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中国文化失语
论文摘要: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共识。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文化教学应同时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忽视母语文化,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强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教学的必要性,探索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实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同步融合,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便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交流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跨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决定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同时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而决不是一方向另一方“一边倒”式的学习。
在中国,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体现在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上,却完全忽视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学,导致了学生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逐渐成为国际性语言的同时,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解释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失语”的理论内涵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字面含义上说,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同时,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千百年封建社会积淀并成长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等古籍文书。我们这种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按照文化的结构来说,有物质文化、关系文化、观念层面。任何文化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文章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随着中国不断开放,异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人我国。这些异文化的进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阵痛。在目前的跨文化交际中,过分强调对异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却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维护与传播。
英语教育中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单向地导人目的语文化,片面地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对母语文化很少涉及。这种做法使母语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和冲击。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丛就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英语文化的大量涌进,对英美国家风俗习惯的了解越来越普遍。世界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度不断减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学生们对圣诞节的了解和热情远胜于春节。正如刘魁立(2005 )所描述的:“现在看见了圣诞节穿红衣服的白胡子外国小老头,就感到某种亲切,而对于我们自己许多传统的东西,感觉到好像是已经落伍了,这样一种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强势文化浸染之后的态度。
吴利琴则这样描述:许多年轻人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知道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有的甚至还通晓“潘多拉”的盒子,但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爱情故事,对孔子、孟子、《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了解就更少了。对母语文化缺乏重视,不知道自己的根之所在,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跟在他人后面行事。
这些,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深思的问题。对目的语文化的侧重当然无可厚非,但人们普遍对本族语文化教学的避而不谈或一谈而过,客观上却很容易将我们引向一个肤浅的结论: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就是指目的语文化的导人。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理应同时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跨文化交际毕竟是一种双向活动,需要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如果本民族文化在这种交际中缺失只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衡,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极为不利。
三、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教学在中国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肯定,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共识。在实际的文化教学中,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存在问题。当他们与外国人谈论到我们的母语文化时,他们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也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本研究以南阳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旨在检测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的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其原因,寻求解决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测试的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低,尽管他们有学习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愿望和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1.教材方面:虽然教材与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不足、缺乏系统的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教材中包含的用英语表达的中国文化信息过少。
2.教师方面:虽然教师对文化教学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在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文化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中国文化知识比较缺乏,同时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
3.学生方面:学生对于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大,这和学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功利主义”思想的现状有关。
4.教学策略方面:课程安排不甚合理,测试内容不包括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大纲没有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都是造成大学英语教学忽视母语文化的原因。
四、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及方法问题,束定芳和庄智象教授在其合著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五种主要的方法:1.注解法;2.融合法;3. 实践法;4.比较法;;5.专门讲解法。目前,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及方法基本上都采取了以上的方法。张红玲在其《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书中,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从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通过文学作品分析来进行文化教学;;2.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3.阅读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4.听说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5.写作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这样的分类方法更适合目前教材各板块的编排,也给一线教师的文化教学提出了新的思维角度,很有借鉴意义。结合目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人中国文化:
1.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课程改革的文化取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应该明确地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人其中、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2.教材方面:英语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首先教材中实施德育渗透,应该包括传统人文精神的内容。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诸如:公益慈善、助人为乐、敬老爱幼等等。其次,教材中还应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对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龙、瓷器、旗袍等等这些有典型意义的东西,不仅要介绍词汇,还要涉及内在文化含义的表述。
3.教师方面:教学行为应该具有系统性。教师首先要有进行文化教学的意识,在实施教学行为时,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应该并用,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提高双重文化能力,具有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成为“会通中西”的老师。
4.教学策略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师生对话、小组讨论、公开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把握“语际共性”,正确导人;进行文化训练法,教学内容上侧重于文化差异的主体介绍,向学习者进行本土文化信息输人。
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可以借用一位普通教师的生动描述:“中国人吃饭可以用刀叉,但绝不能丢掉筷子;衣着可以穿西服,但绝不能忘掉唐装;交谈可以说英语,但绝不能不会汉语;盖房可以建大厦,但绝不能拆掉故宫;文具可以是钢笔,但绝不能不识毛笔;画画可以绘油画,但绝不能不懂国画;娱乐可以看电视,但绝不能抛弃皮影;信奉可以是圣经耶稣,但绝不能忘记孔孟之道。”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只有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传承文明和吸纳先进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增进民族认同感的基础上,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