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的最主要因素是文化背景。交际者所倾向选择的、能代表个性的如语言表达、态度、性格等无不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个性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个性的度的分寸,有利于交际顺利而又愉快地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个性
一、从理论上看文化背景对个性的影响
众所周知,语言与说该语言社团所具有的特征有着自然的联系1,从这一社团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的勇气、自豪感、社会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和历史的延续性。因而,语言与个性有联系。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个性特征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影响着交际。首先,用以下几个定义与范畴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来阐述文化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1. 文化
狭义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可指教育、哲学、文学、艺术得便感反复面的精神财富;广义的文化可指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指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2。
2. 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3。
3. 个性
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下的定义的趋向是:第一,把个性当成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第二,人的经验的组织。第三,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4。
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下的综合性的定义是: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整体的特征,它是个体的心理倾向性,心理过程特点以及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种多层次的有机综合的心理结构5。
4. 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6。
从以上定义可看出,个性是一种外部环境与内心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性格与其外部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表现
以上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个性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下面从实例看文化背景对个性的影响。
1. 关于“partner”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外籍女教师曾让我把一盒巧克力送给一位女生,说表示道歉。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在上课时,这位外教问这位女生:have you a partner ? 没想到这女生便哭了起来,外教感到十分诧异。
这件事之所以成这样,除了语言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引起的。一方面,这女生对“partner ”的理解为“配偶”、“同居者”,再者,她性格内向、腼腆,自然就哭了。其实,外教是问她是否有练习对话的 “伙伴”、“搭档”。从语境的角度分析,出现此误解似乎不应该,但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无论理解成“同居者”还是 “伙伴”、“搭档”,如果这女生对西方文化背景具备一定的知识,那就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大学生是可以有性伙伴,甚至可以结婚的,那也就不足为奇,不觉得被侮辱了。因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综合特征”7。在交际时,一种文化不同于另一种文化时,可能会产生碰撞、摩擦、冲突等。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8。另一方面,从个性看这件事,如果这女生不是采取哭的方式,而是勇敢地站起来,说明情况,那不是一堂很好的交流课了吗?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还有着浓烈的“唯命是从”、“师道尊严”的色彩。
2. 关于“i’m nota child.”的故事
我曾经在英国爱丁堡作访问学者,春节前夕,我应邀为一些英籍华人、中国留学生的孩子编排一个传统的中国儿童舞蹈。我欣然答应。但没想到,编排的第二天,我就自动“投降”了。第一天,我将构思介绍了一下。没想到当我示范了几个具有中国少年儿童典型的动作后,他们大声齐呼:“no. i’m nota child.”, 我先是一愣,这是我想不到的答案,但我并没有放弃,于是我一边解释, 一边抓着一个女孩的头发,梳成两个牛角辫,对她说:“i’ll do your hair like this and you’ll really look like a lovely traditional chinese girl.”更没想到的是,这次的抗议更大:“no. i’ll never do that . it looks stupid.”
三、原因分析:
1. “香蕉”解释法
当我面对两个“no”以后,我才清醒过来:他们是典型的“香蕉”——外黄里白:皮肤是黄的,但是审美观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2. 个人本位主义:
西方文化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个人本位主义,是一种个体文化。而中国汉文化重人伦本位,是一种群体文化。象“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都是人伦本位文化的体现。为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个集体的利益,我让你做这个动作,你就得做,我让你把发型梳成这样,你就得梳,但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一群生长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儿童,却不能这样。西方文化突出的是自我,是个体文化的表现,要考虑我个人的意愿。
3. 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
在西方,十一、二岁的儿童被称为“teenagers”,我教他们的动作以及要求他们梳的发型,他们认为这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于是在心理上就不接受。然而,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十一、二岁是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交错,用英语说,既可以说成是child,也可以说成是teenager,这就取决于个人的心理。而西方国家的儿童的心理年龄较为成熟得早,因为成熟意味着能力、气质、性格的变化和发展,表现出较强的个性。而中国的儿童多数表现出天真、活泼、可爱,充分体现儿童的固有天性,如过春节要给“压岁钱”。
四、在跨文化交际中个性适当转变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想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但另一方面又不愿为此而影响自己的个性。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达交际目的,有意识地、适当地改变一下自己的个性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hanvey认为要培养跨文化意识。他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四个层次为,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从而达到移情的境地9。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要了解、尊重、容忍甚至接受不同的文化。在交际中,个性太强,或有强烈的“文化中心论”、“文化优越感”,这些都不利于交际。在交际中,不妨这样去想:了解其文化,并不等于接受;削弱个性,并不等于削弱自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文化素质的培养。
参考书目
[1] 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5] 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6] 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7]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9] 李映.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层次性[j].外语界.2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