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中国传统节日节食品流变
论文关键词:传统节日  节令食品  饮食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节日节令由来,论述了节令食品不同于日常食品的功能,并以月饼、青团、饺子、元宵、粽子为例,剖析了节令食品不同的流变轨迹。 
  1节日的由来 
    何谓“节”?从“节”字的文字演化来看,金文、小篆、楷书的变化并不大,都是上面是“竹”字,下面是“即”,表示趋就;即“郁”,本意是指竹子之间的间隔。节日就是时间的间隔。 
  1. 1天文现象 
    古人发现了时间的周期性,在周而复始的时间里,又有一些天文上的特殊节点成为最早的节日。上古时期,“二分二至”是一年中重要的季节日。金泽在《宗教禁忌》中就提到:“神圣的时间是时间序列中各种不同的关节点,它们虽然有不同的划分角度,如以月亮运行确定的朔、晦、望;以太阳运行确定的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还有以气候来划分的‘节气’等。但只要这些时间关节点按照其固有的顺序前后相继,就表明自然秩序的神圣性没有受到任何侵害。越是重要的时间关节点禁忌越多,其功能之一就是要强化自觉遵循神圣秩序的意识。”…从信仰的角度来说,节日是先民们为自己的生命节序所设定的“关节点”。“二分二至”即春秋二分和冬夏二至,就是这样的“关节点”。在二分(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等长;夏至则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后昼渐短而夜渐长;冬至则是白天最短的一天,之后则是昼渐长而夜渐短。由于“二分二至”的现象与季节变化及作物生长有密切关联,特别是夏至与冬至,影响日常生活更为明显,所以人类一开始就对这些节气很敏感,往往要举行仪式,以提醒大家季节的来临,这几乎是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都有的习俗。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名著《金枝》fzl和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图分别对古代欧洲和美洲印第安人在夏至与冬至的神话和仪式进行过详尽的分析。 
  1. 2天文历法 
    为方便记忆和管理时间,古人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动的周期制定了不同的天文历法。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使用“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的历法,即农历。农历是“阴阳历”。阴历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推算农历要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相距29日的为小月,30日的为大月。月从中气得名,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无中气为闰月,闰月无名,取用前月名,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节日在中国历法中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中国传统节日,有“月日同数”“月内取中”“年内对称”等现象[}a}z9z。如正月正的春节、二月二日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晒霉节、七月七的女儿节(七夕节)、九月九的重阳节等,都是“月日同数”。两数相同,一前一后,对称之意一目了然。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则是“月内取中”。一月之内取其半,其前后的对称也是十分明显的。春社和秋社、元宵节和中元节、花朝节和中秋节,“两两之间正好相隔半年,若以十二月为圆周,它们都分别位于三条直径与圆周相交的三组对称点上”[4 ]s l8。节日的对称之意,由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日名称得以体现。 
  1. 3宗教习俗 
    在世界通行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中,一些宗教纪念日世俗化为公众节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的成道之日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2节令食品的功能 
    节日是时间的间隔,是忙碌人生的歇脚骚站。先民们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为基本的生存而挣扎,在基本生活资料有了些许剩余的年代,开始寻找从一个“普通的”时间段过渡到另一个“普通的”时间段的闲暇。这个过渡的闲暇就是时间的节点—节日。 

    从世界范围和古今历史来看,节庆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于族群的繁衍和个体的存活,即与“饮食男女”这样的“人之大欲”是直接关联的。中华传统节庆之中,饮食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传统节庆具有周期性、地域性的特点,而且每个节日的节庆主题又各不相同,因而节庆的饮食就呈现出与日常简单的饮食活动有所不同的多样和变异特点。进而言之,传统节庆饮食是日常饮食与节庆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智慧的中国古人在节庆主题的提示导引之下对日常饮食的创造和点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庆饮食在种类和特点上,保留有日常饮食的痕迹和印记,但更多的则是超乎日常饮食的成分。别具一格的节庆饮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和从事节庆活动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起到了渲染和活跃节庆气氛、增添节庆魅力以及传承文化理念的作用。 
  2. 1沟通人神的中介 
    新石器晚期与青铜时代初期,人类文明曙光初显,节日节令已经出现,特殊的时间节点需要通过和神灵的沟通才能实现节点前后的转换。在和神灵沟通的过程中,人们按照生活经验想象神灵,神已完全被人格化,与人一样,其第一需要就是食物。和神灵沟通的最好方式是献祭,即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奉献给神灵。早期的活人献祭、三牲五腊献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成熟,逐渐发展为食物的献祭,这种献祭法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食物献祭使食物具有的文化要素加强,成为一种表述人类情感、思想的符号,一种联系神人之间的工具,虽然缺失了原先祭品的动物神性,但其具有的文化色彩更加浓郁。人们通过献食求得神的祝福进而实现自己的愿望,人类对食物的崇拜已升华到对神的崇拜,而使用食品祭祀本身则具有贿赂诸神的实际意义。这种贿赂是具有宗教性质的,是虔诚忠信的,其目的就是请求诸神为人类造福。 
  2. 2满足社交需要 
    节令的休闲性使得在普通时间段劳碌的人们在时间的节点上得以调整、喘息。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沟通合作才能生存下去。而优生的需要也使不同部落群体里的青年男女需要交往的机会。“共食”是几乎所有人类社会表达善意和友好的行为。尽管人类可以通过种种情感交流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毫无疑问,在这种种手段之中,利用“共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于普通时段食物的节日食物总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增进交流和感情的氛围。在节日这个特定时点的宴饮行为所涉及的场地、气氛、食物、特色,以及参与节日宴饮的人员,既能表达出“主人”的某种“意图”,也会让“客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地位”及受尊敬的程度,无一不透露出饮食所特有的“情感交流”作用。 
  2. 3文化传统的象征 
    在传统节日中,饮食文化是节日展示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节令食品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具象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传统节日中,传统节令食品是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阪依。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族群的个体通过传统节令食品的体验,可以直接感受并传承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纽带。 
  3节令食品的流变 
    传统节令食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节令食品,这类食物一般是在节日时食用,节日前后虽也有食用,但和节日的关系紧密,而非节日几乎没有;另一类是日常性节令食品,虽说在特定节日食用,但是已经没有明确食用的时间界限,在一年中的任何时段均可食用。 
  3. 1单纯性节令食品 
    单纯性节令食品现在已经不多了,其中全国范围通行的月饼和江南地区流行的青团可以代表这两种地域范围有差异的节令食品。 
  3.1.1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成为传统节日在时间上比较晚。隋唐时期,民间在中秋赏月逐渐成风,宋代太宗年间,官方把中秋定为节日。明代开始,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习俗。 
    《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磕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s]《明宫史·火集》:“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替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魄送。西苑镶藕。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吱,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6]《神隐》:“(八月)其十五日夜,金精旺盛之时,月光最盛。合家大小于庭前序长幼而坐,设杯盘酒食之具。乃造太饼一枚,众共食之,谓之八月求团圆。”〔’〕从这几条资料可以看出,明代从南方到北方,从民间到宫廷,都有在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其意在于“求团圆”,表现了人们的善良愿望。中秋形成虽晚,但之所以很快成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得益于时间节点正处于收获的季节,人们需要在一年的收获时节里放松身心,品尝劳动果实。传统月饼中糖和油的含量很高,而糖和油在明清乃至于改革开放前,对普通的中国人而言都属奢侈消费品。在节日里,略显奢侈的饮食消费是被主流观念接受的。相比其他节令食品而言,月饼的原料贵重难得(尤其是糖的价格昂贵),因此月饼成为了节日专用的奢侈食品。近三十年,中国人膳食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糖由于规模化生产已变得低档化,糖和油脂在营养学中成为摈弃的对象。而节日的象征物并没有找到升级版产品,于是出现了市场节日刚性需求和终端消费疲软的矛盾。 

  3. 1. 2青团 
    清明是我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寒食节之后。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源于先秦。至宋代,清明节饮食方面的记述才多起来。如北宋沛京人出郊上坟、游玩,所带的面点有枣锢、炊饼等,“坊市卖稠场、麦糕、乳酪、乳饼之类”fel。南宋清明时临安城里的官员、居民们扫墓的食品与北宋相差不大。清代清明节已成为全国性节日。清明时,苏州“市上卖青团、悟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物。; (9]宁波地区清明要吃“青松、黑饭”[‘。〕,台州地区清明要“采蔷草杂米面为饵。”此外,安徽径县地区清明时要“取青艾为饼”[川,江西兴安地区在清明时“妇女不上坟,粉米作棵,谓之筋棵”……由此可见,至迟到清代,江南一带已有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青团又叫“清明团”,是在糯米团中加人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在其他季节里很少吃到。 
  3. 2日常性节令食品 
    由于单纯性节令食品从原料、制作上比一般的日常性食品复杂考究,在古代社会物质财富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一般在年节才可以吃到。而日常性节令食品,主要也是在年节食用,只是由于餐饮业随中心城市的发展,使广受欢迎的节令食品不分节日和日常,而成为经常可食的食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节令食品的日常化倾向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 
  3. 2. 1饺子 
    饺子之名形成于明清,但历史却很悠久,是从另一种传统食品馄饨衍生而来。 
    饺子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常因时代、地区、制作方法和馅料不同,叫法上也就各有区别。如“角子”“角儿”“粉角”“扁食”“馄饨”“饺饵”“水煮悖悖”“水饺儿”等等,其中“角”是饺子的象形,“角”“交”“饺”谐音,“饺子”一名便由此而来。“饺”字的“交”既是音符,又与“角”相谐;“全”为义符,可作“怡”解。从训话学看,“角子”作为“饺子”一词的语源,应无疑问。〔”)明人张自烈撰《正字通》:“今俗饺饵,屑米面和怡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 
    饺子在明朝以前,还没有作为春节食品,明朝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春节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馅里,用以寄托人们对新岁的祈望。因此,饺子已不单是供人食用的美食,而且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情感和意念之物了。三是“饺子”音同“交子”,因为大年三十夜里子时称为“更岁交子”,而在此时吃与此同音的食物,又有辞旧迎新之意。 
  3.2.2元宵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源于汉代,形成于隋唐。《清异录》记五代“张手美家”所卖节食之一是“油画明珠”,原注为“上元油饭”[13],注中的“饭”应为“糙”之误。将“油饭”称为“明珠”不妥,而“油糙”唐代已有,大约是一种用麻油煎炸而成的圆形面点,类似后来的油炸元宵。宋代《岁时杂记》《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上元节,油糙和各种圆子、团子、水团、汤团成为节令应时食品。《明宫史》记载,明代宫中“自初九日后,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清代,元宵已经成为大江南北上元节的应节食品,以至于节名亦称为元宵节。 
  3.2.3粽子 
    粽子是中国最早的传统食品,原称“角黍”,先秦时期出现在北方,最初是用植物叶片包裹泰米,扎成牛角状,以代替牛或牛角的祭祀品。这种食物随着文化的交流而传人南方。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人口涌人长江中下游地区,把北方的饮食方式也带到了南方。但是,南方不产黍,而是盛产稻米。“角黍”到了南方,和当地的竹筒粽结合,外观取角黍之形,把角黍的原始意义继承下来。而原料则就地取材,进行本地化改造,粽中裹的不再是黍,而是糯米了,因而就有了“粽”这个新的名字。 
    粽子原在夏至日食用,其中与夏至相关的象征意义甚为明显。《齐民要术》引《风土记》注云:“豁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n[14〕意思是说,“角黍”的做法,象征着时令阴阳二气还相互包裹、没有分散。后来夏至节日因与端午时间上靠近,食粽子便渐渐成为端午的饮食习俗。 
    角黍起源于祭屈原之说是后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祭屈原之说愈加风行,这和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高尚廉洁的品格、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有关,也折射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人民祈望疆土一统、国泰民安的愿望。 
  4结语 
    节日是时间的节点,节日食物也带有区分日常与节点的功能。这种功能在古代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意义上的节日并未冲淡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特定的食物及其方式仍给现代人以认识自己文化之根的契机。节令食品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现代社会将继续下去。 
    文化的交流使当今的城市青年人接受了一些来自异文化的节庆观念及其节庆饮食。这些节抉及其饮食方式是否会进人中国节庆、节日的主流,而传统节日饮食方式又会在全球化语境下受到何种冲击或变迁,我们将拭目以待。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当代中国法官的定位、思维与追求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转型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我国传媒热点现象的文化研究进路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方法探讨
    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化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