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文化工业 文化产业 镜像期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的比较,客观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所处文化镜像期的诸多原因,同时认为引进文化批判意识对中国文化产业走出镜像期产生具体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派作为一向冷醒观照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动向的镜鉴,所赢得声誉就是揭示了作为世界文化主流存在的大众文化之本质,这种战绩的集大成者是阿多诺。他甚至怕人们误读“大众文化”( massculture)而改称“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
阿多诺将大众文化的生产称为“文化工业”,并认为:“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rrlll(p.13’同时“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它破坏了文艺作品的反叛性,而从属于代替作品的格式”i1)lp. 115)无须赘述,阿多诺在反文化工业时表明了勇悍不二的立场:坚决的批判和辩证的否定。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化工业向文化产业概念和内涵上过渡,对中国文化产业的镜像期现状给予一些思考。
一、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首先要澄清的是,文化工业并非文化产业。 阿多诺所指的文化工业是大众文化的别名,而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从字名上看与阿多诺所指无二,实际却有极大区别。
首先,文化工业是一个文化概念。无可否认的是文化工业(大众文化)必须涉及文化的工业生产,而且由这种生产衍生出流通(传播)、消费以及再生产的整个过程。这种描绘,给人的印象似乎十分机械化、物质化。然而,文化工业是集中指向人心的(人的精神生产、生活方式的生产),文化工业的最主要的三个功能:物化、欺骗、施虐。i21(p”月’在阿多诺看来也都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有深层关联。阿多诺认为:“在文化工业中,个性之所以成为虚幻的,不仅是由于文化工业生产方式的标准化,个人只有当自己与普遍的社会完全一致时,他才能容忍个性处于虚幻的这种处境”。ll}(p.145)0文化工业在阿多诺那里,涉及更多的是在文学、艺术这些领域里,是一种高技巧的谎言,是骗术,是施虐之时大众受虐之欣欣然的错位,在娱乐的掩护下,大众文化施予人的是失去个性、奴化的意识。
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概念,以政治经济学为其基础。如果讲文化工业是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那么文化产业似乎是有更多的行业色彩、经济特点。阿多诺所执守的启蒙理性和西马分子特有的批判精神,否定美学的学术操守,使他激烈地回应大众文化之波。而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更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容纳或整编进人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有论者认为:“‘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门类;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13i(p.2(...…因为有了以上的认识,文化产业成为市场荣兴,经济增长,行业利润的新领域,新前沿。
其次,文化工业的提出是针对‘“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提出的:“选择文化工业这种表述而舍弃大众文化,主要原因在于为了消除一种误会,即防止望文生义,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从人民大众出发,为人民服务”。fal(p0”实际上是对大众文化的本质做概念上的陈述,大众文化的本质就是商品化、技术化、齐一化,这一切都具备工业生产的特点,同时又都是工业生产的结果。
同时,“大众文化”的产生,是相对于“精英文化”的。这种二元对立思维也影响着阿多诺。他虽然避免将“大众”和“人民”误读成文化的创造者、文化的主人,但他也无法不站在精英的立场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对大众文化的神话给予爆破式的轰击。
文化产业的提出应当是对传统工业、传统产业的区分。福特主义影响下的经济模式在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中举步维艰,而新的经济增长必须剑走偏锋:文化产业作为智力型、清洁型、增殖型的产业,将人类发展转向自身资源的开发,由于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无限弹性以及人类精神文化资源开发的无限弹性,因此文化产业没有传统产业的扩展边界,这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变为可能,以往的经济效益产生于物物交换的剩余价值,而文化产业使这种经济效益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的精神商品的剩余价值。后工业时代的要求,使文化产业长足发展,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文化产业”更为时髦和朝阳。它不但成为商人们自觉自愿搭乘的产业舰队,而且受到国家政权的权威支持。“大众文化”在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精英文化的眼里,鄙狠而且乱伦,成为攻击的对象,甚至在后现代时期,那些期冀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解,消饵鸿沟的甜梦未醒、遭到质疑时,“文化产业”却新贵登场,甚至艳压群芳。这两种不同的际遇是阿多诺始料不及的。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镜像期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其道正长,光明大开。从文化主导意识到商业竞争意识来看都抛弃了以往拒绝文化形成产业的陈腐观念,这是一个对综合国力重新凝结的振作姿态,同时也是参与世界文化竞争、交往、对话和贸易的核心前提。
在我们跟踪世界文化产业的转型足迹和线索同时,我们的文化产业意识也发生了相当严肃的变化。
中国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并不充分,这种不充分虽不能以时间长短作为指标,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大众文化在中国特殊的文化场域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对大众文化创作和流通、消费这个大循环系统的细部没有认真落实。因而,大众文化进人中国之后二十年或更久,这段时期可以被称之为文化工业的镜像期。
“镜像期”是拉康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镜像阶段”指的是前语言期。他同时认为“自我”在意识确立之前并不存在,所谓意识的确立就是指人有了自我的概念。拉康通过婴儿在镜前的自我欣赏来说明婴儿在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际而获得更为清晰的自我概念之前,在语言为他提供“我”这个词之前,怎样开始产生最初的自我概念的。i51(p.731
这一情况也象征着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现实状况。中国文化产业的自我意识在近二十年的摸索和塑形中尚未有明晰的轮廓,但并不能说中国文化产业处于冥顽未化的状态。恰恰相反,中国文化产业在镜前进行许久的自我欣赏,已经具备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尽管只是稀薄的意识基础。
因而,在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应当努力挣脱镜像期像毒瘾一样缠绕的境况,走出镜像期。不但要获得准确的为未来提供能源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同时要使主体性甚至主体间性充分发展起来。
可欣慰的是:我国文化产业一开始就有了强大的主导权力支持,这就从战略上形成了有益的配合和力量凝聚,防止文化类型之间不必要的恶性内耗和倾轧。16j (p.ji -p.52’同时,我们的文化产业具有明确的建构性,启蒙性、广阔性、多样性,这就使文化产业安全自然地从“文化工业”的污名阴影中蜕身而出。这样不但为今后的文化产业内部和外部的调整有力,而且为文化产业一开始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和武器库。
虽然有这样良好趋势的展开,但如何走出镜像期仍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最艰难课题。我们认为,致使中国文化产业掷橱在镜像期的因素大概有四方面的原因:
1.西方文化产业的巨浪汹涌澎湃。海啸式的破坏性和覆盖性使中国文化产业虽有间隙作一二喘息,但抵御之力仍很薄弱。无抵御之力就无交锋之力,更不要说进行所谓的谈判和共赢。hiip. 33 -p.4v)0
2.中国文化产业有一个先天不足,那就是上文提及的,大众文化发育不良,其他的文化类型也各具基因弱点,这样文化类型向现代性,后现代性转型成为凸显的命题。中国文化转型之路,既不可再回首,思追唐尧、深陷怀古倾向和故国旧梦,也不可两袖清风,不备川资,一意孤行。中国文化产业与中国当前的文化现实必须有和谐的调适和结合,不能因为文化转型而造成文化畸态和文化废墟,最终形成文化上的冲突和隐患。
3.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意识,还没能调动最丰厚的积极性。文化竞争具有独特的内质和形式,由于传统中国文化具有“不争”的风尚,因而中国文化的封闭性和弱锋芒性比较突出。在当今世界,传媒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先行军必然引发的就是信息之战、符号之战;必然导致的就是受众的争夺,眼球经济市场的瓜分。没有这种竞争意识,中国文化产业的文化根基都难以守护。
强调文化市场竞争意识不是使中国文化偏向狭窄和锚株必较,相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风雅、礼乐、恕让、仁爱,并没能捐弃,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厚道、淳朴、豁达、天真、坚忍,也并不能捐弃。[71(p.33-p.4”文化竞争不是为了造就巨大的撕裂感和振荡感,无序感以及虚无感,而是获得文化上的去粗取精,革旧鼎新,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
4.中国文化从业者定位还没有彻底完成。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当前,文化产业的人才输人并不很大,输人输出机制不完善、不系统,也即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生产没有文化产业化,或说没有彻底的严肃的科学的文化产业化。
大量的文化产业从业者主要依靠着手工作坊式的遴选和发迹取得从业资本的。这样,文化产业的基础不稳定。同时,我们最有必要强调的是文化产业部分从业者是边缘文化』自态支配下进人到文化产业流程中去的,其中包括不少的极端青年和亚文化人群,他们对整个文化产业的航向是偏移的,有误解的。这样,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会因此而发生偏移和狭仄。这会和世界文化产业的总要求发生出人。
我们当然不能妄猜世界文化产业的生产者标准是同一的,这样是荒谬的,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在全世界大致是相同的。
三、批判性思考
我们知道,文化产业被人划分为“基础性产业:教育产业;动力性产业:智力产业;中介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导向性产业:媒体产业;感染性产业:艺术产业;怡情性产业:休闲产业”,!“〕从文化产业内部的分层可以看到它的兼容性、多样性,经济性,市场动作性。文化产业的文化生成,更好地结合了经济需求与意识形态要求的双重指令,而且作为一种产业,“文化产业”一开始就是有法权支持,具有宏观和微观的权力配置。这是“文化产业”走到后工业时代的遭逢甘霖式的际遇。
然而,文化产业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非单纯的生产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人类精神生活的路径问题。因而,在当下对文化产业一片叫好声中,引进文化批判性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1.文化批判监督文化产业的文化导向。文化批判的弱音或盲音,离席或缺席,都会导致中国文化产业的恶性膨胀和弱质化摹仿。批判指向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走向和现象,在世界众声喧哗,来势汹汹的境况中,表达一种理性的反思和严肃的解剖,这会使中国文化产业有丰富而及时的借鉴。批判性思考具有启蒙特点,而且为组合成文化预警系统、文化守护系统、文化对话交往系统提供了精确的文化导向。
2.文化批判推助文化产业从业者的选汰。文化批判者与文化产业从业者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是相互监督的关系。这样一来,文化批判者不是以霸权话语者、全知全能者、冷眼旁观者、游戏规则制造者的文化身份出场,而是以文化产业内在一部分出现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在场,主要集中在智力产业范围内。因为文化批判者的利益与文化产业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文化批判者不以解构、讽谑、谩骂、挖苦、打压为能事,而是以建构、讽谏、喝止、解释、提升、选汰为自身责任。
3.文化批判成为文化产业的武器库。文化产业的具体运作和市场操作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盲目的。文化批判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丰富的理论支持。我们知道,往往文化产业具体运作者并未意识到的文化细部现象,经过文化批判的点明,更加激发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兴趣和灵感。文化批判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内在创新机制的运动。
4.文化批判监督文化产业遵循的符号道德。
符号的制造、流通、传播、消费都必须遵循道德规律。当今世界网络文化甚嚣尘上,符号道德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和破坏,这是符号时代的重大特征。作为以符号为武器和监督对象的文化批判展开着以符号束约符号,以符号尊重符号,以符号监督符号,以符号选汰符号的努力。文化从业者的道德已经深化到遵循符号道德律的程度,同时,文化批判对符号垃圾、符号陷井、符号迷阵、符号空壳、符号猛兽、符号底线、符号侵略、符号霸权、符号流氓、符号败德等等现象进行剖析和反击。这是维护人类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的审判和庭辩。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认真、善意地引进中国式的文化批判和文化批判机制为条件。也惟如此,才能理解“文化工业”向“文化产业”过渡的积极意义是通过吸取文化批判理论得以实现的。也惟如此,才能理解,中国的文化产业走出镜像期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