略作探讨。
关键词:赠白马王彪;曹丕;曹彰;曹植;曹彪
《赠白马王彪》诗最早见于《三国志?陈思王传》注引《魏氏春秋》,本无序。序最早见于《文选》。全诗共七章,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曹植复杂愤懑的思想情感。“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不仅是行路中的困难景况,更是作者现实生活中报国无门,屡遭打压的真实写照。“顾睹望城阴,引领情内伤。”兄长任城王曹彰暴死在洛阳,曹植的内心深处非常悲伤。尤其是“鸱鸮鸣衡軏,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措辞激烈,与其是在斥责有司,不如说是曹植看透了曹丕的险恶用心。他深知曹丕才是造成他们生离死别,殊途归藩的真正决策者。他把那些小人比作鸱鸮、豺狼、苍蝇,其实是对曹丕极度不满的一种表达方式,也说明他和曹丕之间关系极不融洽。念及任城王之死,曹植担心与白马王的这一离别再不能相会,最后在绝望中与白马王分别。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诗中“朝京师,会节气”的三王。
一、任城王曹彰之死
黄初四年五月,时任雍丘王的曹植和其同母兄长任城王曹彰、异母弟白马王曹彪一起入洛阳朝见魏帝曹丕,到洛阳后任城王曹彰暴死。七月,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一同还国,监国使者认为两个藩王路上不能同行同住,于是曹植被迫又与曹彪诀别,写成《赠白马王彪》一诗。当时他的心情极为愤懑,自己对人生都充满了绝望。关于曹彰的死,陈寿《三国志?魏书?曹彰传》写得含糊其词:“四年,朝京师,疾薨于邸,谥曰威”。但裴注引《魏氏春秋》云:“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世说新语?尤悔篇》则描绘的得更加触目惊心,说曹彰是曹丕处心积虑毒死的,《世说新语》虽是小说家言,但无风不起浪,这些信息显然对曹丕不利。曹丕为何如此仇视这位同母弟呢?其因有二:一是曹彰党附曹植,在曹操刚死之时曹彰曾有不臣之心,想要发动政变、拥立曹植为帝;二是曹彰手握兵权,志大才高,难以驾驭。这使得魏文帝对他忌惮颇深,必欲除之而心安。曹操弥留之际,“驿召彰,未至,太祖崩。”当时贾逵负责办理丧事,曹彰从长安匆忙赶来,“问逵先王玺绶所在。”曹彰敢问玺绶,足以说明他对曹丕不臣服。那么曹彰索取曹操留下的玺绶用意何在呢?裴松之注引《魏略》说,曹彰匆匆从长安赶到洛阳,“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这些言行,说明曹彰和曹植乃是一党,三人虽同是卞氏所生,但曹彰明显支持曹植反对曹丕。而曹彰的为人,曹操在世时就对他屡加赞赏,称许“黄须儿竟大奇也”。说明曹彰志向远大,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对于这样一位手握兵权与反对自己的人物,虽然是同母弟,既然与自己离心离德,曹丕也会千方百计地除去他。对于曹丕而言,这是情理之中而又理所当然的事。
二、曹植与曹丕之争
“武帝二十五男”,其长子曹昂死后,年龄最长的曹丕并没有被曹操看好。曹昂死后,曹操也没有表态要实行长子继承制。此时曹丕的长子地位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大的优势,他与弟弟曹植争夺权位的斗争十分激烈。而且,据《三国志》载,曹丕的世子位还差点儿被曹冲所代替。冲字仓舒,为环夫人所生。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受曹操的喜爱,曹操有立他为继承人的打算,后来由于曹冲早亡,才没有使这件事成为事实,但这件事却对曹丕影响很大。因为曹冲死时,曹操哭的很伤心,曹丕去宽慰父亲,曹操却对他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大幸也。”曹丕自己也曾说“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
这也从侧面说明曹操一开始并不看重曹丕,而想在诸子中择贤而立。曹植早年“以才见异”,深得曹操宠爱,“几为太子者数矣”。后来鉴于许多老臣坚持“立嗣以长”,支持曹丕,曹植本人又率性而为,不善权谋,因而曹操只得放弃初衷改立曹丕为太子。这是不得已而作出的抉择,并非对曹丕特别满意。
司马门事件使曹植逐渐失宠。《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即使如此,在这一事件中仍不难看出曹操对曹植的袒护。曹植车行驰道和开司马门是违犯宫禁的,而曹操却只杀了公车令,而对曹植并没有什么处分。说明曹操对曹植并没有彻底放弃,还是对曹植寄予了厚望的。《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载:“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这表明随着时间的过去,曹操对于曹植又开始寄予了厚望。曹操是在襄樊战役胜券在握的情况下派遣曹植参与军事行动的,很明显是希望他通过战役获得军功,是一种经过考虑的安排。但是,率性而为的曹植竟“醉不能受命”,让曹操的良苦用心付诸流水,,曹操只得悔而罢之。可见当时曹操还是很想给曹植一些机会的。
曹操对曹植寄予深望的态度还可以从随侍曹操的人员的反映中得到证实。这一时期曹彰一直跟随曹操作战。所以他在曹操病故后一到洛阳便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如果曹操没有这样的想法,以曹彰的性格恐怕不会会产生“欲立汝”的想法。正因为如此,在曹操死后曹植招致曹丕的打压,就在情理之中了。曹丕即位后,马上诛杀丁氏兄弟,剪除曹植的羽翼;命令曹植与诸候就国,把他们分散开并严加管理。黄初二年,曹植被贬为安乡候。同年,又改封为鄄城候。黄初三年,又立为鄄城王,但食邑由原来的万户,减少到二千五百户。黄初四年,改植为雍丘王。后来魏明帝也多次变更曹植的封地。曹丕父子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变更曹植的封地呢?当然是害怕他久居一地会形成自己的势力。在曹丕父子的猜忌和打压下,曹植最后郁郁而终。
三、白马王及其封号问题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楚王彪》 :“楚王彪字朱虎。建安二十一年,封寿春侯。黄初二年,进爵,徙封汝阳公。三年,封弋阳王。其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太和五年冬,朝京都。六年,改封楚。”
由此可见,曹彪在黄初四年的封号是吴王而非白马王。黄初四年曹植不可能称异母弟曹彪为白马王。题目或为后来所加。
嘉平元年,兖州刺史令狐愚与太尉王凌谋迎彪都许昌。事败彪自杀。曹丕死了那么多年,还有人想拥戴曹彪以抗衡司马氏。可见当初曹丕对自己兄弟的担心与防范不是没有道理。皇族宗室确实对在位的统治者威胁很大。所以曹丕要限制诸侯王的自由,还派有监国使者,,不准他们私自交通。
综上所述,曹丕由于权位继承人的地位来之不易,对宗室兄弟防范极严,甚至其间有剪除异己的可能。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一诗中曹丕的排除异己表达了愤恨之情。曹氏兄弟间的内部斗争是很残酷的,且后果严重,致使宗室无人,以致于后来造成了政权被司马氏篡夺的局面。王夫之说魏亡的原因是“兄弟相猜,拱手以授之他人,非一旦一夕之故也”,是很有道理的。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陈寿,中华书局,1982年。
[2]《文选》,萧统,中华书局,1977年。
[3]《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中华书局,1983年。
[4]《曹植集校注》,赵幼文,中华书局 1998年。
[5]《读通鉴论》,王夫之,中华书局,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