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 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
论文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所追求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必然会影响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改革开放30年,需要探讨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在我看来,过去我们着重强调经济因素,而文化的因素边缘化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形象地表达了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的漠视。尽管我们现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是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仍待提高。我们从大学生对文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和态度可以看出这一点。我曾经在大学生中间作了一个调查,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而只有少数同学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长久生存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性。
一、文化的战略地位
文化,从广义讲,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讲,仅包括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现象。在本文中提到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早在19%年9月4日,新加波资政李光耀在“21世纪亚洲论坛”上发言谈到中国时说:"30年后中国将在经济和军事等硬功夫方面强大起来,但要在文化即软功夫方面取得影响则需要更长时间。软功夫,即文化影响力,先进的文明的无形力量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变得与硬功夫同等重要。而软功夫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想赶超那个国家的文明的某些方面时才能获得”。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为“confucius institute"。自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成立以来,截止到2007年4月,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40多所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的广泛设立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化将逐步融人世界的发展趋势。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到2010年,世界上将有1亿外国人学习汉语,这将是加强中国软实力的绝佳机会。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孔子学院建设步伐。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是严重的“文化赤字”,能走出去的代表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和优秀艺术家很少。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尽管这些饱含中国文化的艺术作品也渗透了很多国人辛劳和汗水,但是他们创造的经济效益却很低。同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正以电影、音乐唱片、动画片、电脑游戏等形式大规模进人中国市场。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就创下了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人,仅从中国就赚走了3600万美元。电影《哈里波特》1和2的全球票房收人都将近10亿美元等等。
可见,中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悬殊,这无疑会受到外国文化产业的威胁,我们应以警醒的自觉来面对和处理这一问题。
(二)文化的战略地位
文化和经济、政治一样,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重要因素。
“一个在文化上自卑和对自己文化丧失自信的民族,是不可能在世界上长久地存在的。”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关于《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所指出的那样“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目标。”
所以,要摧毁一个国家,军事上、经济上的打击都不司 怕,都不一定致命。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上没有自尊自信,文化上自己先垮了,那么这个国家虽存犹亡。正如一个人,精神的崩溃可以让他立即颓然倒毙。一个国家应靠一种文化精神支撑而自立,正如一个人也是靠一种精神和信念而活着。
所以,要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必须发展自己的文化!
前面所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是着力发展硬实力,中国硬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一个国 家的发展,当硬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硬实力对国家的发展 就不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在国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的将是社会的和谐、制度的完善、文化的发展等软实力。而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已经到了不能不谈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时候了。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放在经济、政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宏观构架,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化在国家体制、发展战略和未来竞争中的地仇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这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论断,同时也说明党对文化战略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二、大学生对当今多元文化的迷茫及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今天,文化多元化的进程更为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有先进文化,也有腐朽文化;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等等。而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面前,既缺乏良好的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又缺乏正确舆论的引导,很容易迷失方向。2000年大年初七的晚上,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专业的大二学生陈果因痴迷法轮功而自焚。医院在急救时发现,陈果烧伤面积达80 %,深三度烧伤近50 %,头部、面部四度烧伤,已经形成黑色焦痴,同时处于休克状态。这悲惨的结局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而造成的。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当今文化现状的态度,我曾经在课堂上让一些学生回答过以下问题:
你认为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如何?作为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文化?
有的同学认为当今中国的文化状态虽然很为混乱,但是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是中国文化状态走向有序的必经阶段;
有的同学则认为,当今中国文化状态很好,虽然有些选秀文化、追星文化很浅俗,但是这些能给人们带来轻松和快 乐,人们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
而有的同学对当今文化现状很不满,认为如此下去,中 国文化没有出路,并且认为人们高度关注明星、漠视科学家是由教育、媒体舆论导向等造成的。
而问及面对多元文化,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文化 时,很多同学感到很迷茫。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大学生思想虽然不成熟,但是他们的求知欲很强烈,其思想是可以引导的。
而之所以出现上述状态,我认为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时代的转换和社会的转型
随着9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国门洞开,西方文化,特别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蜂拥而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90年代以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进一步加速了文化多元的进程。很多文化思想令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碎不及防,以至未辨明对错就已经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我国当前社会文化混乱的现状。
(二)制度、法律不健全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关于改革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而文化体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文化特殊性,我们不能把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个别经验,当作现成的普遍性真理而不加区分的套用到文化体制改革中,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难度。由于目前我国文化方面的制度(尤其是很多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很不健全,使得很多腐朽、落后、浅俗的文化充斥市场,甚至在有的地方已经淹没了先进的、高雅的文化。
(三)媒体舆论引导有失偏颇。
现代媒体负有广发资讯的任务,也负有包括娱乐大众的功能,即是说,适量地刊发娱乐内容,也是大众对传媒的要求。但是,虽然是娱乐内容,也有一个格调高雅与低下的问题,有一个情趣导向问题。我们的媒体,应大力宣传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同时,对于灰色文化,要做好引导工作,多做释疑解惑的工作,而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成为它的俘虏,做它的义务宣传员。事实上,一段时间里,有些媒体,为经济利益驱动,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在宜扬灰色文化比如”星座”之类的东西时不遗余力,以至于造成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痴迷星座占卜之类灰色文化的社会现象。灰色、颓废乃至迷信的资讯泛滥,害莫大焉。我们必须引起高视重视,一方面旗帜鲜明反对落后腐朽文化,一方面,用科学文明健康的内容占领娱乐阵地包括传媒娱乐阵地。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低下
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为此,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思想政治教育课也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改革,但是在实际中,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政治课老师讲授内容空洞、干瘪、枯燥。讲授内容既不能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又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感觉是虚无的。“理论是一套,实际不对号”。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盲区及对中国文化地位的影响
由上可知,要想引导大学生走出盲区、回归理性,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及时了解和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
(二)有针对性地开设人文教育课程,把其设为必修课,并且聘请本校或校外有正义感、责任心强、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经历丰富的人士给学生讲授,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和开拓;
(三)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建立、健全社会文化管理制度、加快立法。
引导大学生走出盲区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校外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撑。因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除课堂教学外,还有互联网、图书杂志、电影电视、广播、学生之间交流等,因此,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是引导大学生回归理性的关键的一环。
作为代表中国未来的大学生,如果充分认识到文化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或对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文化不再处于拔剑四处心茫然的状态,而是有了清醒的认识,而且将多想、多思作为自己的思维习惯,而不是经常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从长远看,这必然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地位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要放在战略高度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