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人道主义;文化批判;日常生活人道化
论文摘要:人道主义是人类发现自己的理论标志,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则主张建立合人性的社会,主张彻底的人道主义用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它们要求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改善人类生存的社会关系,推翻一切不合理制度,根除极权主义,批判绝对一体化;崇尚人的自由,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倡导个性解放;使人获得主体性地位,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在他们的理论批判中,我们可以发现和自觉建构人道化的日常生活——审美生活。
一、人道主义的发展和内涵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部人类自我发现和肯定的成长史,人道主义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古代东西方的哲学体系中,人道主义思想溯洄流长。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的“仁”、墨子的“爱”,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明确提出过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神柱上镌刻着“人啊,认识你自己”都是人道主义的先声。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思潮是在15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用其指称文艺复兴精神,人文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态。它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是冲击神学思想束缚的有力思想武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蕴涵着人权思想,他们以自然人为出发点,脱离社会关系片面地论证人的自由追求和向往的合理性,从而陷入了超时代的、抽象的人性论。这不仅在哲学上表现出人道主义的蕴涵,而且在政治、法律意义上丰富了其意蕴。19世纪以后,马克思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并强调指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由此,将人道主义推及到发展的最高阶段即我们所称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也就是我们强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而此后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则主张建立合人性的社会,主张彻底的人道主义。它们要求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改善人类生存的社会关系,推翻一切不合理制度,根除极权主义,批判绝对一体化;抬高人的自由,突出人的尊严和权利,提倡个性解放;使人真正获得主体性地位,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尽管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将人道主义的利器应用于实践,却为艺术和美学的回归与拯救提供了一个前进的方向。
在20世纪30年代,不仅资本主义的反人道主义本质暴露无遗,就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苏联,也出现了由于社会的异化而产生的对人性的摧残和打击、对人格的侮辱和扭曲等现象。因此,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由卢卡奇、葛兰西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创了一种新人道主义,既批判旧的资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的人道主义,也批判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社会主义或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这种新人道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异化当做批判核心,把资本主义社会描述为一个完全与人的本性相悖的异化世界,而把共产主义社会描绘成为一个真正合乎人性的、能使每个人都具有名副其实的总体个性的人道主义社会。在他们看来,物质固然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但人类决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动物,而是一种高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生产力的发展固然可以带来人的才能的发展,却未必导致人的个性的发展,相反,往往是以牺牲多数个人、使人的个性变得扭曲和卑微为代价的。因此,许多的后马克思主义者都主张,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抬高人的自由,突出人的尊严和友爱,强调对人的普遍关怀;使人不仅作为阶级的人获得其解放的地位,尤其要“使人真正地作为个人获得解放或主体性的地位”;人类文明或社会解放的目标,就是要使个人或个人主义得到充分的体现,使人能够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
二、工具理性、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异化”的三个靶子
从总体上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文化主义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再到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和伊格尔顿的文化生产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和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等,莫不是一种文化批判。他们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为尺度,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出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和批判了现存的文化、社会结构和工具理性以及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等社会力量。由此他们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眼界,深刻揭示出现存社会对人的总体性的统治——专政。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马尔库塞的“单面人”理论,莱西和弗罗姆的“性格结构”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大众心理学”等等都是对现存社会作出的独特批判与剖析。
资本主义社会使人的异化形式和异化程度达到了一个极致的状况。商品拜物教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所有关系变得更加异化、非人道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将人的“异化”的批判基本上是从三个紧密关联的论题展开的。首先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人类的理性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能使人摆脱神话和想象的束缚,从而最终成为其自身的主人。然而,随着启蒙辩证法的逻辑发展却必然导致启蒙的工具理性,即从“征服自然界转到奴役社会和进行统治的实践”。此时,理性已取代以往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批判性理性而成为唯一的逻辑,流行于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并与特定历史主体、社会生活、文化观念、旨趣(如晚期资本主义旨趣)整合在一起发挥效力,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用以取代传统政治统治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其次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具有幻象性、操纵性、齐一性和非大众主体性等特征的文化现象表达,并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大规模复制。阿多诺从商品拜物教出发,认为现代社会里,艺术作品被偶像化为文化商品;艺术享受则倒退成为消费和消遣,这在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现代社会功能的转变人手,认为由于批判功能被取消,大众文化追求的不再是知识和社会责任,而是剩余价值。同时,公众间的公共交往也被同质化的个人接受行为所取代,社会又回到往昔的一盘散沙状态。
第三是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因为大众文化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混合物,这种杂烩是从上面被玩世不恭地强加给大众的”,所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后来用“文化工业”概念取代了“大众文化”概念,以显示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操纵性等特征。他们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由于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和僭越,艺术失去了它一贯的个人技巧化的“光晕”,而文化的商品化又使艺术一点点地丧失了独立自主性,陷入到“他律”的野蛮束缚中。当艺术品的使用价值被交换价值所置换以后,对艺术的享受也就随之被对交换价值的“崇拜”所代替。这样,艺术生产便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为目的。为了实现资本再生产,现代社会的文化大量宣传和制造某些“虚假需要”,使他们看不到自己在社会改革中的客观利益,而在休闲和消费的快乐之中认同这种生活方式。卢卡奇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使人成为资本无限统治的工具,从而导致人的全面异化。而大众文化正是这种统治的有利工具,从而使人类陷入深刻的文化和信仰危机,最终发出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痛苦呻吟。
三、日常生活人道化——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揭露、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时,表现出一定的革命性的话,那么,当他们进一步分析产生异化的根源时,难免矫枉过正。他们脱离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抽象地谈论异化,并错误地把产生异化的原因归纳为科学技术进步、物质资料匮乏、人类生存状态等,这就如同医生看病时,描述对了病症,却找错了病根儿,当然也就无法开出对症的药来。这不仅消解了他们异化理论的革命性,而且在客观上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脱罪责的作用。因此,尽管他们提出了许多异化理论,涉及政治、经济、消费、社会关系、日常生活诸领域,但总给人以隔靴搔痒、未能切中要害之感,无法为人们指出一条正确的消除异化之途径,这也是我们不能够苛求的。
人类被异化如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我们却无须像阿多诺那样悲观,我们会慢慢发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就是这种人性出走的回归。在经历了“人的空场”之后,人们开始追求带有合人性的质感的生活——审美生活。因此此前热闹一时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带着颠覆者的优越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人们开始让日常生活“为我们而存在”。审美生活从贵族的神坛中走下来,正以平民的表情拓宽到整个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