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观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同时也深深的影响到人们特有的认知模式、价值取向、交际方式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本文试从中西方世界观的哲学根源入手,阐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以及古希腊天人相分思想对中西方认知模式、价值取向及交际方式、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中西迥异的文化与交际模式背后的哲学根源,从而为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世界观 文化交际模式
【abstract】worldview reflects the people’s views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but also deeply affects people’s unique cognitive models, value orientations,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ocial lives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root of both chinese world outlook and western world outlook,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entative study on the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and the ancient greek belief of “the distinctiveness of heaven and man”, and furthermore, explores tremendous influence of those distinctive thoughts on their separate cognitive models, value orientations,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ocial lives. through exploration of philosophical root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ommunicative patterns, the article is significant in that it provides enlightening insight to the research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worldview cultures communicative patterns
一、引 言
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指出:“世界观的问题涉及到人们如何认识宇宙,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一问题和价值观紧密相关,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起到同样的支配作用。 ”[1]总的来说,在世界观方面,东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都认为世界是由相互对立、独立的两部分组成。而古代中国哲学家,以老子为代表,早在《道德经》中便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本文试从中西方世界观的对比分析入手,试探性地研究了世界观对认知模式、价值取向、交际模式与社会行为的影响。旨在阐释每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深刻根源。从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中西方人的交流及认知方式,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良性发展。
二、古希腊对世界的两分法及中国古代“和”的思想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根基。其哲学思想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便是它对世界划分中所蕴含的对立思想。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把任何事物说成是有“质料”和“形式”两部分组成;笛卡尔以“身心二元论”奠定了其哲学理论基础;黑格尔也在其哲学体系中提出了“真实对象”与“绝对精神”的概念。哲学家对世界划分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思想中都存在着一种对立、独立、矛盾的思想。
而中国古代哲学,早在《易经》中的阴阳转化学说便奠定了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四大学派的思想基础。以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为学派的宗旨,阐述各自的思想理念。[2]就《道德经》中“道”的理念来看,老子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谐是人与事物存在的基础。就《易经》的身心合一来说,老子推崇内在为我和外在为他的统一;孔子推崇内在为他和外在为我的统一;墨子推崇内在为我和外在为我的统一;庄子推崇内在为他和外在为他的统一。[2]而以董仲舒为代表,“天人感应论”也将“天”人格化,认为天是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天”体现着自然界的一切规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中都体现着世间万物统一,和谐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三、迥异的世界观对中西方文化及交际模式的影响
1.世界观对中西方认知方式的影响
西方认知模式的三大特点体现于其二元论、机械论与逻辑推理的思想。这三大思想都与西方世界观中的对立、矛盾的思想相一致。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独立本源;机械论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的运转是在某种既定科学规律的指导下机械式的运转。而在整个西方的历史进程中,二元对立的思想与机械论的思想已体现在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譬如,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又如,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强调“人”与“神”的对立中,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再者,受二元对立思想影响的美国,也早在建国之初就提出了政教分离、三权分立的思想。同时,受西方对立、矛盾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人探索真理的方式多采取逻辑推理的方式。在强调感官所提供的原材料(感性材料)的同时,他们更注重把理性原则应用于这些原材料之中,使其成为有规则的整体。最为典型的便是美国人的归纳法与欧洲人的演绎法。其都体现了西方人认识过程中的两分法与部分独立的思想。
相比之下,中式认知模式特点在于其思维的整体性与直觉认知方式。在古代中国统一、依存、和谐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认识事物时倾向于从整体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譬如,在写作过程中,中国人习惯从整体布局,再不断细化文章观点。而且,从中英文的书写地址格式上来看,中国人习惯从大到小,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从小到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从协议订立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主张“求同存异”,而西方人却细心的考虑每一个合约细节。此外,受道家等思想的影响,中式认知方式注重直觉、灵感与顿悟。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十分相信“摸石头过河”的原因。[1]
2.世界观对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可分为群体主义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两种。笔者认为,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与其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相关,而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群体主义取向密不可分。
个人主义取向价值观倾向于把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区分开来,崇尚个人独立,自我实现[3],并强调个人应有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样的价值取向反映在日常交际上,便是西方人在处理群体与个人关系时,能清楚地区分两者各自的利益取舍,能直言不讳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争取自己在群体中的合法利益;同时竞争与奋斗也是其获取独立与成功的必然手段。而且,不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思想,还是 20世纪美国人作为独特个体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人的对立、独立、自主的思想。在日常交际中,他们不依赖别人存在,崇尚隐私权,热爱自由,寻求差异与挑战。
相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下产生的中国群体主义文化可称之为一种统一、和谐的文化。这种文化把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融为一体,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忠诚、依赖、妥协、义务与责任,突出群体观念、行动的一致性与相互合作。笔者认为,群体主义文化哺育下的交际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在交际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中国人提倡要以社会、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有时甚至可以忽略、牺牲。他人取向表现在:一方面,中国人做事,总是习惯于考虑别人的看法。对彼此“脸面”的顾忌使他们不惜说假话;另一方面,中国群体主义文化中的他人倾向倡导人们“舍己为人”、“为人民服务”。甚至,群体主义文化下赋予的中国人的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到了凭“关系”达成目的的地步。[1]因此,笔者认为,虽然群体主义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人们缺乏独立意识与进取精神,而过分强调“关系”。
3.世界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交际模式。与西方天人相分的世界观相联系的低语境文化强调交际中的语码信息的输出,侧重使用语言的力量进行交际。相对来讲,言语的赋义与环境的赋义相互分离。因此,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西方人,交际中语言外显、明了,处理事情人事相分,解决冲突对事不对人。这点在做生意时就尤为明显。西方人做生意喜欢直入主题,人情与生意相分离,对于条款中不满意的小细节,他们可以争得面红耳赤,而不用过多的考虑他人的面子和群体的利益。
而处于天人合一的高语境文化中的中国,交际时,在关注语码信息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孕育于交际中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交际场景。相对来讲,这种文化模式注重语言赋义与环境赋义的相结合。因此,交际中,中国人更注重“意会”而非“言传”。交际中语言内隐、含蓄,人际关系强调和谐紧密,处理事情时人事相连,关注面子,强调关系。解决冲突表现出情感取向,对事也对人。在中国的谈判桌上,尤为可见这种交际模式。在谈生意前,中国人注重通过宴请与送礼等手段与交际他方建立友好的关系,在谈生意过程中更是回避冲突。可能对中国人来说,保持和谐,建立关系是最为重要的,这正是所谓的“买卖不成人情在”的道理。
4.世界观对教育、医疗实践及建筑风格的影响
西方天人相分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西方学生倾向于无领域依附认知模式,而中国学生侧重于领域依附认知模式。心理学家 jahoda(1980)认为无领域依附文化的人们要比领域依附文化中的人们具备更强把某些成分从环境中离析出来并在具体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领域依附文化中的人们对社会环境更加敏感,更容易对社会提示产生反应,并屈服于社会压力。[4]在学习中,西方学生喜欢独立学习、思考、解决问题,主张通过竞争赢得荣誉;而中国学生则喜欢在老师的指导下,与他人共同配合完成任务,赢得团体奖赏。同时,中西方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内在动机。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勇于提出、思考、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向前,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而中国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外界的强烈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多半是外在的,譬如是父母的愿望,工作的压力等等。这样的学习模式并不能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及执著追求,也加剧了学生对他人的依赖。
同时,在医疗实践中,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西医把人体分为不同的部分,注重对患病之处对症下药。而中医强调人体整体的气血循环畅通,因此主张采取整体联系治疗的方式医治。在建筑上,中国天人合一,相互依存及和谐的思想促使中国人关注风水之说,建筑风格多强调物、景的和谐统一。这点在各处的名胜古迹的选址及建造上便可以得到印证;而西方建筑多以挺拔、独立为特色,体现出竞争的民族性格,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汉考克大厦等。
四、结 语
通过对中西方世界观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世界观在认知方式、价值取向、交际模式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西方天人相分的思想产生的独特的二元思维模式、逻辑推理认知方式、个体主义文化取向及交际模式和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下产生的整体直觉思维模式、群体主义文化取向及交际模式都有其深刻的根源。正如陈国明指出的那样:“作为人类信仰系统的核心,世界观提供了一个了解人们在同一文化内认知,言谈,与思想的架构”[5],了解中西方迥异的世界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中西方人的文化及交流方式,消除民族中心主义与交流中产生的误解,从而促进中西方间跨文化交际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79、99、62
[2]姜伟 .老子论坛[ eb/ol]. http://bbs.laozi.net/redirect.php?tid =6066&goto=lastpost
[3]samovar, l. a. porter, r. e. & stefani, l.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68
[4]jahoda,g., 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 approaches[a]. h.triandis and w.lambert. handbook of the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c]. boston: allyn and bacon,1980
[5]陈国民.跨文化交际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