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试析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与政治文化传播
   论文关键词:软实力 跨文化传播 政治文化传播
  论文摘要:在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为世界瞩目的今天,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和硬实力的增长相协调相促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软实力的增强有赖于广泛的传播,尤其是政治文化传播。在众多跨文化传播内容中,政治文化传播对于软实力的提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代中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经济是基拙,政治是保障。
  一、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概念,按照他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软实力”的一系列研究,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美国学者克莱因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国力方程”,把“战略目标”与“国民意志”作为衡量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国民意志”,都是极其复杂的无形因素,也可称为软实力,难以用静态标准来衡量。另一位美国学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视为软力量。英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库伯则认为,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的建设之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各种软实力间既相互竞争较量,又相互诱导吸引、融合。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势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大力推行其民主、人权等价值观,这就是以硬实力为依托扩张软实力的例子。早在170年前,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就指出,昔日的君主只靠物质力量进行压制,而今天的民主共和国则靠精神力量进行压制,连人们的意志它都想征服。2003年是美国硬实力展示最充分的一年。布什政府在新保守派的主导下,企图依靠超强的硬实力,通过“先发制人”等强力手段,重塑世界秩序,却使美国的软实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侵蚀,甚至连美国的传统盟友都觉得美国“越来越陌生”。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的开国元勋汉密尔顿所说的,美利坚人“占优势的激情是雄心和私欲”。
    根据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第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政治理念中儒家的仁政与王道思想。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王道与霸道的划分,王道就表现为软实力,霸道则表现为硬实力。王道的思想如天人合一、以德服人、为政以德、内圣外王等都是应该加以借鉴,发扬光大,古为今用的。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包括汉语、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古典文学、民族音乐、传统的手工艺、园林建筑、饮食文化、中医中药等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奇葩。第三,新中国以来建立的政治资源。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等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科学发展观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要想充分利用第一、三方面的软实力资源,就应该从政治角度出发进行跨文化传播,扩大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政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考虑到不同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切实有效地利用现代传播手段,面对国际社会塑造好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
    二、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成长的历史文化现象,更是国家软实力提升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软实力的增强有赖于广泛的传播。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的现代背景下变得更加频繁,地位也日益凸显。
    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si)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拉里·萨默华给跨文化传播下的定义是: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传播,这种不同足以改变传播事件。也就是说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组织和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文化的分化和整合一直在不断进行,社会文化的分化使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产生困难;与此同时,不同文化群体间相互协调的整合,使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有了可能。在全球传播科技的推动下,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文化交流、精神交往更加频繁,通过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的策略和技巧,消除文化差异、增进了解、相互适应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传播效果。

    在跨文化传播中,要使传播效果与预期的保持一致,传播者就要首先认识到传受双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然后认真分析这些差异的特性,之后根据这些既定的差异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以使传播的信息能为对方准确理解。即传播者要对自己的信息以另一种文化的方式编码,然后这另一种文化中的受传者就能以相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解码,从而保证信息的畅通传播。当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可以是受传者改变文化视角,采取与传播者相同的文化方式对信息进行解码,同样也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一般来说,要使跨文化传播得以成功进行,需要传播者主动采取适应差异的文化改变,因为传播者是带着既定的传播目标的,为了信息不被偏差地理解,传播者就要学会根据文化差异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这也正是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
    跨文化传播以大众媒介为主导,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全球媒介图景比以往更加复杂。跨国媒介和国内媒介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在共同争取世界范围内的受众。伴随着这一趋势,近年来,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得到了各部门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音不断增强。有关对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为我国对外传播所借鉴,其中包括世界传播体系的框架及运行机制、国外重要媒体介绍、媒体信息的分类及量化、舆情分析模式、媒介事件与报道技巧、传播者形象与传播效果、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三、政治文化传播
    在众多跨文化传播内容中,政治文化传播对于软实力的提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代中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经济在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也要得到传播。
    政治文化研究途径的开创者、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概念做出了经典概括:“政治文化应解释为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即政治制度的内化。政治文化可以概括为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也可以表述为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文化具有传播的属性,文化的传播促使了国民之间的交往日益紧密。“传播乃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传播就是文化的实现”。(sj(pi&20(政治文化也不例外,政治文化传播这个领域必须不断适应生产和发送政治讯息的传播技术的变化,适应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政治文化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传播媒介向外推行自己的政治立场、政策、观点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对外政治宣传,树立和推广本国的形象。
    综上所述,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对于积极影响国际舆论,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有着重要作用,那么中国政治文化传播内容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呢?
    (一)中国政治文化传播内容。
    如前面所提到的,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其中政治文化部分可分为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和现当代的中国政治文化。
    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有三大精华:忠于国家的优患意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古代中国通过科举制度为少数人开通了仕途。这反映在政治文化上,便是培养形成了一部分士人忠于道义、忠于国家的优患意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能够在外界的压力面前,注重自己的志向和气节,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有道,以道循身;天下无道,以身循道”。不可否认,这些敢于坚持自己志向、气节的士人是古代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忠于道义、忠于国家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气节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
    道德治国首先强调的便是君主的修身,强调个人品质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于是,个人修养与个人品质如何就成为政治行为成败的重要因素。普通人如此,君主就更是如此,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贪决,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民本理念即在政治统治中重视民的作用,把民看作为政之本。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和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民的问题具有突出的地位,出现了“富民”、“养民”、“教民”、“爱民”、“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各种关于民的思想。中国早在周代就有“怀保小民”的意识。儒家始祖孔子有“君以民为体”之说,孟子认为“民为贵,社被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他的侍从讲“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尤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力量迅速凝聚,经过顽强的武装斗争,最终推翻清王朝乃至中国数千年皇权专制统治。这一胜利,对于摧毁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深刻、尖锐、激烈地抨击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所有方面,如皇权专制理念、顺民臣子意识、纲常伦理文化、愚昧落后观念等等,是对以往革新派力图全面超越传统政治文化努力的继承,并且有明显的发展,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变过程中,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这种政治文化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意义有助于人们在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变中,正确对待西方的政治文化成果,并注意把外来文化因素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尽管他们的结合努力可能是不令人满意的,甚至于最后也遭受了失败,但却为人们后来正确思考和实践这一问题,积淀了重要的思想质料。
    然而,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文化还是存在缺陷的。从根本上讲,其缺乏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这种根本性的缺陷,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文化对革命的许多重要问题认识不清,并最终导致其政治上的失败。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存在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这决定了其无法完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变的历史重任。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五·四”以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文化(即所谓新学的思想),虽然“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是替旧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但是,由于这种政治文化存在着上述致命缺陷,所以“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被这个思想上的反动同盟军稍稍一反攻,所谓新学,就僵旗息鼓,宣告退却,失了灵魂,而只剩下它的躯壳了。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顶汹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寄托在新的、用先进的政治文化理念武装起来的社会阶级身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中国农民阶级结成紧密联盟并与其他一切革命和进步阶级阶层结为广泛统一战线的中国工人阶级。中国现代化下一个阶段中政治文化的走向,最具重要意义的历史性成果,即是在中外各种政治文化的激烈碰撞之中,产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

    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同时现当代的中国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发展模式,更是值得向全世界进行传播,与全世界共同分享中国人的政治智慧。
    (二)如何进行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首先,树立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观念。
    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骆思典表示,中国的日益发展,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但是在国际社会,发自中国的声音依然微弱,单凭奥运会、神舟系列飞船升空等重大新闻来获取国际注意力,赢得国际关注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向国际社会传播我们的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要从思想上重视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树立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掌握传播的主动权,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是因为美国的国家观念与美国的社会观念得到了完整吻合。国家倡导的一系列普世价值观与在美国社会中推广的基本理念高度统一,国家的意志得以通过大众的意愿得到顺畅地、自觉地贯彻执行,而且大众的心理对于国家意识形态也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由此可以推理,中国的政治文化要被西方接受,就需要国家不仅从官方角度进行倡导和推广,还要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使中国政治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发展模式、覆盖领域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对内可以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总要求,对外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新环境。
  其次,研究西方受众心理,制定相关传播策略。
    人们在接受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时,通常会进行感知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以及选择性记忆,对信息的选择表现为同质间的传播明显比异质间的传播更为有效。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认为,当陌生人进人到群体中时,他必须放弃他的一些个性,与群体的普遍性保持一致,才能达成意义的分享。
    我国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为了取得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受传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因为,跨文化传播的受众是来自于不同国家,其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和中国千差万别。如果沿用对国内受众的传播手段,推广我国的政治文化,必然会遭到失败。所以我们要因人而异,深人研究国外受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分区域分文化对待,善于综合利用现代传播技巧,拓宽传播途径,利用新式传播媒介,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政治文化进行传播,减少“说教”色彩,避免“灌输”口吻,增强中国政治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针对国际受众,制定传播本土化策略—使传播者所创制的文本,在符号表达方式上与文本解读者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相一致;在思维方式上与文本解读者的思维方式比较相近;在心理上与文本解读者能够形成某种契合;在时间、空间特别是利益上与文本解读者接近。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传播变为传通、使感知层次上升为理解层次、使交流变为共享。
    再次,构建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注重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现在,我们的物质产品已经遍布世界,但精神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还很有限。构建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既是传播中国政治文化的需要,也是重塑中华民族伟大形象的需要,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需要。
    利用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打破西方主流媒体的垄断,摆脱任由西方评说的被动境地,掌握传播主动权。依靠国际传播体系的规模效应,增强对外政治文化传播的信息数量和信息密度,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声音的有效落地。依托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主动设置议题,加强正面引导,回应国际关切,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不断扩大影响国际舆论的成效,弘扬中国政治文化精神,体现中国政治文化价值观念。
    在构建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过程中,跨文化传播人才是关键所在。人才是提升我国软实力、传播政治文化的基础,精通中国政治文化又善于表达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国政治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枢纽,掌握现代文化传播技术的专业人才是中国政治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助推器。因此注重培养政治文化方面的跨文化传播人才是优化我国政治文化对外传播、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当代中国法官的定位、思维与追求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转型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方法探讨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现今高等美术教育中思辨地延承中国传统文…
    从国际文化发展战略看中国文化安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