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编辑 历史感 传世意识
论文摘要:编辑的历史感,是指编辑对于个体编辑工作在历史坐标上工作价值的认识。历史感之于编辑不可或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它是编辑社会责任意识的来源,其二,它是编辑精品意识和传世意识的来源。编辑历史感的培养需要从提升生命自觉意识、深化对编辑活动本质的认识、强化对编辑历史的反思和加强编辑个人精神修炼等几个方面入手。
编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编辑力的大小。编辑素质的构成是多方面的,扎实的文字功底、科学的思维水平、较高的策划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等,都是编辑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编辑素质的构成中,有一个方面常常被我们忽略,但又不可或缺,那就是编辑的历史感。
一、什么是编辑的历史感
历史感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历史感就是个体对历史以及个体在历史的坐标上的生命价值的认识。历史感首先是一种历史观,包含了个体对历史的看法、观点和立场。比如孔子是一个有很强历史感的思想家。他说:“逝者如斯夫。”这句话是他对历史的一种体悟。在孔子看来,历史是一种时间的存在,从时间意义上来看,历史是一条绵延不绝、永不停息的长河,个体相对于历史来讲,就是那长河中的一瞬。历史观还包括了对历史发展的看法,历史的发展究竟是循环的还是螺旋上升的,是存在的还是虚无的,等等。
其次,历史感是一种生命价值意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表面上看是对构成历史存在的时间和历史发展的看法.其实质则是我们对个体生命与历史关系的认识,个体生命在特定的历史存在中的价值的认识。或者说,历史感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个体生命之于历史价值的认识。无论是历史还是构成历史的无数个体,时间都是他们存在的一种标识、维度。相对于历史的无限来说,个体生命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在有限的时间中其生命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是有“小大之辨”的。但是,历史的价值却是建立在个体的价值之上的。没有个体力量的推动,历史的车轮是不可能向前推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于泰山的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历史的定格,是一种历史的永恒,是会被书写到历史之中的。因此,历史感总而言之,是对个体在历史的坐标上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认识。而编辑的历史感,则具体地表现在编辑对个体编辑工作在历史坐标上工作价值的认识。
二、编辑人需要历史感
强烈的历史感,是一个优秀的编辑人必备的一种文化意识。原因有两点:
其一,历史感是编辑社会责任意识的来源。我们常讲编辑要有责任意识,要对国家、社会和读者负责。那么,这种责任意识来源干什么呢?历史感就是编辑社会责任意识的来源之一。历史感中包含着编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识,也包含着编辑人对编辑工作价值的认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识越自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越强烈,对编辑工作的价值越认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就会越强烈。像作为编辑家的鲁迅,其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对作品的质量精益求精,用一位研究者的话来讲,他是“那种一心为着自己的文化理想,为个人的信念目标,为出版物的优良品质,坚持不懈,自甘奉献,不屡杂商业意识,可谓‘纯粹’的编辑出版家”。何以如此呢?这实际上与鲁迅的生命价值感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创作活动还是编辑活动,他都立足于一种为社会、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以血荐轩辕,就是为民族立命。这是一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追求。在这种强烈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中,鲁迅形成了极强的时间意识。他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还说:“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这种极强的生命意识和时间意识,就决定了他在从事编辑工作的过程中有极强的责任意识。他的高尚的编辑精神,也正来源于他的强烈的历史感。出版家邹韬奋在编辑工作的过程中,也有极强的责任意识,表现在对读者的负责上,是有求必应,甚至不放过读者每一封来信,做到件件都回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读者一天天多起来,国内外的来信也一天天多起来。我每天差不多要用全个半天来看信。这也是一件极有兴味的工作,因为这就好像天天和许多好友谈话,静心倾听许多读者好友的衷情。”“每天差不多要用全个半天来看信”,并且把这种与读者的交流看作是与“读者好友的衷情”,要“静心倾听”。这就是韬奋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这种责任心是与他个体生命价值的自觉分不开的,与他对编辑工作价值的认识也是分不开的。在《“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韦舀奋曾这样表达他的生命价值意识:“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讲到编者的个人,不想做什么大人物,不想做什么名人,但望竭其毕生的精力,奋勉淬砺,把这个小小的周刊,弄得精益求精,成为社会上人人的一个好朋友,时时在那里进步的一个好朋友。”一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韬奋的历史感,他不仅也有着极强的生命意识和时间意识,而且生命的价值意识也极为明确,对编辑工作的价值意识高度认同。而这正是其极强的责任心的基础。可以这样说,编辑人的历史感越强,他对编辑工作的价值认识就越清晰,他的社会责任感就会越坚定。
其二,历史感是编辑精品意识和传世意识的来源。衡量一个编辑工作价值的大小不仅要看他工作量的大小,还要看他工作质量如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引导编辑创造出精品,特别是传世的精品,显得十分重要。优秀的编辑人应该具备精品意识和传世意识。具备了精品意识和传世意识,才会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创造精品。但是,编辑的精品意识和传世意识,不是无源之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垒土”和“足下”,就是历史感。因为历史感中的历史观,让人明白事物的存在是要经受时间检验的。事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当下,还在于未来。没有价值的图书终将是昙花一现,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传之后世。因此,有了历史感,才会有精品意识和传世意识,正如顾炎武所说:著者与今人“相处之日短,与后世人相处之日长”,著者应该“立千秋以上之于前,而与之对谈;立千载以下之人于旁,而防其纠擅。
三、编辑人如何培养历史感
历史感是编辑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意识,它的培养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感来源于编辑人对生命意识的自觉。历史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命价值意识,它的建立,归根结底在于个体生命价值意识的自觉。编辑人如果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没有认真的思考,对自己从事编辑工作的价值没有深刻的理解,就谈不上历史感的形成,这样的编辑,也不会有高远的文化志向。生命价值意识的自觉,是编辑职业价值形成的前提。没有生命价值意识的觉醒,就不可能形成对编辑工作价值的深刻认同。像出版家张元济的“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这样的文化价值追求,是与他热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的历史感分不开的。所以,他才会醉心于涵芬楼,埋头于对古籍的整理编撰,且甘之如怡,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二是编辑的历史感来源于编辑人对编辑工作本质的认识。是不是有了生命价值意识的觉醒,编辑历史感就建立起来了呢?也不一定。生命价值意识的觉醒,是一个人历史感形成的前提,但并不是编辑历史感形成的前提,因为编辑的历史感是不同于一般人的历史感的,它是在此基础上对编辑工作价值的认同。因此,编辑历史感的形成,也有赖于编辑人对编辑工作价值的认识和对编辑活动本质的认识。
三是编辑历史感来源于编辑本人对编辑活动历史的反思。历史感是一种历史意识,它需要在认识和反思历史的过程中建立。现实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历史和现实是不可分裂的统一过程。以中国为例,编辑活动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先人在漫长的图书编辑过程中,为我们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和一大批文化典籍。今天,我们之所以在编辑技术、思想和成果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先人的积累分不开的。正如牛顿所说:“我们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历史向我们提出要求,我们也要像先人一样对得起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
四是编辑历史感来源于编辑本人的精神修炼。历史感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精神境界,是需要编辑人不断地历练和加强个人内在精神修养的,通过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而完成精神的提升、精神的飞跃。正如孟子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冯友兰先生说,孟子的气就是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境界,一种不为外物所役、自强不息、包容化育的精神境界。这个精神境界是“养”出来的,也就是通过个体精神的反省和完善而达到的,它不是望尘莫及的,不是不可达到的。相反,历史和现实中优秀的编辑家,以他们的光辉业绩告诉我们,这种精神境界是可以达到的,也是我们必须达到的。
郝振省先生提出出版人要有“六性”,即文学的感性、艺术的灵性、哲学的悟性、史学的智性、科学的理性和伦理的德性。笔者认为,这里史学的智性是包含历史感的。著名编辑人李辉也指出历史感的不可或缺,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叙述者,我们现在谈40年前的历史,那么过20年或者40年之后,那一代人也会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因此,编辑人要重视历史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