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反语认知的概念整合理论解释
论文关键词:反语 概念整合理论 心理 认知
  论文摘要: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到概念整合理论,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反语,发现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这为反语的认知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力。

  1. 引语
   
  反语(irony)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历史漫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修辞学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认知语言学阶段。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反语是文学领域里常用的一种修辞格,以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或者以反面的语言表达正面的意思。使用反语表达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揄的意味。现代语用学自grice(1975: 41-58)首次提出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次准则,听话者要理解反语中隐含的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 。语用学者们如leech(1983) 、searle(1979) 以及sperber 和wilson(1992)均强调要根据语境因素研究言语反语(verbal irony),分析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roy(1978)、holdcroft(1983)以及haverkate(1990)则从纯语义学角度研究反语的语义特征。自lakoff和johnson(1980)、gibbs和o’brien(1991)以来,反语研究走向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反语的研究之路。
  在国内,反语研究也经历了从以往常见的文学修辞研究走向语言学研究的类似过程。近年来,从心理语言学或认知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也已经并不鲜见。比较成熟的语言学研究有刘正光(2002)这一方面的综述;曾衍桃(2004)则从语言学和非语言学两大板块进行综述。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反映了近年该主题的研究取向,本文第二小节中提到的多位学者的论文都是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展示。反语的回应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以及复合(或合成)空间理论最受关注。笔者在此专文中拟从心理空间理论的新发展——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反语。 
   
  2.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历史发展 
   
  美国加州认知科学系著名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了影响重大的著作《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心理空间理论成为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展现语言运作中认知因素的一个成功尝试。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fauconnier,1996;1997;1998;etc)中,特别是在fauconnier和mark turner (1998;2002) 二人合作的著作中,fauconnier和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道创立并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在认知研究领域成功地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 
   
  2.1 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初步雏形,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心理空间理论运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映射和合成来具体分析语用现象的心理认知过程。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及空间里的分子及其关系。“虚拟的心理空间”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或是语言使用者分派和处理指称关系的概念框架理论,或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心理空间就是由语言结构表达的思维或心理构造物,它们由空间内所涵盖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一个心理空间可以与其它心理空间建立新的递增的语义关系,从而形成了心理空间的多维性或复杂性。因而意义的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洞识的结果。 
   
  2.2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fauconnier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正式提出了该理论,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断将其完善、发展。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具体而言,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 (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投射到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整合空间;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整合空间,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例如在“a is b”中,a、b分别属于不同域,在类属空间里为来自两空间的相似特征,整合空间表现为a、b域的不同引起了对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的选择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处理过程(on-line process),换言之,语义的产生是一种动态过程,就如a或者b出现在不同的域时,意义的整合就会变得不同。 
  这样,概念整合理论包含五个主要特征,即:跨空间映射、来自输入空间的部分映射、类属空间、层创结构和事件的整合。概念整合过程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过程:1)构建过程(composition) ,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层创结构内容的来源;3)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 
  总之,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 
   
  3. 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不仅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而且也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在修辞学领域里,国内学者纷纷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复杂的修辞、语用现象。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在反语生成中,说话者出于考虑语法、语境和文化因素以及说话动机,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随着话语的展开,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通过概念合成产生反语话语。在反语理解中,通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来组成心理空间。从同一概念域话语参与者建立起了不相容的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各种概念结构重组到合成空间,层创结构得以启用,从而获得对话语实时意义的动态的、完整的理解。 
  例1. he is as welcome as a storm. 他像暴风雨一样受欢迎。 
  在例1中,“he”是现实生活中的人,“storm”是自然界中的灾害现象,分别以不同域的两个对象的身份出现在两个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里。该例的类属空间里也出现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特征:受人欢迎(welcome)。通过跨空间映射,读者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能领会到下面的事实:暴风雨(storm)不“受人欢迎”。这样,经过进一步选择,层创结构得以启用,“he”像“storm”一样,都“不受人欢迎”。因而在新诞生的整合空间里会输入“he is not welcome.”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即:实际上他不得人心。反语说话者不用直接表明观点,通过与暴风雨类比,形象地表达了“他不得人心”的看法,句子充满了揶揄的效果。 
  例2. she is as slender in the middle as a cow in the waist.她腰细如牛。 
  在例2中,“she”是现实中的人,“cow”是自然界中的物,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这两个输入空间里分别出现两个属于不同域的对象。该例的类属空间里出现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特征:苗条(slender),一个是“she...in the middle”,另一个是“a cow in the waist”。通过跨空间映射,读者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能领会到母牛之腰(a cow in the waist)决不“苗条”。这样,经过进一步选择,层创结构启用后,“she”像“cow”一样,腰部均不“苗条”。因而在新诞生的整合空间里会输入“she is not slender in the middle.”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即:实际上她腰粗如同母牛。如同例1,反语说话者不用直接表明态度,通过与牛相比,形象地描绘她的体态。这样运用反语,意重语轻,修辞效果明显。

  例3. 一个人要去野餐,却下着大雨,于是他说:“it is really a fine day!”天气真是太好了! 
  例3的概念整合过程与例1和例2有所不同。前两例着重于反语的理解,例3却是关于反语的生成过程。在现实心理空间里,去野餐的计划因天气不好泡汤了,期望与现实造成了反差,形成了对立。计划者的想法仍流连于天气好能去野餐,这样在第2.2小节所述的“构建过程”中,由一个现实和一个虚拟的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在“完善过程”中,经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人们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fine”的字面意思要相匹配,但是“fine”的字面意思和说话者语气在语境中形成冲突、对立,层创结构的内容矛盾不一。因而在“扩展过程”中,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时,所整合的心理空间否定了“fine”的字面意思,形成了反语,表达了说话者极其失望的情绪。 
   
  3.1 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解释的意义 
  上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尝试分析了三例不同类型的反语, 概念整合理论都能比较具体地从反语的理解和生成过程解释反语的含义。因而笔者认为,在探索包括反语在内的复杂语言现象时,概念整合理论从意义的构建和信息的整合方面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途径。该途径将现实语境和说话者的动机因素等方面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从话语的命题内容及其声韵、词汇、句法乃至表达效果等各方面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话语理解的途径。简言之,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明显属于运用话语交际中的已知因素推理来求得可知结果,整个推理过程仍然是非论证性的、整体的(non-demonstrative and global)中心思维过程。因而反语理解的核心过程为读者由于先后认知之间有反差而发现了话语中含有反语意思,但是反语生成的核心过程却为说话者的心理期待和现实的反差所造成。另外,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理解及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动态过程,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语境研究走向的必然性,但在同时,也反映了反语研究的复杂性。 
   
  4. 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反语研究中,能够简单清晰地解释高度抽象化的反语认知问题。但是由于反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来分析反语的命题内容特征,考察反语的生成条件和实现形式,以及描述反语接受的形式化过程等等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之“柴”为之助燃! 
   
  参考文献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basic books, 2002. 
  grice, p. h.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c], vol.3:9: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gibbs, r, & j. o’brien.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rony understanding[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1. 
  haverkate, h. 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holdcroft, d. irony as trope, and irony as discourse[j]. poetics today, 1983.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myers, r. a. irony in conversation[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ssertation, 1978. 
  wilson, d. & d. sperber. on verbal irony[j]. in lingua, 1992. 
  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刘正光. 反语理论综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曾衍桃. 国外反讽研究综观[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大学生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认知及态度调查分…
    现阶段对“疯癫”的认知与嘉约翰贡献的文献…
    从政治文化视角对美国软实力的认知研究
    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对民族传统项目的认…
    经济人假设的文化根基:基于西方社会的认知思…
    奥运文化环境之研究:北京大学生对奥林匹克…
    浅谈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
    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浅论村镇规划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