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试析走近一条忧郁的河流—储安平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历史来源和思想基础考察
论文关键词:储安平 《观察》周刊 自由主义 新闻思想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考察剖析了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历史来源和思想基拙,这有助于真实把握旧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的新闻理念和心路历程,从一个新角度客观地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史,落实“以史为鉴”的修史目标。
  要从整体上完善地考察中国的现代新闻事业,就不应忽视被称之为“第三条道路”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新闻活动。在旧中国,他们坚守自由主义的独立新闻思想的信念,借助报刊进行思想启蒙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对旧中国的政治走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旧中国新闻界一道独特并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储安平创办的《观察》周刊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刊物,他是继胡适之后我国又一位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在那个异常专制的时代,储安平创办政论周刊《观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顽强不屈地进行着自由主义思想传播的新闻实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刊物的最高发行量曾达到平均日销量5万份,最高时10. 5万份,实际读者在百万人以上,一度风行全国。
    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和实践为考察旧中国新闻业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演进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关照视角,梳理和研究储安平的新闻思想确有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由于过去的新闻史著述中存在着惯用的对照政治史单纬度评价的局限,在涉及储安平和《观察》周刊时,通常冠之于非主流、旁门侧枝的定位,或盲目简单、武断偏激地评断,或只言片语,一笔带过。这种单向、线性思维的新闻史阐释缺乏“时空通观”的评价规范,没有将新闻现象和史实纳入多维联系和全面解读之中,从而导致对史实意义的忽视。从科学理性的学术角度思考,任何新闻史实都是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研究价值的。笔者将着重考察剖析他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历史来源和思想基础,这有助于真实把握旧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的新闻理念和心路历程,从一个新角度更加广阔客观地去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史。
    一、早期人生境遇和求学经历对储安平新闻观念的影响
    储安平190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母亲在其出生时去世了,父亲既赌又缥,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孤苦,多病的身体和后来在外漂泊的艰辛造就了储安平忧郁敏感的心灵,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这种忧郁性格:“我得承认我自己的感受力太强了”,“我是一个神经质十足衰弱的人”,“我常常为一些极琐小的事,不自制地悲伤着,”“母亲给我带来一副容易感伤的气质。忧郁象一条河流般在我心头流过。”思想者往往是忧郁的,这种忧郁的性格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花在冷静思考上,如果他早期的忧郁主要沉溺于个人“我”的病痛和不幸,那么在后来就自然地转向国家落后腐败现实和人民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的忧虑,“这种感伤是一种属于人性的感伤……我非常爱他们(孩子,笔者注)。可是这个时期,我从来没有想到他们。有关利害或感情的思念,只有一项,在当时曾经占据过我的心灵,就是关于国家的前途……万一我此去一闷不醒,最使我不能螟目的,实莫过于今日我们的国家还没有走上轨道的一点。”储安平幼时寄养在伯父家,伯父在家乡兴学和造福桑梓的士大夫品格使他一生对伯父非常敬重,“床前一直挂着他伯父的像”,可以说伯父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精神是储安平一生敬仰和追求的。另外,从小经历的艰辛,“如漂息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片舟……”使他从小就有较强的自立精神,养成了能吃苦爱节俭的品质,独立自强、非常自信。从青少年时代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中磨练出来的不怕风吹浪打、独立处世和独立思考的自由个性,为他后来不惧怕黑暗势力的摧残破坏始终坚持不懈的新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储安平早期的文学活动可分为光华大学读书时期和《新月》时期。这一时期是储安平自由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1928年,他进人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就读,“二三十年代中国活跃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几个主要人物当时都集中在光华大学,如张东荪、胡适、罗隆基、潘光旦、徐志摩、王造时等一大批教授学者,自由空气浓厚,这样的大学环境培养了青年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后来他加人了“新月派”,作为一个崇尚自由主义的文学流派的后起之秀,忧郁感伤的气质特别强烈,这一点从他此时期发表的散文可见一斑,如“一天到晚完全在幻灭和空虚里呼吸着,充满对个人前途的深深忧虑。他对新月派盟主徐志摩充满了敬仰,认为自已写散文多少受着他的影响,在他的散文《悼志摩先生》中,对徐志摩的热心、率直、诚挚、提拔后进和写作认真的性格不胜啧啧称赞,尤其提到志摩认为:作编辑最大的快乐永远是作品的发现。这些都对储氏全心投人于编辑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设想,崇拜徐志摩的储安平对徐氏《为要寻一个明星》中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也一定心有灵犀,所以徐氏尽管身处“黑绵绵的昏夜”仍然矢志不渝地“向着黑夜里加鞭”的追求民主自由的不懈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储安平。就读“自由空气浓厚”的光华大学和加人新月派这两个时期的人生经历使储安平成为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信仰者。自由主义和新月派提倡的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的思想,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也是五四精神的时代反映,有着存在的时代依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储安平已经开始了最初的编辑工作的实践,出于对政治的兴趣,他于1931年编辑了一册《中日问题各家论见》,作者包括陈独秀、汪精卫、张东荪、梁漱溟、胡愈之等。题为“各家论见”显示了储氏张扬自由主义的学术争鸣风气的端倪,也在自由主义思想内容和编辑工作实践两个方面为储安平后来从事奉行自由主义的刊物编辑打下基础。

    如果说储安平在国内求学期间受到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是间接感性的,那么留学英国的经历则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了直接、理性的认识,也巩固了他信奉自由主义的信念根基。回国后,1940年他到了抗战大后方的湘西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书,写下了有关英国的著作《英国采风录》、《英人法人中国人》、《英国与印度》,探讨中英两国强弱的缘由。在对比中英两国人之性格和作人作事的精神的长期思索中,强调对国民性格的思考说明储安平已侧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寻求中国落后的原因,这比此前中国思想界出现过的侧重从物质、制度层面对国家落后的思考更深邃,更本质化。此后,他到达重庆在中央政治学校做研究员,参加称作“渝社”的学术性社团,渝社曾以“中国未来的前途”为题进行过两次讨论,后来储安平主编《观客》和《观察》两个周刊时,对于中国未来前途的许多想法都与“渝社”时的讨论有联系。①对国家政治的关心是中国“文人论政”传统的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素有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教化天下的士大夫精神传统,在坚守这些中国传统精神素养的基础上,储安平引进介绍西方现代的民主自由、新闻自由等理念进行理论阐释的支撑,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也为储安平后来从事“放言论事”的新闻评论工作奠定了比较厚重的理论素养基础,他的政论既含有传统善良道德基础上的人文关怀,又具有现代西方先进的理论论辨意识等特征。他对新闻自由有独特的认识和贡献。
    二、储安平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思想基础
    追溯储安平的思想轨迹,《观察》周刊所信守的的独立客观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和立场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基础。
    一是源于储氏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认识方法论和“动”“静”辨证关系的深层哲思,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推己及卜人”处世哲学的反映。在储安平的“新月”时期,赢弱多病且感时忧怀的文人敏感特质让他从病中体q未到一种“极微妙的意境”:“一切事物,人,思想,总不外乎,是动,或静。,··…人在动的时候,他所能看见的是这样,在静的时候,他所能看见的,又是那样。当局迷,旁观者清。那只是一句俗语,然而要当局不迷,便必得要有在动中能参悟到静的功夫……在动时要忘不了静,就得靠自已平时的自省和反躬。社会是流动的社会,生活是变换的生活;人,他的心和脑,永在无止的波动中起落,他的欲望和行为,永向求新刺激的一个方向上飞奔。静,除非生就是阴沉的人之外,然而那只是一个寄生的货物,平常,人们总欠缺了这一方面的修养。人,应当在动的余暇,常常从静的孔孔中,来观察观察这个世界,这个活动的舞台,这个复杂的人生……人生如一舞台。有的人,他观察人生,他自己也在舞台上;有的人则自己站在舞台的背后,再去观察舞台上的人,究竟也应站得离舞台近……我相信,一个病了的人,以=种极达观的、极心平气和的眼光来关照一切,他必定会了悟出一些平时所不易了悟出的奥秘的管理的。”
    对于一生因体质赢弱而多病的储安平来说,从独处的“静”处观察世界成了他一生的思考习惯,贯彻于人生的始终。从多灾多难的年轻岁月到后来成为独立报人,“超然”、独立态度和偏爱从旁观的“静”处哲思是一脉相承的。在《小病》这篇充满哲学智慧的散文中,储安平对于超然独立于“动”“乱”世界之外的从“静”处冷静观察的思考方式有着深切全面的感悟并陶醉迷恋于其中,这种“动”“静”感悟观沉淀于他的内心,成为蕴藏于心理深层的储氏哲思定势,成为他的认识方法论,也很自然地发展成为后来《观察》时期“超然”独立的办报精神。那种“站在舞台的背后”而不站在舞台上并“应站得和舞台近”的“超然”、独立的观察方法与“超然”、不偏不倚和“不直接介人政治活动”的办刊独立态度同出一辙。
    在对储氏哲思线索的梳理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动静辨证观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且独立的“旁观”世界的视角;这种“超然”的观察角度,能使观察者心态平和,可以得到与常人认知不同的崭新视野关照下的的独特见解,使得观察的效果更客观真实,也更加真切和清醒;于静处的冷静观察,赋予观察者思维的时间和绝佳的观察空间,他的心是沉静的,“静”也扩充了他观照的胸怀空间和思考能力。并且,储氏这种超然于忙乱躁动追逐欲望的尘世之外的独立冷静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是“以社会发展的优性条件为出发点”“去关照一切的”,这种经世济用的中国传统责任意识使得观察世界和人生的“旁观”客观方式成为储氏的一种人生态度,成为一种自觉修行,最后达到为“静”观而放弃“动”中的欲利的认知和处世态度二个境界的共同提升。中国文人文化传统习惯于经常的反躬自醒,有着特有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而以文人身份从事独立报业的储安平自然自觉地从职业和人格两个层面自我约束,把“超然”“独立”作为《观察》周刊的思考方式和观察态度。

   二是来自于对《泰晤士报》独立办报模式的推崇。
    《泰晤士报》以“公众良心的独立言托者”的独立姿态,评论政治,反映舆论,成为新闻事业最有权威的高级报纸。正是基于独立报纸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现,人们才开始把报人看作“第四等级”、“无冕之王”,并把报纸提升成为与行政、司法、立法平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第四权力”。储氏对英国民主制度推崇倍致,他在留学期间对《泰晤士报》因独立而“权威报界”并积极影响英国民主社会之完善的积极作用感触颇深。于是,储氏很自然地希望也能在中国办一份这样的独立刊物。
    据储氏报界同仁冯英子回忆,储氏一直想办一张类似英国《泰晤士报》那样的报纸。而《泰晤士报》之所以能成为英国“舆论界的领袖”,就是因为它是一份同政府分离的独立报纸。《泰晤士报》能执行“决不出卖或出让任何权利”的独立言论政策是与经济独立息息相关的。储安平深知其理,所以他把《观察》周刊办成了一种纯粹的同仁刊物模式,“身后无任何组织”。因为只有经济上独立,才可能真正做到言论独立,做到政治倾向独立,摆脱商业性和党派性的纠缠。《观察》所采取的同人刊物办报模式(《观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后的同人刊物)也具有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三是从发展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考虑,创办刊物可以为自由思想分子提供一个说话的场所。储安平基于以下判断,作出了创办独立刊物具有生命力的论断:国内拥有广大的一群自由思想学人,他们想说话,而当时国内缺乏这样一个带有全国性的中心刊物。假如刊物不偏不倚,客观公正,无党无派,可以将他们吸引成固定读者群,在市场求得生存。③通过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状况上的分析,储氏相信自己的独立刊物可以成为自由思想分子的论坛,从而广开言路,在全国形成“健全的舆论”环境,为中国的言论界秉公论政提供一种基本的稳定力量。储氏对《观察》的言论力量和作用的估计颇为自负,对自由思想借助《观察》各抒己见、畅欲所言的繁荣舆论界局面充满必胜期待。

    对自由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是储氏创办独立刊物的理论支撑力量。追求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自由主义理想作为一股基本的原始动力,坚定储氏创办《观察》的决心,他试图创办一个真正超然于政党政治之外的自由主义独立刊物来维护和宣扬自由主义的理想。他相信通过自己亲身创办和把关的这个纯粹独立刊物,可以宣传自由民主的思想,可以客观公正地评论国家政治生活,改变国民性弱点,在全国形成一种有影响的舆论力量,实现最终的自由民主政治目标。储氏对自由主义的中国领袖胡适的独立处世态度和人格充满崇拜,精神上将胡适视作自己的师长和前辈。《观察》的一个特色,就是特别偏重对胡适思想、言论和行迹的报道评说。另外从刊物经营角度,也可以通过突出胡适凸现刊物的自由主义特色和立场,吸引更多自由思想者的关注。
    在对民主国家目标的求索中,储安平以新闻刊物为工具力图成为自由民主的呼吁者、实践者和促进者。真诚的爱国情怀和独立立场使储氏不怕刊物刊登任何有利于国家和人民而不利于统治者当局的独立言论;借助那些言辞激烈但真实而有利于国家进步的言论,储氏显示了为了理想敢于斗争的韧劲。他认为,只要思想的出发点正确、就照登不误,不计后果。例如最终造成蒋介石下令查封《观察》的军事通讯《徐准战局的变化》在被《观察》刊载之前,作者张今铃担心文章中可能有一些当局认为不宜的军事实情,问储安平:“如内容分量重一些,你敢登吗?”储答:“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其“超然”“独立”的气魄确实难能可贵。在风闻因《观察》刊登激烈的反对国民政府的言论将遭查禁时,储安平没有被吓住,在刊物头条位置上发表文章《政府利刃指向<观察>》,历数国民党的言论管制,据理力争。刊物最终被冠以“攻击政府,讥评国事,为匪宣传,扰乱人心”的罪名予以永久停刊。统治者对《观察》言论的恐慌证明了《观察》的广泛影响力量,而储安平临危不嗅据理力争的态度也验证了储安平不屈不挠的自由民主立场。民主不光是用以口头标榜的,而是必须有人实践的,储安平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新闻史上用尽心力,坚守自己独立自由主义立场,苦苦追寻民主政治的理想信徒和实践者。
    应该看到,浓烈的爱国情感在感性上使储氏很难彻底“独立”,但是,储氏总是从力图在更理性的思考中解脱自己,加上在各方面的自我约束(如不参与政治,甘于新闻从业的寂寞),努力向独立立场的刊物理想接近,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和刊物达到独立的境界,创造了一个独立于混沌世界之外的相对独立的自由舆论空间,吸引着人们到这里呼吸着自由愉悦的空气。“独立”“超然”的办刊态度反映着储安平求得真理的至诚品格,在旧中国知识界拓展了求真求实的社会风气。储安平以独立报人的立场和亲身实践,推动着中国的民主进程,在中国新闻界树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当然,客观历史地分析储安平的新闻观念,也会发现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和缺憾:一是刊物的思想传播对象局限于知识分子群体,忽视人民群众这个决定历史发展进步的力量。这种偏见导致储氏所谓畅所欲言的健全的舆论之言论民主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真正实现。二是刊物过于强调延续胡适惮斯年的自由主义传统,而各位作者的不同言论也导致刊物的舆论力量分散、不能集中,使得刊物缺乏一种共同性的发言力量。这种缺憾惮斯年曾经指出过,储安平也坦然承认。三是储安平过于强烈偏激的民族主义意识也影响了他对一些问题的清醒程度和客观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刊物的理性力量,如对中国共产党所谓过于崇奉外邦的指责,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的怀疑等观点,显示出错误幼稚的一面。
    历史又迈人了一个新的千年,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用历史和逻辑的眼光重新审视我国的新闻业历史,用人文关怀的心态和胸怀重新走近我们的关照对象,真实完整地还原新闻业历史的本来面貌,落实“以史为鉴”、“可以知心智”的修史目标。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试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国当代教育…
    试析班组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试析模因论视阙下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试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试析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探讨
    试析传统文化与高职文化的六维建构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意识
    试析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与沈家本法理思想研…
    试析兴奋剂社会文化学研究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试析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价值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