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和思想家。康有为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了其哲学思想具有局限性。但是,康有为在进行哲学思想的创作中,把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同
自然观中唯物主义思想倾向与唯心主义思想倾向并存。康有为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气”的概念,而且深受从西方传入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康有为“尝考泰西所以致强之由”,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他们“立科以励智学”。因此,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寻求真理,首先就应学习他们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在他看来,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宇宙万物都基于“气”逐渐演化而成;这“气”只具有湿热性或干冷性,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康有为对自然界的这一看法,无疑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这里,他虽然借用了
在康有为的认识论里,含有一些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积极因素。在讲到人的知识来源时,他认为:“譬之食苦瓜,觉其苦,知也;必食而后之”。这是从物到感觉过程,本质上是属于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康有为强调向西方学习。主张通过游历、留学、翻译外国书籍、办报纸介绍有关西方国家的情况,向统治者和士大夫灌输“西学”,对他们做“开智”“解蔽”工作,以促使其觉醒,实行变法,这在当时来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康有为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在他看来,学问有两种:一是对“有形之物质”的认识;二是对“无形之事物”的认识。前一种认识是靠人的感官与客观物质世界相接触而获得的,是从外“灌输”到内、由客观变为主观,由此,他把这一类认识称之为“外学”。唯物主义感觉论便是属于这一类。与此同时,康有为认为,所谓的“元形之事物”,即作为宇宙本原的精神实体的“元”是无形相的、不可见不可论的神秘的东西,是信仰的对象,因此人们不可能通过感官去认识它。康有为认为,要了解它,需要有另一条道路,这就是“养心不动”,使自己的精神达到“至诚”的精神境界;“至诚”便可以“通神”——与“元气”相感相通。他说的这种认识,是完全与客观物质世界相隔绝,纯粹靠人的主观,既排斥了感性认识活动,也没有逻辑推理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神秘的直觉。由于他的这种认识道路是脱离客观世界,完全是靠人的主观精神去通达,纯粹是内在的功夫,因此,他把这种认识称之为“内学”又名“心学”。
康有为的认识论既有“外学”又有“内学”,但“外学”只是认识宇宙的躯壳,是一种粗浅的学问,只有“内学”才能了解“天人之故”——宇宙的灵魂。因此,后一种学问才是根本的,是“圣人”制作之源。这表明他的认识论从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在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中,“外学”和“内学”本来是矛盾的,可是他却把二者混合在一起并假托孔丘的名义说:孔丘的学问本来就是兼有“内外学”的,“不可偏废”的。这反映了他在认识论上企图调和唯心与唯物两条路线的矛盾状态。
时代背景决定了康有为哲学思想的矛盾性
在康有为生活的时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他很难成为一个有所创建的思想家。
首先,康有为生活在一个社会即将发生大的变革时期,他所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和广大的仁人志士一样,想找一条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