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市场化 矛盾关系 效益原则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可以借用市场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教育和娱乐的双重功能。但是,校园文化在市场化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矛盾,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由此而带来的各类新的矛盾关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市场已经成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文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广义的文化领域,已有不少文化单位从事业属性转制为企业属性,“文化”摆脱了计划体制的束缚,实现了市场化,并创造了文化市场的繁荣景象。针对文化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由此开始思考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间题,那就是作为社会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有没有市场化的问题。经过思考,笔者认为校园文化也同样可以借用市场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教育和娱乐的双重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总和,它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为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从娱乐的角度来说,校园文化具有“商品”属性,我们的校园娱乐文化能否被广大师生接受,广大师生能否来“消费”我们的“商品”,就要看我们的校园娱乐文化是否“适销对路”,是否面向了市场,是否重视了“销售”对象。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校园文化是教育者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达到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过程,这同样存在一个受教育者是否“需要”我们的教育的问题,有“需要”就有“市场”。但这个“市场”具有潜隐性,常常会被校园文化工作者忽视。校园文化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个“市场”的存在,并努力加强这个“市场”建设,发挥其作用,使广大师生自觉自愿而非强制性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主动积极地进人校园文化“市场”,消费校园文化“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增知识,长才干、强能力的目的。
而实质上,我们过去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往往都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单边思维,没有引人校园文化建设的“市场”概念,更没有建立起校园文化的“市场”机制,致使教育者苦心经营的校园文化“产品”不被受教育者青睐,严重“滞销”,甚至遭到受教育者的抵制,校园文化娱乐和育人功能皆无法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引人市场机机制,具有特别的意义。
我们知道,把市场机制引人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其运转至少具有了市场的竞争、选择、物质激励等特征。但校园文化不仅仅表现为物质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还表现为精神、意识层面,而且这一层面在实现其教育功能上具有独特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在市场化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矛盾,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由此而带来的这些新的矛盾关系。
一、校园文化市场化的矛盾关系
1.教育理念与市场理念的矛盾
在校园文化市场建设过程中,教育理念与市场理念的冲突十分明显。校园文化首先要服务于学校教育培养人这个总目标,因此,对校园文化的内容具有明确的规定性,按照这些内容生产的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否能产生教育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性,而且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并不在其自身,而在于是否内化为人的素质,成为人的思想、信念、能力、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校园文化工作者为了满足受教育者的接受性,在生产校园文化产品时只好有意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这自然就降低了教育功效。
校园文化的教育性谋求的是人的自由和谐发展,市场理念的出发点在效益最大化,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追求用最经济的消耗,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从表面看来,市场理念与校园文化的教育性不存在的根本的对立,而实际上,由于市场理念的基点在市场交换法则,其运转靠的是由自由竞争、自主选择、等价交换等机制作用下的“看不见的手”,如何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推动校园文化市场的良好运转,实现其最大的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确实是一个急需破解的矛盾,或者说难题。
2.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矛盾
校园文化产品是物化的校园思想、精神、意识,是为了“教育”这个目的而生产的,因此,它首先具有精神价值。当我们只看重其精神价值,并按照教育者的主观意愿向受教育“灌输”其精神价值时,由于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和需要,“灌输”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观念已深人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取向。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把市场的观念和机制引人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这是很有意义的,可以使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站在受教育者需要的立场上抓校园文化建设,这对校园文化精神价值的实现是有益的,而且还能够通过市场运作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市场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其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利益至上原则,又会使人们在热衷于追逐经济价值的同时,淡化、弱化校园文化的精神追求,造成其精神价值的迷失。
3.公益目标和经营目标的矛盾
校园文化的公益目标来自于它的教育功能,即它是大学的一项教育活动,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的,同时还具有用自己优质健康的文化资源辐射社会,为建设先进的社会文化服务的责任。但在市场化条件下,校园文化既是大学的一项教育活动,追求公益目标,又是一项经营活动,追求经营目标。应当说,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引人市场机制,其初衷是为了在更好地实现其公益目标的同时,不放弃经营目标,而且是把经营目标作为手段,追求经营目标的初衷也是要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经济保证,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但问题是,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人们会更加专注于经营目标,忽视甚至抛弃公益目标,那样的话,校园文化将会蜕化为社会文化的附属品,冠以“校园”二字仅是一个标签而已。因此,校园文化追求经营目标是有风险的,但这种风险同时也可能会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动力和机遇,关键是校园文化建设者要善于发挥调控作用,保证公益目标和经营日标的协调发展。
二、校园文化市场化的效益原则
上面谈到校园文化市场中的三对矛盾,其实它们是围绕校园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问题从不同侧面的表达,要解决上述矛盾,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市场效益原则。
1.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辨证统一
校园文化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首先,校园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显效益,而其社会效益则表现为潜效益。经济效益有量的指标,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而社会效益却是一种间接的、潜在的效益。这主要表现为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灵、思想和精神状态的影响不可能量化,是通过间接形式表现的,周期也比较长,是潜隐的。
其次,校园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近期效益,而其社会效益则是一种长远的效益。经济效益是立竿见影的,是眼前看得见的效益。而社会效益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不可能马上见效,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是它的效益作用时间长,具有永久性和长期性。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的教育和熏陶有的能影响学生一生,可以说是终身受益。
再次,校园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益是微观效益,而其社会效益是宏观效益。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学校、部门、文化团体及个人在校园文化市场上收获的经济回报,属于个体效益,局部效益,即微观效益。而校园文化市场的社会效益则是宏观效益,不管是校园文化培养教育人,还是影响、辐射社区、社会,都是有利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
校园文化产品是特殊的“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性,它在市场上流通的结果是创造出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两者是辨证统一的。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两个效益之间会产生矛盾,会发生此消彼涨的现象,这是市场客观作用的结果。对,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加以调控,使两者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实现两个效益。
2.始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经济效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校园文化经费投人不足的情况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人市场经营理念,利用校园文化的某些优势产品和服务创造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一般情况下,校园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如校庆文化它除了能赢得经济回报之外,其对广大师生的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社会效益。但是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时并不一致,甚至发生矛盾,如一些格调不高的黄色文化产品,在学生中和社会上都还有一定的市场,生产经营这种低级趣味的东西可能会牟得高额利润,但其危害性也是巨大的。因此,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矛盾时,一定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校园文化市场管理部门更要始终坚持以此为最高准则,加强对校园文化市场的检查、管理和监控,保证校园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