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日语教学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重视与研究的课题。而将有关日本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融入日语教学中,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这其实是中日两国国民基于对文化母体国与文化接受国这种定型化思维模式的误区。从历史上看,日本从中国吸取了大量的文化营养,表现出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特色。但是,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毕竟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收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在行为方式上,均表现出典型的异质文化的差异。所以,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考察日语,才能把握丑语的本质和规律。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1 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日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词、旬、语法为主的教学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从而导致学生对听读材料的接收往往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不够正确,说写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因此而不够得体。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完成。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日语教学较多采用传统的语法翻泽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知识的传授上,过分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大量精力投入在日语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等方面。仅把语言作为符号进行传授,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中日文化背景知识对比方面资料匮乏;学生学习日语的环境主要是课堂,而能够与他们交流的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老师和同学,这就使学生无法经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震动与挫折,自然意识不到了解跨文化的重要性;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差。所以,如果不在教学中更多融入文化因素,跨文化教学永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2 日本文化对日语教学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久远,但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给学生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一种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的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隋唐时期开始,汉字文献大量地进入日本。这使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以及先进的中国的文化,从而激起了日本人强烈的学习和创造的欲望。他们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从而改写了日本只能口头交流而无法书写本国的文字的这一历史。单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当时的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日本人是一个不断积极进取向上的民族。近代,日本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这给日本的文化又带来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贴切恰当地把各种全新的概念表达出来。他们还在学习欧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同时,在语言方面也获取了大量的外来语。后来日本人把外来语全部由汉字书写改用片假名书写,方便了外来语的获取。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对于理解掌握一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3 日本语言的文化特征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择,其语言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寒喧问候语丰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敬语的广泛使用以及词汇伴随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1)寒喧问候语丰富。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勤于日常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基本最重要的礼节。因此,日语中的日常问候寒暄用语种类繁多,表达形式多样。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时除了互道一声 “你早” “你好”之外,还喜欢围绕季节、天气寒暄一番。
(2)语言表达委婉模糊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 “和”意识及 “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日本人在与周围人相处时,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 自己的话语给对方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谢绝、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断定与承诺、巧妙地迂回暗示等模糊表达方法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3)敬语的广泛使用。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说话人为表示自己的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敬语在目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人的 “内外”意识的典型表现,最能体现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际艺术。同时也是 日本传统纵向型社会结构一 上下关系在 日本人语言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正确地使用敬语被视为一个日本人必备的教养,同时也是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人们普遍将能正确地使用敬语看作是高雅、有教养的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物的成败,el语的敬语有着复杂的体系。传统上一般把日语的敬语分为三大类,即尊敬语、自谦语和郑重礼貌语。尊敬语是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受尊敬的人或其动作、状态及相关事物表示敬意时所使用的语言。
4 日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主要途径
(1)从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角度出发,有如下的一些措施。①教师不仅仅是日语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应是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对于目的国的政治、经济、宗教 、艺术、建筑、文学、音乐、流行时尚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背景,要随时注意流行的日语学刊、流行语、外来语等,不断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变迁。这样对于日语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会博大精深,引人人胜。②对于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课程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此外还可以采取举行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聘请学术界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定期的举行有关文化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比较法。所谓比较法是指比较中日语言中文化的内含从而理解语言的方法。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含、语言运用的文化背景发现异文化的共通点和相异点。比较法是探寻文化干涉要因的好方法。采用比较法,将目的i吾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某些差异进行比较导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① 日本有但中国没有的。②中国有但 日本没有的。③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的。具体可以通过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的方式。说明比较是指通过解说、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不同点。道具比较是指对道具如图片、卡片、图表等进行比较的方式。而事例比较则是把自己或者周围人经历的事情或者经验作为事例进行比较的方式。
(3)挖掘词汇语法的文化内涵。词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词汇的分布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特征。如金田一春彦(1986)中所举到的,由于欧洲民族历史上畜牧业发达,所以有关畜牧业的词汇丰富发达,而日本发达的是渔业,所以对鱼的命名以及创造大量国字来命名。这一点也比较显性。词汇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促成的。
从词汇的生成上说,日语中古代产生了很多所谓的 “和毁漠捂”。它们当中,有像 r立腹、平氖、本氖、大丈夫、未觫 、存分/ 存外、案外、大俄、戆命、勘弁、得心、纳得、承知、用心、料筒、辛抱、速虐 、觉悟、顿着 j(金田一春彦 (1986))这样的词。高岛俊男 (2001)说过: “二扎岛 二 f 意味f耋、字力 岛轰 日本人生活 加加岛出 墨r 0、弓、南弓0、f 、意味f耋日本人 目々 生活 加 南为”,表现了日本文化客观上需要有更多的词汇将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细分:
在语法上,文化对浯言的影响就不如词汇以及交际中表达那样明显了从词类分布上看,日语中名词占到了大多数。反之,汉语是动词性语言。换言之,汉语是动词性语言;目语是名词性语言。例如: 行槎 荷物重量制限力。
这句话翻成中文的话,一般译成是: 上飞机带行李不能超重。 显然,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是不同的。与此相关联的是,汉语的动词比较带有具体性 (译成日语时通过包括拟态词在内的副词来补充 )。在汉语中,动词对各个动作行为予以区别,这样就分化出很多意思稍有不同的动词,如关于 “看”的动词就有:“看、见、瞧、瞅、盯、觑、瞪、瞥、盼、瞄、睬、睁、望、赌、瞻”等。
5 结语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心理、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人们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和困惑。仅靠语法正确的日语,不一定能够成功地与日本人打交道。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完成必要的 b本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应当有意识地、适量地进行日本文化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介绍日本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其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领悟。
参考文献
[1j郭常义.日本语言与传统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0
[2]杜勤 日本语言文化结构的心理分析[u].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3):5
[3]王秀文 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4] 刘风娟 在公共日语教 学中引入 日本.2007
[5] 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重庆大学学报,2004,6
[6]刘慧云,李玉华浅谈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长沙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