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反训的认识研究
摘 要:反训作为词义训释的手段,由《尔雅》开创,经郭璞阐明。这种训诂现象虽然范围及其有限,但了解这种特殊现象,对阅读古籍自有助益。
  关键词:反训;反义词;美恶同辞;施受同辞;正反同辞;局限性
  
  一、关于反训的认识
  
  反训是用已知某词之反义词来训释该词的意义,又称反义相训。新版辞海这样说:“有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而尚书皐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称反训。’”最早辞书《尔雅》里面就记录有反训材料。正式把反训作为一种训释手段是晋朝郭璞。下面举几例说明:
  《释诂》:“治、肆、古、故也。”又:“肆、古、今也。”郭璞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相通者。”
  又:“徂、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凰为肥,以古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者,美恶不嫌同名。”
  《方言》第二:“逞、苦、快也。自山而东曰逞、楚曰苦。”郭璞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治为乱,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是也。”
  我们从郭璞的注释里面可以看到两点:
  第一、“美恶同名”这话见于《公羊传·隐公七年》,原文是“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名”,这里讲的是《春秋》笔法。郭璞借用来比况反训现象,说反训是指同一个词具有相反的意义。
  第二、“义有反覆旁通”指的是反训的条件。就是一个词除了一般常见义以外,还有与它相对力的意义,反训就是揭示出这样对立的意义。
  郭璞所列举的有关反训的例子,有今天已经缺乏足够语言材料依据,因此遭到了非议。但是,他举的有些例子同时具有相反的意义是能够使人相信的。
  人们对这种被称为“反训”的现象还有过比较具体的例说。不过总的说来,“反训”一说不过表述。下面对反训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如下概括。
  
  二、反训现象分析
  
  (一)美恶同辞
  美恶同辞是常见的一种现象。美是称美,恶是贬斥。美恶同雌是指同一个词兼有好坏两方面的意思。它可能反映事物本身美恶两个方面,也可能反映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爱憎态度。
   清朝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里面设立“美恶同辞”例。他说:“古者,美恶不嫌同辞。”并且举了好些例子。
  1、《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余樾对比了《诗经》和《左传》里面用“委蛇”的材料,认为“委蛇”这个词兼有美恶两方面的意思。这个“委蛇”是从容自得的样子,所以俞樾认为这是“诗人之所美也”。
  《左传、襄公七年》叔孙穆子引证了这两句释,评价孙叔父必然逃亡说:“衡而委蛇,必折。”“衡而委蛇”意思释专横而从容自得。这里的从容自得是贬义,不妨理解为无所顾忌。因此俞樾认为这个“委蛇”和前面《诗经》的“委蛇”意思相反,他说:“则“委蛇又为不美矣。”
  2、《泂酌》“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意思释和气近人乃能够成为民之父母。而《载驱》一诗释讽刺齐文姜和她哥哥齐襄公关系不正常,诗里面说:“鲁道有荡,君子岂弟。”意思是在大路上,齐文姜和她哥哥亲热地走着。这个“岂弟”带有贬义。毛传和孔颖达正义对这个词都有明确的解释。
  由上可见,事物本身包含了好坏两方面的内容。表示某一事物总体的词也就包含了好坏两种相反的意义,可用于好的方面,也可用于坏的方面,于是产生“美恶同辞”的情况。
  (二)施受同辞
  这类反训主要表现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词上面,所谓施就是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所谓受就是接受某种动作行为。发出动作和接受动作两者不是一回事,语言里面经常是用不同的词表示。但是行为这两方面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它们又可以用同一个词表示。同一个词即能够表示发出的动作又能表示接受的动作,这种现象称为施受同辞。如:
  1、《诗经、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这话的意思是:殷王传授天命都合于道义,所以承受了各种福禄。这个“受”是授予的意思。后来在文字上授予的“受”加了手旁写成了“授”,接受的受仍然用“受”,《论语》、《孟子》等先秦古籍中这两个字已经有明确的分工。杨树达对此曾经有精辟的解释。他说:“受之反为授。则二字古本同音,与今相同。据此知初民语言,受授本无区别,加手作“授”乃造字时恐其困惑而为之别白耳。然则施受同辞,盖犹初民之遗习!”
  至于《宋史、垣誰之传》:“岂释朝廷受任之旨?”“受”表示授予,这是一种仿古的用法了。
  2、(1)秦借道两周之间,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于韩,不借畏于秦。(《史记、周本记》)
  (2)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之矣夫!(《论语、卫灵公》)
  例(1)三个借,第一个借入意,后二者释借出意。可见借包括借入和借出两方的动作行为的含义。这相反两义的产生是由于实现动作行为的双方在实现借这种特定的动作行为种所处的施受地位不同所致。
  (三)正反同辞
  一个词兼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称为正反同辞。从广义说,美恶同辞和施受同辞也是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意思,一切反训现象都可以称为正反同辞。但是通常讲反训的时候,正反同辞大都是把这两类现象排除在外的。面对着和背着是表示同一种动作,它本身并没有美恶的区别,也不是施事和受事的不同,“面”这个词有这组正相反的意思。《说文、面部》:“面,颜前也。”段玉裁注:“与背为反对之称,又引申为相背之称。”这是典型的正反同辞。这包含有两种倾向:
  (1)词所表示的概念自身具有程度的相对性,随着意义的引申而产生了反义。比如
  a楚师老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b枚乘文章老。(杜甫《奉汉中王手札》)
   “七十曰老。”?(《说文》)随着词义引申,“老”形成对立义。例a指“衰竭”例b指“老练”
  (2)词义引申向对立面转化而产生反义。比如:
  a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b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也?(《庄子、盗拓》)
  “巧”的本义《说文》说是“技”也(技艺、技巧),引申为灵巧。如例a,可是灵巧过了头,就向贬义转化,变成了“虚浮不实”、“作伪”的意义,如例b。
  (四)反义和反义词的关系
  训诂学上的反训比词汇学所讨论的同一个词具有对立的意义的反义现象范围更大。训诂学上说的反训包括特定语言环境出现的意义色彩上差别,如俞樾谈到美恶同辞所举的“委蛇”、“岂弟”从词汇学上看,它们只是根据上下文而出现的意义色彩的差别,还不能算作这个词真正有了对立的意义。
  训诂学上的反训还包括字形相同而读音有别的语言形式。如“伐”表示施受不同而读音有去、入之别。虽然它们之间有渊源关系,但是从词汇学上讲,音读不同,是另外一个词了。
  上面这些现象在训诂学上可以列入反训的范围,前代从事训诂工作的学者也是这样处理的。但是词汇学上并不认为它们释同一词对立意义的反义现象。真正一个词具有的对立意义在语言里不实没有,但是数量不大。

三、反训产生的原因
  
  反训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结果。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词具有某个比较概括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从两方面去运用,而这两方面又是彼此对立的,久而久之成为一组对立的意义。
  词义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个原因。
  此外,说话的时候语急也可以出现反训。
  文字的通假也可以出现反训。
  总之,语言的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词义的变化出现了反训。又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使分歧费解的意义逐步精确定型。人们解读古书,对那种已经消亡的相反的意义感到陌生,对它们进行解释这就是反训出现的原因。反训这个概念使用了上千年,人们在使用当中对它有所调整,上个世纪不少学者力图对它进行解释,使它更接近现代语言学。齐佩瑢曾经指出:“我曾作《相反为训辨》一文,旨在阐明反训只是语义的变迁现象而非训诂之法则。”
  
  四、反训的局限性
  
  齐佩瑢指出:“严格地讲‘反训’这个名词根本不能成立,训诂是解释古字、古言基于相反的原则去训示古语才叫做反训;现在既知道这些例子不过是语言演变现象中的一小部分,那么就不应再名为反训而认为训诂原则”。
  我们应该承认反训现象的存在,但是也应该看到前代学者在处理这些现象的时候往往把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掺杂进来,没有从一个历史平面来衡量这些现象;或者把一些通假现象、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都认为是反训,这就把反训的范围扩大了。总的来说,反训一说不够科学,语言中意义相反相对的、不必笼统地用反训来概括表述。意义相反相对的语言现象很复杂,其自身规律有待揭示。章炳麟在《转注假借说》中说:“语言之始,义相同者,多从一声而变;义相近者,多从一声而变,义相对相反者,亦多从一声而变。”不说人即以“一声之变”为所谓反训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实,与其说所谓反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一声之变,毋宁说是意义引申,因为无论从理论或材料统计看,意义相对相反多与引申密切相关。既然说是引申,又何必更释为“反训”呢。 整理
  
  参考文献:
  [1]许威汉.训诂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白兆麟.新著训诂学引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赵振铎.训诂学纲要》(修订本)[m].成都:巴蜀书社,2003.
  [4]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5]齐佩瑢.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现阶段对“疯癫”的认知与嘉约翰贡献的文献…
    从政治文化视角对美国软实力的认知研究
    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对民族传统项目的认…
    经济人假设的文化根基:基于西方社会的认知思…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
    奥运文化环境之研究:北京大学生对奥林匹克…
    戊戌前後国人对“民权”、“民主”的认知
    浅论村镇规划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
    试论中国近代对文学本体的认识
    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认识
    “阴功”联想到汉语的反训研究
    浅论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