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文化 翻译 传递
论文摘要: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又泥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一项跨文化活动,担任着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任。本文试从中西文化差异出发,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翻译,探讨了翻译的任务和目的,并总结了文化翻译的方法。
1.文化与文化差异
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至今看法不一,众说纷纭。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就曾指出:“根据全世界现在给文化下定义有500多种,这说明,没法下定义。这个东西啊,我们认为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有的最好别下定义……我个人理解的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文化。”‘幻尽管存在很多种定义,但“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该是趋同的认识”。可见,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广而又复杂的系统,其内涵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艺术,传统,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宗教等。与此同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点就构成了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直接明了。中国人思维呈螺旋型,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思维呈线型,重抽象思维。中国人是集体主义文化取向;而西方人却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强调合作;西方人则注重竞争等。文化具有差异性,要求我们不能以自己民族的文化观去看待另一民族的文化,相反,我们应该尊重民族文化,正视文化差异。
2.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思考、交流、传播知识的工具,是用来保存和传输文化的手段。正如许国璋先生所指出的:“语言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与人与客观事物的时候,它是认识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蕴意,文化蕴含于语言之中。
3.翻译的目的任务一一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是一个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必然决定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交流与传递的过程。钱钟书曾就翻译标准提出“化境”之说:“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留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是化境。
要处理好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首先是要确立对翻译的目的和任务。翻译就是为了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王佐良先生指出:“它(翻译)必须联系文化社会、历史来进行,背后有历代翻译家的经验组成的深厚系统,前面有一个活跃而多采的显示世界在不断变化,但不论任何变化都永远需要翻译,并对翻译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课题。”
翻译界一贯坚持的原则就是忠实与原文,语言承载着文化的涵义,如果没能正确地给予传递过来,译文如何能称之为忠实于原文?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翻译,背负着文化的目的与任务去从事翻译。
4.以适当的翻译方法传递文化信息
4. 1翻译中文化因素处理的得当与否关系到译文的质量.翻译过程中是否传递了文化信息是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只重视语言意义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的传递不能称为成功的翻译。有些翻译传递了语言意义而文化意义却丧失殆尽,不可不说是件憾事。如:
(1) there is more of sampson than of solomon in him.
译文: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sampson(参孙)是《圣经》中记载的士师,他曾徒手将狮子撕裂,用驴腮骨杀了1千人,落在敌人手里之后,拽倒了房屋与敌人同归于尽,死时所杀的人比活着所杀的人还多,以力大无比著称。而solomon(所罗门王)是《圣经》中记载的古代以色列王,以智慧著称。译文虽然译出了其语言涵义,但是文化因素没有传递出来,不知道《圣经文化的人难以将“sampson”与“四肢发达”联系起来,把“solomon”与“头脑”联系起来。文化意义空缺,只会使译文质量大打折扣。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译文: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在汉语文化中,“天”象征至高无上的神,而英语文化中的 "heaven”却没有类似的文化意义,英语“heaven”指上帝和好人死后去的地方,即天堂。译文没有有效地传递汉语“天”的文化信息,把“天”译成“god”会让译文读者误以为中国人也普遍信仰基督教。
可见,未能做到文化信息的传递会让译文质量大打折扣,翻译中是否传递文化信息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王佐良先生曾说:
“译者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词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都相当”
4. 2应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实现文化传递。如前所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过程,更是文化传递过程。各个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如果不能有效地传递译文给读者,使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尊重民族文化,正视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外翻译界的共识。本文认为,应从翻译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和任务出发,应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具体方法为:
4. 2. 1直译法。采用直法一般可以保留文化特色。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而是按照字面翻译,不做太多的引申和注释。直译法的代表人物首推鲁迅,鲁迅1935年开宗明义地提出翻译“不但移情,也要益智”,“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通过直译原文的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独特的文化风味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种译法有利于英、汉民族间增进了解,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例如:“剖腹产珠,,译成“cut open your stomach to hide a pear",原文中“为了一点小利益而牺牲大利益”的形象比喻在译文中也是栩栩如生,完全能为译文读者所接受,使他们获得英语对等成语penny wise and pond of foolish同样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使译文读者体到异国的文化。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生动形象的比喻,在不影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用直译法,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与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努力减少文化空缺。如把“summit meeting”译成“峰会”,"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为“一石二鸟”,“纸老虎”译成“paper tiger",“希望工程”为“hope project"等。
4. 2. 2直译加意译法。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采用直译法让读者费解的情况也在所难免。为了更明确地表达原意,又同时传递原文化信息,直译译出文化,意译译出文化所包含的意义,可谓“完美”的结合.如:
(1) blair offered an olive branch to the republican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 irish republican party sinn fein to say "no" to talks on future peaceful co-existence of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communities in the country.
译文:布雷尔向共和党人伸出橄榄枝以示和平,使爱尔兰共和党一一新芬党难以拒绝参加就为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将来在北爱能够和平共处而举行的谈判。
"olive branch”在西方含有象征和平的文化涵义,而“橄榄枝”在中文中却没有这种文化涵义。译文通过译成“橄榄枝以示和平”解决了文化空缺的问题,又正确表达了意思。再如:
(2)中国还有二句成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译文:still another chinese proverb says, three cobb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zhuge liang by himself can never be perfect, he has his limitations.
(3)这对年轻的夫妇并不相配,一个是西施,一个是张飞。
译文:the young couple is not well matched, one is a xishi-a famous chinese beauty, while the other is a zhangfei---a well known ill-tempered brute。
这些人名虽然在中国家喻户晓,译文读者却有所不知。翻译时加上必要的意译,就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让人领会了意思又传递了文化。
4. 2. 3加注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内容。英语中不少习语是出自《圣经》典故、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广为民间使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将这些习语典故直译过来难免会使部分译文读者如坠雾中,不知所云。介绍这些文化时,只有把历史背景和典故出处加以说明以后才能充分表达原文的意义。例如:
(1) mr. trabb had sliced his hot roll into three feather bed, and was slipping butter in between the blankets, and covering it up.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
译文:特拉百先生己经把滚热的面包切成了三层羽绒辱垫,正在往里面涂黄油,涂地密密麻麻。(王科一译:孤星血泪)
注:此句脱胎于《奥赛罗》第一章第三景第230-232行,即:威严无上的议员们,暴君的积习,早为我把那冰冷冷的钢骨行军床变成了铺着三层羽垫的软塌。故“三层羽绒辱垫”用来描写豪华的生活,这里指上好的面包。
涉及西方传统文化,特别是诸多典故中的有关名词就要加上适当脚注或附注,使读者获得必要文化信息,正确理解译文内容。有些人认为太多的注释会影响译文的美感。若为追求美感,去掉注脚可能会达到形美或音美,但部分文化的浓厚韵味就销声匿迹了。这样的译文就像花瓶,外表虽美,文化内容却空虚,价值大打折扣,难以承担翻译的任务和目的。梁实秋先生译的莎剧在美幕之后都有详细的注释,我们也应该在忠实于原文传递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加注。
5.结语
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过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翻译所承担的任务。翻译就是文化信息的使者,起着文化信息的传递作用。著名的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说过:“就真正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作为译者,承担着传递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使命,应掌握扎实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有文化意识感和使命感。翻译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需要,不翻译就很难沟通,同样不准确忠实地翻译就无法促进交流。因此译者应从翻译的目的和任务出发,跨起中外交流的桥梁,输送文化信息,乃至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