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文化工业;文化快餐;图书馆
[论文摘要]以电子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孕育和催生了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批量生产出种类繁多的“文化快餐”。它们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全面冲击,也对图书馆产生了巨大影响,图书馆必须认真应对。
1以电子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孕育和催生了文化工业,并且正在瓦解印刷文明所形成的一系列传统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随着以电子技术武装的文化即所谓电子文化的兴盛,文化的反作用——文化对于社会的组织和控制功能正在急剧地增强。有人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形成,部分就是电子传播媒介的杰作。
1.1电子文化形成巨大网络,并且对固有文明形成巨大冲击
在电子时代,电子文化进驻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网络正在使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行政组织产生深刻的变革。它不但决定性地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机理,而且大规模地侵入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社区生活。相对于印刷文化和纸张社会,人们在思考是否会产生另一种文明。纸张社会联结了横向的空间,在空间建立起了桥梁和纽带;印刷术撼动了宗教、政治、科学和文化。过去人们常说,“给我控制印刷业的权力,我就能控制整个民族”。印刷文明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它强化了法律、规章制度和民族意识形态。印刷文化相对依赖于严格的界限和边界。当印刷业逐渐让位于电影、电视和因特网时,所有这些界限、边界现在都模糊了。它们打破了虚构与现实的区别。电子文明是与进一步的民主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这种开放是有条件的。电视是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它向人们展示无边无际的天地。但是电视是一种单向的发射。它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把它所认识的世界向人们展示。而互联网正在将被电视剥夺的权利归还给大众。互联网是无中心、无权威的。它的特点是大众与传播媒介的互动。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它似乎是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的空间,但是只有受过良好教育和通晓英语的人才能享有网络提供的种种优惠。可以说,电子文明的诞生,既带来了一种解放,又制造了一种控制;既开创了一种新的民主,又剥夺了人们的某些自由;既展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又限制了颖的活动空间。
1.2文化与经济的边界正在消失,文化已成为最强盛的产业之一
在电子文化时代,印刷文明所形成的“文化”、“政治”、“经济”等一系列传统正在瓦解和重组,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边界开始消失,甚至文化已成为最为强盛的产业之一。虽然电子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是被称为文化的东西,但是它的运作方式已是一种相当典型的经济活动。于是文化工业便因此应运而生。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的再思考》一书中对文化工业作了这样的阐释:“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甚至自从这些文化形式一开始作为商品为他们的作者在市场上谋生存的时候起,它们就或多或少已经拥有了这种性质。”文化工业从最初的对利润的间接追求逐渐发展为“它的最典型的产品中直截了当地、毋庸乔装地把对于效用的精确和彻底的算计放在首位”。现在,文化与经济正在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合作方兴未艾,几千年形成的文化对于物欲的抗拒正在消减甚至丧失。同时,现代经济也正从以商品生产和分配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到以信息的创造、储存、检索和分配为主导的经济。
1.3文化工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前景非常广阔
在我国,文化一直是和事业联系在一起的,直到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才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眼务的一系列活动”。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成了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大背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兴第三产业门类的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文化产业成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成地区经济和地区发展的新的主要增长点。
2“文化快餐”业迅速发展,“文化快餐”消费日益增强
人类文化不断进步,从印刷型的报纸、书籍,到电视、计算机、互联网,文化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日益强大,传播范围日益广泛,文化的成分与功能日益复杂,知识生产、分类、占有与分配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快餐”业便应运而生,并且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2.1形象取代了语言。社会空间浸透了影像文化
“文化快餐”业发展的标志,首先是影像文化盛行。电子文化时代,社会空间浸透了影像文化。影像文化不再限于艺术领域,已经成为公共领域的基本存在形式。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像化,形象取代语言成为文化转型的典型标志。詹明信在其《文化转向》一书中,强调形象这种文化生产“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且在整个日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褶和角落里被消费。通过这些途径,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连”。人们现在每天在电视面前耗费大量时间,各种形象在眼前显现,很难想像没有影视、没有形象生活的滋味。
2.2印刷品中出现了图像对文宇的入侵,日本漫画一类的读物充斥市场
图像虽然和文字一样,是人们传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并且是比文字更早的符号。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图像逐渐由交际工具演变为文化工具,文字和图像逐渐在印刷品中分离,图像逐渐成了美术的专利,文字则成了用语言表达内容的书籍的工具。但是,图像与文字在书籍中经历了长久的分离后,现在又有了合而为一的趋势。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图像对文字的入侵。这种入侵,最严重的当推日本漫画。在日本,漫画发展到今天,不仅在印刷业占了半壁江山,甚至形成了与电视市场的鼎足之势。漫画这种被称为“小人书”的东西,不但在日本非常火爆,并且风靡亚洲,大有在全世界广为蔓延之势。香港漫画书展已专门从综合书展中分离而自成体系,我国不少青少年也成了日本漫画迷。日本漫画作为一种日本能输出的少数文化之一,正肩负着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
2.3在互联网这个可以自由进出的空间。虚拟和现实的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民
互联网建立和开启了一个全新世界。它既虚幻,又现实。网民们在视听享受、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中,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体验。他们在网上流连,如醉如痴,尽情地放纵自己。互联网是一种“文化快餐”,并且是一种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的“快餐”。在“电脑咖啡屋”里,人们甚至可以一边使用电脑终端机,一边悠闲地喝饮料、喝咖啡。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在这里享受着自由,在进行着情感的宣泄,在全新的体验中感悟人生。
3文化工业、“文化快餐”既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3.1科技进步为文化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近几十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高密度存贮技术、光纤技术、数字卫星技术,等等,把现代技术推向了一个极致。它为各种文化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各种文化产品不但可以成批生产,并且成本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好。而互联网又把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从而无限地扩大了文化产业的市场。文化产品作为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渠道,都因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轻易地解决了。剩下的对文化商品的消费问题,也因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习惯而不存在了。
3.2全球化浪潮拉动了文化工业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引起产业结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因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普遍趋势。文化工业的产生就是需求结构变化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在率先完成向“知识经济”转型的美国,在其发布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中,将信息产业定义为“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不但包括软件、数据库、各种无线电通信服务和在线信息服务,还包括了传统的报纸、书刊、电影和音像产品的出版。完成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美国抢占了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的制高点,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行动,于是文化工业由此勃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种产业的兴起往往是十分迅速的,文化工业作为一种巨大产业的迅速崛起说明了全球化的巨大威力。
3.3由高科技支撑的现代文化产品。对人类展示了无穷的魅力
现代文化产品由于有高科技的支撑,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具有更大的魅力,使对它作为商品的消费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电影通过逼真连贯的画面,向观众展开了充满无限想像力的空间,把人们带人了仿如现实的世界;电视向人们开启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不同寻常的天地,也向人们传授着各种有益的实践和经验;互联网以大众和传媒的互动,给了人们一个自由出入、自由表达意见并且不受距离限制的空间。可以说这些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已经进驻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休闲购物和职业工作中,大量地消费着这些商品。以影视为主的文化商品,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只要看看城市居民每天在电视节目上所消耗的时间就可知晓。人们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一些文化传统,包括师生授受知识的教育形式和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被电影、电视、互联网所摧毁。现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们对文字的阅读兴趣正在下降,而且对文字的接受能力也有某种程度的下降,纯文字读物正在丧失读者。这也就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以高科技支撑的文化产品的无穷魅力。形象比文字对大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形象的生动性、直观性、逼真性、优美性、可视性,比文字的叙述性更适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当它们被一定的情节、故事连贯在一起时,更惹人喜爱。
3.4现代社会生活紧张并且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只能消费“文化快餐”
从社会原因来说,随着社会生活日趋紧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闲暇时间相对减少,使他们只能消费一些简单的文化,吃一些“文化快餐”。影视文化的流行和日本漫画的火爆,就是人们消费“文化快餐”的佐证。影像文化、日本漫画就象快餐里的麦当劳、肯德基,既能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又适合大众的味口。它不需要占据太多的时间,并且人们可以灵活掌握消费时间,消费的主动权由人们自行掌握。在经济发展使工作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文化快餐”的兴盛便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文化快餐”在人们消费欲望不断高涨的情况下,顺风扯帆,更加速了其发展的速度。
4文化工业、“文化快餐”对图书馆的冲击和影响
文化工业的勃兴,“文化快餐”业市场的扩展,对于属于文化事业的图书馆来说,是祸耶?是福耶?恐怕很难下非此即彼的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文化工业、“文化快餐”冲击了传统文化,当然也对图书馆形成了影响甚至冲击。这种影响和冲击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图书馆都必须认真应对。应对正确,负面影响和冲击可以转化为正面;应对错误,正面影响可以转化为负面影响。
文化工业、“文化快餐”对图书馆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图书馆馆藏成分的改变和藏书组织方式的改变;读者成分的改变和读者读书观念、读书方法的改变。它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读者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1馆藏概念大大扩展,馆藏成分变得更加复杂
从馆藏概念来说,馆藏既包括实际拥有馆藏,又涵盖了虚拟馆藏。而实际拥有馆藏,即馆藏中的“物理”资料部分,它除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外,还包括不同信息格式电子型文献,如录像带、软磁盘、书目文档、cd—rom等,以及不同信息类型电子型文献,如应用软件、书目文档、全文信息、多媒体等。这些不同载体的文献,使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时,不仅面临对藏书内容上的选择,而且需要对载体形式作出选择,从而增加了藏书建设工作的难度。在藏书建设经费问题上,经费结构如何合理安排,孰轻孰重,孰先孰后,都得通盘考虑,仔细斟酌。在藏书经费结构上,如何考虑高雅文化和快餐文化、通俗文化读物的比例,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和更好地发挥馆藏效益,都有很多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4.2典藏工作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藏书组织工作更加复杂
在藏书典藏上,文化工业、“文化快餐”给图书馆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在文献载体多样化的情况下,藏书如何组织?印刷型文献与电子型文献,以及既有印刷版,又有电子版的文献如何组织?是按文献内容混合典藏,还是按文献载体形式分开典藏,都需要认真加以探讨。还有图像书籍与文字书籍如何组织,也必须探讨新的对策。图像书籍与书籍中图像数量的增加,不但改变了书籍内容的表现形式,而且改变了书籍的外在形式,使书籍的结构和版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必然影响到书籍的排架。
4.3读者成分和读者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读者大量增加成分更加复杂
文化工业与“文化快餐”的兴盛,使文化消费者的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文化还供奉在殿堂里时,文化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就是图书馆的读者,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文化工业成批成批生产的产品,流水线一样生产的“文化快餐”,是任何人都可以消费的。因此,图书馆的读者成分将比以前广泛得多,读者结构也将比以前复杂得多。图书馆如何应对大批增加的读者,如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要,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4.4读者读书观念改变和读书精神衰退,读书的含义更加广泛
面对文化工业生产的铺天盖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快餐”的诱惑,读者的读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现在的读者认识到,知识不光在书本上,也在其他各种媒体中。各种媒体散发的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就能成为信息,信息加以分析就能成为知识。读者逐渐认识到,儒家传统的靠书本的接受方法并不是一种好的方法。互动式的问答过程有助于增长知识和提高聪明才智。所以网络这种具有对话方式的媒体,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现在读者的读书观念在不断更新,人们考虑的不是读死书,而是如何接受知识。电影、电视、互联网、读漫画都能接受知识,实际上这是一种广义的读书。
随着读者读书观念的改变,读者的读书精神正出现某种程度的衰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也是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在社会文献资源相对较少,社会生活相对单调,社会生活节奏相对缓慢,并且把饱读诗书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途径的社会环境下,读者可以钻在故纸堆中,去编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的美梦。现在知识总量成几何级数增加,知识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已不可能再坚持那种读书精神了,而且那样做也并不可取。现在在大英博物馆里,恐怕再也看不到天天坐在同一座位上苦读的马克思一类的读者的身影了,也不会有把图书馆尊为“太上研究院”的蔡尚思一类的教授了。
面对读者读书观念的改变和读书精神的衰退,图书馆既不应哀叹世风日下,也不能面对读者读书热情下降而无动于衷。图书馆人的观念也应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要根据现实情况,为读者提供各种他们乐于接受的媒体和各种不同的文献载体,供他们利用。
4.5读者的读书方法正在改变,读书寓于休闲和娱乐之中
过去读者读书就象从海绵里吸水一样,拼命从书本中吸取知识的养份。他们啃书本,甚至是读死书,死读书。现在知识膨胀,知识成几何级数增加,如果再使用这种读书方法,不但所学到的知识极为有限,而且这些知识很可能得不到应用。在当今社会,光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必须加以应用。现在的读者为了接受有用的知识,往往不在乎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也不在乎是读书还是利用其他媒体或载体,只要能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就行。现在的读者,往往不喜欢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更喜欢寓学习知识于休闲和娱乐之中。在文献与大众传媒一体化趋势加强,各种媒体连动、互动的情况下,读者正在打破读书与娱乐的界限,喜欢在一种轻松的休闲式的状态下获取知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那么喜欢多媒体,那么喜欢互联网的原因之一。随着读者读书方法的改变,图书馆应适应读者需要,对读者喜闻乐见的各种读书方式,尽量创造条件供他们利用。
4.6出版物的版权问题更加复杂和敏感,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
相对于印刷型文献,电子文化时代文化产品遇到的版权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并高度敏感,绝不能掉以轻心。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出版权等问题;文化产品作为商品的使用权问题;文化产品的复制,甚至简单的复印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都十分复杂。这些问题不但生产者需要面对,使用者同样要面对,否则就可能面对严肃的侵权问题。图书馆作为文化产品的使用者,对于已作为商品购买了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文献数据库、光盘、磁盘、录音带、录像带、应用软件,等等,都要明确它的使用权限、复制权限,否则就有可能踩上法律的地雷。图书馆的管理者必须熟悉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普通法律问题,并且严格按照法律精神来处理问题。
总之,文化工业、“文化快餐”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长远和深刻的。图书馆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认真加以应对,主动适应这一变化,才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