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名城的文化民生战略

名城的文化民生战略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民生已经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之类物质层面的东西,它还应当包含文化的层面,即文化民生。而加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民生)的主要途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主要文化民生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11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许多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资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有38.1%的名城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延续了经济的昌盛。但是由于没有用好、用足传统的文化优势,很多名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面临着诸多文化民生问题,难现历史上的全民文化繁荣。文化部、财政部首批公布的28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仅有9个历史文化名城入选。
  1.1 公共文化投入总量仍然偏少,投入不平衡现象突出
  近年来,大部分名城公共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无论在总量、所占比例和增长速度方面与以前相比都有显著提高,对农村以及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也不断增强。但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基数过小,多停留于低水平保障。文化投入类别、区域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城市重大文化设施投入较多,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许多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转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
  1.2 传统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方式尚未转型
  很多名城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依然是以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为主,导致供给的重心往往没有落实到农村基层,得到资源最多的、获益最大的在城市、在高层、在精英人群,让一小部分人享受了本该属于全体市民的文化权益。导致精品化、多样化、个性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趋多与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现象并存。
  1.3 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的传统文化体制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作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运作机制还未实质性形成。民营经济进入门槛仍然过高。在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后,评估、监督和考核制度还未相应到位。
  2 遵义实践破题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7年撤地设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惠及全市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突出成绩。目前,全市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文化服务不断加强,文化创作成果丰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文化创先产生良好效应,入选国家首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走出了一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改进文化民生,提升全民幸福指数”的特色发展道路,为其它名城再现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提供了鲜活经验。

  2.1 全方位、多层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1.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截止2011年末,遵义市新改建了市图书馆、博物馆、杂技艺术中心、射击馆等一批大型文体设施,以及11个县文化馆、10个县图书馆、1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4个、乡镇点228个、村级基层服务网点160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仅市级层面重点公共文化工程投入经费就达1.175亿元,同时还有大量社会资金融入,在贵州省处于领先水平,在西部地区也具有指标价值。
  2.1.2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主体逐渐丰富和多元化
  全市14个县、区(市),228个乡镇和15个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体育工作机构。多数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干事,各县、区(市)均建有文艺表演艺术团。另外,遵义市制定了激励政策,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市场化手段,鼓励社会力量捐赠、赞助、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2.1.3 改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方式
  全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遵义市博物馆、习水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红色景点也均免费开放。推动“文体下乡”制度化,加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讲座到基层、到农村活动。
  2.1.4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以打造“数字遵义”为契机,加快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完善文化共享工程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相结合。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配置公共电子阅览室,加快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2.1.5 丰富繁荣公共文化产品
  遵义市充分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先后组织创作了《红色之舞·1935》、《娄山关月》、《山魂水韵仡佬风》等大型歌舞剧目;遵义市杂技团足迹遍及66个国家和地区,已获国内外奖牌100多枚;《依依山水情》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奇利动画影业制作有限公司制作的《苗王传》屡获国际大奖;市川剧团的现代川剧《红军魂》在全国各大城市巡演,反响强烈……
  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创品牌”的要求,遵义市着力打造“激情广场·遵义会议纪念广场红歌会”、“百姓剧场·舞台精品剧目展演”、“乡村大舞台·农村文艺演出”、“名城大讲堂·名家学者做客图书馆、博物馆讲座”、“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等五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带动了全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如习水县的“红军节”、红花岗区的“长征文化节”、仁怀市的“酒文化节”、绥阳县的“诗歌艺术节”、正安县的“农民工节”等活动,已形成经常化、规模化、特色化,成为丰富生活、凝聚民心、促进发展的有效载体。
  2.2 两个抓手建立文化民生长效机制
  2.2.1 “四在农家”活动夯实文化民生载体
  “四在农家”活动是遵义市的一项创举。一是“富”在农家增收入,培养了致富文化。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发展现代农业,先富带后富,致富不忘集体和国家,富而思进,为农村文化民生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学”在农家长智慧,引导农民学政策、学科技、学文化、学法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建立学习型新农村;三是“乐”在农家爽精神,开展了农民

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四是“美”在农家展新貌,引导广大农民开展以美化环境、净化心灵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修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黔北民居,打造村落文化景观,整治农村乱堆乱放,8200多个新型村寨成为黔北农村亮丽的明珠。
  “四在农家”活动以“富”推动发展,以“学”提升素质,以“乐”倡导民风,以“美”展示文明,将文化民生的重心下沉到文化比较苍白的农村,接了地气,大大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得到了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国家领导人做了重要批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要新闻单位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十年来,全国各地有5600多个团队,30多万人次到遵义市考察学习。
  2.2.2 基层党建保障文化民生大发展
  近年来,遵义市按照“围绕文化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文化”的新思路,把文化发展列入对基层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和干部提拔使用考核的主要内容,做到经济指标与文化民生指标同步推进,确保了文化民生不是政府的政绩工程,而是百姓的民心工程。当地村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民谣《十二个月颂党恩》等曲艺成为百姓最好的呼声。
  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如何创设新的载体,盘活党内外资源,激发党组织的内在活力?如何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科学发展?是摆在各级基层党组织面前的新课题。遵义市多年来开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三个服务”为主题,以构建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服务科学发展“五大体系”为任务,以实现提升党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服务水平、提升党内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满意度为目标,目的就是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突出问题。例如:正安县以“支部核心、党员中心、党群同心”的“三心”原则,推行“党员联户制”,在农村设置“党群连心户”,建立了县、乡、村、组、户“五级服务网络”,形成了“党员帮亲戚、党员帮熟人、党员帮群众、党员帮党员”的互助格局,让党员管理和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实现管理全覆盖、服务无缝隙。
  3 文化名城如何破题文化民生
  文化名城天然具有引领文化民生的资源优势、载体优势、项目优势,当地人民群众拥有文化觉醒意识,对文化生活需求强烈,要求也高。遵义市的实践说明,尽管文化民生在全国范围来看依然是个攻坚问题,但不应该成为文化名城的困局、短板,完全可以实现“文化名城率先破题、率先突破”。我们认为,文化名城可以在如下几方面借鉴遵义实践经验:

  3.1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领导和制度设计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文化惠民”、“文化民生”的理念,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健全完善文化投入、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事业改制、扶持民族民间文化、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以基本法律为主干,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相配套的文化法规体系,为文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3.2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对文化项目的经常性投入,重点投入有助于实现城乡平衡、区域平衡、群体平衡的项目。拓宽政府招标、集中采购等方式的范围,公共文化服务适度向非公机构开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有实力、有资质、有经验的团体、企业与个人参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加大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机制。
  3.3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
  探索“管办分离”的制度创新,政府在完成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充分保障运行服务经费的基础上,专注于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切实负起监督考评的“裁判员”责任,理顺和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
  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健全财务管理等。
  建立公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和参与机制。探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接触公众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咨询委员会等多种方法形成市民文化需求表达和参与机制,培养市民参与文化决策的兴趣,逐渐养成表达需求和参与决策的自觉意识。
  健全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的长效机制。要重点加强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员、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
  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资源服务评估机制。通过政府部门自我评估、专家评估、公民及舆论评估等多重评估体制,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方法和程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业绩、实际作为及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与结果做尽可能准确的评价。
  3.4 建立项目多样、层次丰富、功能互补的公共文化产品
  以全国性重大评奖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活艺术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艺术精品。大力培养本地文艺人才,尤其是中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一批文化名人。
  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坚持寓教于乐,使群众文化活动集文化娱乐、教育、时政宣传、科学普及、体育健身于一体,保证群众免费参加文化活动的权利。
  加强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入普查搜集、整理和保护。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民族文化名村、名人、名品,建立一批民族民间艺术观赏区。
  3.5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资金列为专项。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社团,引进从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才。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项目。
  3.6 加快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流动与收入分配机制。采取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高端人才以项目方式合作。在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社科联、文联设立公共文化服务“订单式”人才培训基地。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人士积极参与公益文化建设,建设一支自愿参加、服务社会、弘扬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文化义工队伍。
  3.7 扶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甚至将其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文化产业能够提供较多的文化产品,有效提升文化民生质量。对文化名城而言,可以大力发展旅游、工艺品、演艺、影视、音乐、动漫、传媒、出版等多领域文化产业。
  冉世勇、余家学、陈曦、雷文波,遵义市基层组织建设年办公室工作人员,提供相关案例。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我国传媒热点现象的文化研究进路
    谈谈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论中国翻译的文化战略
    东亚社会福利模式的文化背景
    浅议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文化背景的对比
    主要矛盾的文化向度与社会转型战略思考
    美国的“媒介帝国主义”战略与中国的文化安…
    现阶段对“疯癫”的认知与嘉约翰贡献的文献…
    中国汉族民间舞道具的文化内涵
    我国漆艺产业化的文化自觉与战略思考
    基于融合理念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战略
    感受英国的文化与教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