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辉煌与落寞:洛阳城市文化形象战略批判

辉煌与落寞:洛阳城市文化形象战略批判

  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多达22个不同时期的大小王朝曾定都于此,在中国历史文化版图上,一直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龙门石窟、白马寺,以及延续至今的“河洛文化节”、“牡丹文化节”,这些都彰显了洛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洛阳作为中国重要文物遗存城市,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但经历过辉煌的古都洛阳,在经历了大的历史变迁之后,其古都文化意象却在逐渐消逝。今日再谈洛阳,历史上的辉煌早已经越来越模糊。文化的根,也越来越枯萎。丽景门内外的萧条,天子驾六广场的冷落,王城公园的淹没,河洛文化的式微,使整个洛阳历史文化名城意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
  1 洛阳城市历史文化意象的衰退
  激烈的文化竞争格局,让任何一个城市都处于不进则退的境地。在日益注重城市文化竞争的时代,城市文化意象几乎成为一个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指标[1]。很多原本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都在通过城市策划,塑造一个又一个新人文卖点。特别是一些先期发展起来的城市,更是迫不及待地希望通过挖掘历史文化特色以彰显其发展的“合理性”。比如北京的怀柔区,便依托发展全新的影视城、度假村、野长城等来提升其文化能见度。唐山市则通过将原本被忽略的工业文化历史,以全新的策略,构建了具有时尚魅力的许多工业文化遗址公园、博物馆,以重新发掘工业之都的全新韵味。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古城特色的洛阳,却在gdp挂帅的理念下,长期片面做大做强自身的工业,特别是传统重工业,并一直以打造经济意义上的郑州中原都市圈副中心城市为核心定位。同时,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长期主导了洛阳的城市发展主线。洛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兴重工业城市,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中心之一,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洛阳有7个,一些与军工相关的重工业直到今日,也依然领先全国。发展到今天,洛阳依然是重工业优势突出,洛阳轴承集团、洛阳玻璃集团、洛阳一拖集团、中航光电、中铁十五局集团、中铁隧道集团、中航锂电、中钢洛耐、中铝洛铜、中建洛玻、中信重工、中船重工、中硅高科、中国一拖、中集凌宇、中色科技、中油一建、中德重工、河柴重工、洛阳石化、万基控股、洛阳伊电、洛钼集团、兵装集团下属北企集团、大阳摩托等,成为了洛阳城市经济增长以及城市产业形象的主导性门类。产业主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主轴。重工业经济占据了城市经济的核心板块,因此,在城市发展战略导向层面,必然被优势工业所支配。所以说洛阳长期以来的重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弱化了洛阳历史文化厚重的一面。同时,由于整体经济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相对薄弱,以及受制于城市科教文化与文化交流的局限,洛阳进入新世纪之后,在文化影响力层面,逐渐走向了衰弱。
  洛阳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依然没有及时驾驭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城市能级“是指一个城市的某种功能或各种功能对该城市以外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2]城市功能能级越高,则对外辐射范围越大;能级越低,则对外辐射范围越小。城市的能级标志了一个城市在人口规模、政治决策力、经济发展能力、文化影响力、社会活力等层面的综合影响力与地位。2011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洛阳超过郑州1个位次,位居第53位。凸显了洛阳在河南乃至中原城市群当中的突出竞争力,其在河南的能级,基本上排在仅次于省会城市郑州之后的第二名。2011年洛阳市完成生产总值2723亿元,人均gdp超过4万元人民币。对于拥有662万人口的洛阳市来说,城市能级在河南省数一数二,但在国内依然排在50名开外,特别是人均gdp依然在第90名左右,这是令人遗憾的。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能级范围内,洛阳的文化影响力也日渐下降。这表现在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方面,2010年洛阳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5%左右,排名在20名开外。同样是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是11.8%。旅游收入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11年洛阳的旅游收入350多亿元,同期杭州超过1100亿元,苏州超过1200亿元,南京超过1100亿元,郑州市为589亿元。这说明洛阳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收入层面,也与相似城市拉开了较大差距。洛阳作为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但由于城市文化开发与城市文化资本化运作的战略性缺失,导致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在激烈的城市文化竞争格局下,日渐式微。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洛阳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古城,其古城文化形象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遭遇了品牌效益滑铁卢。洛阳牡丹节、河洛文化节、白马寺、龙门石窟等现代城市品牌开发、传播及影响力一直处于低位发展区间。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它的知名度、传播度和影响力。洛阳城市在经营其历史文化资源及古城品牌方面,明显拉开了差距,在工业兴城的战略背影中,古城文化战略逐渐淡出了城市发展的主轴。
  2 洛阳城市传播形象的美誉度下降
  城市美誉度是支撑一个城市良好形象的基础。城市美誉度指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程度,是评价城市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侧重于“质”的评价。即公众对城市的信任和赞美程度。[3]可以说,城市美誉度决定了一个城市受欢迎的程度,并且也是吸引公众旅游的重要因素。城市形象(ci)由城市理念形象(mi,mind image),城市行为形象(bi,behavioral image),城市视觉形象(vi,visual image)构成。任何层面的形象受损,都会冲击整个城市形象系统的美誉度。现代城市经营,很大程度上都聚焦在城市形象的经营层面。城市招商引资需要美化、包装一个城市的投资及环境形象,城市旅游更需依托城市优质的形象,城市荣誉的形成,更需要城市具备优良的城市形象。所以说,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一个城市发展、建设和经营最为浓缩的概念,但具体而言,城市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市民性格都将成为影响一个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城市,首先是一个没有负面故事的城市;一个受赞誉的城市,一定是一个拥有英雄故事的城市。
  洛阳原本在经营正面传播形象中没有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形成亮点,反而制造了不少的城市“丑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洛阳近些年的城市负面意象在大众网络传播中,总爆猛料。从“古都洛阳的悲哀,警察斗不过盗墓贼”,“因曝光地沟油,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被杀”,“洛阳市公安局纪委书记张广生坠楼自杀”、“洛阳一国税分局局长等入室殴市民”开始,洛阳便不断陷入城市新闻事件的漩涡。洛阳的警察形象,公务员形象,法治形象等城市政治形象大大失分。而最为严重的是2011年“洛阳性奴案”事件,因公职人员李浩在闹市区开挖地窖绑架、囚禁6名女性当作性奴。案件曝光后,还引发了此案所谓的“国家机密”案中案,因曝光洛阳性奴案件的某记者,还曾遭遇公安机关的“威胁”。这些重大的城市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让洛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度遭挫。但是洛阳市并没有展开城市形象的危机公关,让原本可能“化危为机”的良机丧失殆尽。洛阳性奴案暴露出来的洛阳公共安全、城市法治、城市治理问题,让洛阳的城市美誉度成为冰点。
  城市美誉度的经营,构成了一个城市善治的重要落脚点。洛阳系列丑闻的暴露,恰恰击中了城市“善治”的要害,让洛阳在全世界面前抬不起头。原本河南全省开展过一场“持续的、深度的、生动的、立体的媒体化‘河南典型’宣传活动,以纠正河南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印象,让河南仿佛变成了一个英雄遍地的可爱之地” [4],而同时期,大导演顾长卫在安阳拍摄了《孔雀》,陈大明以《鸡犬不宁》表现了开封的市井生活景象,一系列的举措,重塑了安阳、开封古城的古典魅力,一时间吸引了不少人前往安阳、开封体验那种唯美的城市古韵。而原本的电视热播剧《神探狄仁杰》和电影大片《狄仁杰》都是以武则天的“东都洛阳”为剧情发生地,不同程度提升了洛阳古城的文化美誉度。但是,洛阳城一系列的城市丑闻,将前期河南省的媒介形象策划和洛阳古城的媒介形象传播功效,全部淹没。这种城市美誉度的巨大创伤,又没有一个可靠的“城市危机管理”战略,城市形象的失分,成为让洛阳城市难以言说的痛。
  3 洛阳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研判
  城市历史文化的进化,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战略设计。长期以来,中国城市认知其历史文化资源都停留在静止性物态层面。这种文化认知,往往陷入一种被动局面。因为如果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与禀赋看成是一种独立的、封闭的、静止的资源,那么便难以建立起一种联系古今,沟通内外,以及与当代社会文化互为动态的关系。因此,从文化进化的视角去重新认知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便能“从文化遗产进化到文化资产的层面,重估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形象及其价值功能。”[5]洛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形象的再认知与研判,可能是在洛阳城市历史文化形象衰退、城市媒介形象美誉度受挫之后,进行城市形象重建的重要突破口。在七大古都之城的基础上,洛阳历史文化意象,还应寻找新的定位,从中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特色。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最多的城市,历经了共22个大小朝代,先后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成果。史学考证,中华文明首萌于洛阳。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道学肇始于洛阳,儒学渊源于洛阳,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拥有三符(河图、洛书、八卦)、三代(夏商周的都城)、三教(儒释道)、三学(经学、玄学、理学),历史文化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洛阳是中华姓氏主根、闽南与客家之根。中国四大发明都与洛阳息息相联。张衡在洛阳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于洛阳发明造纸术。七大古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够拥有如此丰厚而全面的中华文化成果积淀。洛阳作为中国文化的全貌性读本,具有无可争议的唯一代表性。这也是今天洛阳每年举办“河洛文化节”历史因缘。
  洛阳是中国学术文明的起源之地。据考证,老子著《道德经》,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游说于六国之间,贾谊怀济世华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汉书》,许慎著《说文解字》,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以及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的。程颐、程颢兄弟开创宋代理学,享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盛名的“建安七子”,以及“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皆云集洛阳,谱写各自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曹植的一篇《洛神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名篇。“洛阳才子”,“汉魏文章半洛阳”,概述了洛阳在中华学术与文学方面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来看,无论是《道德经》的哲学理论,《说文解字》的文字考据性,还是《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新唐书》、《新五代史》的历史学方法论,还是《三都赋》、《洛神赋》的文学贡献,都奠定了中国文化史的基础。“洛阳纸贵”所渲染出来的“畅销书”、“热销书”概念,恐怕到今天也再难重现。因此,洛阳将因其丰厚的经典作品诞生地,成为中国文化的起源。

  洛阳是中国佛教圣城。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白马寺就在洛阳,该寺院享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是“中国第一古刹”。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据历史记载,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到西晋时,全国128寺,洛阳即占42寺。五胡十六国时期,洛阳成为佛教中心。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佛教风行,佛寺骤增,洛阳最多时佛寺达1300多所,其质量和规模也都不同寻常。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白马寺与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文化最为重要的历史遗产,这使古都洛阳成为中国佛教圣都第一城。在今天全国各地都在开发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时期,洛阳打造中国佛教圣城应该最具合法性。
  洛阳应该从千年帝都、中国四大古都、十三朝古都、神都、花都、诗都、辞赋之都、世界文化名城、牡丹花都这些形象称号中,凝聚提炼出一个最准确最具魅力的闪亮名号,将千年帝都、中华文化读本、中国学术文化发源地、中国佛都、牡丹花都这几大文化名片作为它的核心诉求点。洛阳需要通过城市文化形象的战略重组、重建和重设,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文化资本,为城市文化复兴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新的战略架构。
  4 洛阳历史文化资本开发战略
  城市因文化而繁荣,文化因流动而具活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认知与形象建构,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因此,通过战略设计,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进行精准定位,秉持“城市文化资本主义主张”[6],创新城市文化开发模式,将稀缺性、唯一性、世界性、垄断性的城市文化资源转变为城市进化的动力,以建立城市可持续增长的新路径。洛阳城市的历史文化属性,决定了洛阳可以从“文化兴城”战略,重新调整发展模式,构筑具有独特文化品格的城市增长路径。
  4.1 洛阳“世界佛教圣城”开发战略
  目前中国南方地区的安徽池州九华山、南京市、扬州市、无锡市、普陀山,都相继将佛教文化作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无锡灵山、梵宫,更是以大手笔创造了佛教文化产业的传奇。南京也已投资开发大报恩寺的重建,重点打造佛教之城以拓展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洛阳作为中国最具合法性的“佛教祖庭”之都城,应该率先战略设计成为“国际佛都”、“世界圣城”。西晋时期洛阳的寺庙之都,千庙之城的历史文化记忆,白马寺的释源之地位,龙门石窟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奇观,完全可以成为洛阳打造佛教文化产业链的可靠资本。洛阳可以选择开发从白马寺到龙门石窟的国际级的“佛教文化走廊”,建设99座新寺庙,打造寺庙群,将洛阳塑造为世界级佛教参拜圣地。在此基础上,完善佛教旅游文化产业链,从香烛、香台、香鼎、参拜服饰、素餐、佛学院、佛学典籍研究、出版、禅修院、养老院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与营运,这将为洛阳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4.2 洛阳“中华文化读本”之城开发战略
  洛阳作为河南省经济重镇,其工业经济较为发达,但科教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却相对落后。洛阳几乎没有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更缺乏高层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洛阳也因为没有对自身“中华文化读本”的深度理解,缺失提升自我文化中心地位的战略设计。洛阳应该通过顶层设计,形成“中华文化读本”之城、中国学术文化发源地之城的定位,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原文化中心城市”。透过这种中华文化读本之城的定位,洛阳可以引入外部资源,建立一所以人文研究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或设立高层次的中华文化研究院。通过建立学术机构,加强“中华文化读本”的研究。并借助这种城市文化战略定位、文化机构的兴盛,连同国际佛教圣城的开发战略,强化“中华文化读本”的物化产业开发。洛阳在此战略定位前提下,可以建设中国文化典籍研修学院、“中华读本”博物馆、中国学术研究最高奖颁奖典礼盛会永久性会址、中国佛教研究院、中国玄学研究院、中国八卦文化主题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遗产博览会等等相关项目。这些项目都可以夯实洛阳中华读本之都的产业发展内涵,并进一步提升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华文化发源地的能级。“中华文化读本”的战略定位,必将赋予洛阳城市文化产业极大发展机遇,并实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最终通过中华文化读本之都的形象建构和行为塑造,改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特质,涵化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推动城市文明进步。
  4.3 洛阳“牡丹花都”开发战略
  牡丹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而“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甲天下”、“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诠释了洛阳牡丹花的神奇魅力。而始于1983年洛阳牡丹花会,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四大名会之一。2010年11月,经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并确定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有此高规格的牡丹文化节和享誉海内外的牡丹花都的美名,洛阳应该大力强化这种国家级文化名片的“活化开发战略”。可以建立世界级的牡丹花卉培植与出口基地,牡丹干花生产基地、牡丹花卉景观生态基地、牡丹花卉药物研发基地、牡丹花酒加工基地、牡丹品牌研发中心、牡丹服饰基地、牡丹艺术创作中心、牡丹文化体验中心、牡丹养生中心、牡丹生态影视基地等等相关产业链。通过构建完善的牡丹品牌文化产业链,打造以牡丹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牡丹花都战略,充分彰显洛阳牡丹花都的城市形象。现在山东的淄博市、江苏扬州的仪征市都在抓紧构建牡丹或芍药产业化开发战略,而最负盛名,最具合法性的洛阳,如果失去打造牡丹花都的产业高地的机会,将是一种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洛阳历史文化资源认知与城市文化形象的重构,必须围绕唯一性、垄断性、顶级化、世界级的原则,以市场主义的理念,构建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可行战略。文化产业发展是相对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优先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然之路。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在城市文化形象方面失分不少,如不励精图治,找准方向,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开发战略,洛阳可能会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没有相关文化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