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试析陈寅恪——孤独的中国文化“托命之人”
   论文关键词:孤独 文化 独立 自由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陈寅格先生的文化态度与思想精神是一种学术态度和思想精神。在那样一个社会、政治、文化大转型的时代里,他选择远离政治权力风暴的中心,孤独地徜徉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在已凝固的字里行间,窥测贯注于其间的生命律动。先生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体现着一种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沉重的文化承载;先生的学术经历与人生磨难,曲折地呈现给学人的是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精神森林。
  雨果说:“孤独使人明白,使人燃烧,并把人引向伟大的热忱,用千种灿烂,用万种奇妙,慢慢造就一个人的灵魂。”陈寅格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漫步者。在那样一个社会、政治、文化大转型的时代里,他目睹并亲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浪潮、抗日战争、“文革”等的洗礼,无法不感受到近代中国屡遭外侮,有清中兴一代已成残迹的哀感,更切肤体会到社会纷乱变异下文化与社会风习的分崩离析。故此,他选择远离政治权力风暴的中心,游学海外,博闻强识,设杏坛执教鞭,“续命河汾”,独自徜徉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在已凝固的字里行间,窥测贯注于其间的生命律动。“他眼中的历史,充斥着兴亡盛衰的痛感;他视觉中的文化,紧紧扣着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这一主旨。
    祖父的壮志难酬,父亲的含悲而逝,兄长的命赛早疡,三位先生至亲至爱之人的相继离去,梦般消逝的世家繁华,已使他对生命的感悟中蒙上一层怨苦意识,心灵敏感、纤细、寂寞。加之王国维的自沉与临终“文化托命”,先生在这个世界上愈显形单影只,愈知落在他肩上的责任之重大。他更进一步思索中国文化的本质和出路问题,陷人了一种两难境地。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在先生心中,交织着理智与情感的纠葛,理智上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正在随风逝去,走向歇绝的历史命运,但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文化的深深眷恋。对先生而言,做全面继承文化传统的“国粹派”很难,但要他做全面抛弃传统文化的“西方论者”也不易。于是,他不得不选择第三条道路:既要维护传统文化的内核和民族性,又能实现其蜕变与飞跃,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文化重建之路。这种文化视角与那些“要摧毁、清算旧世界”者或“抱残守缺”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比起前者,它多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宽容;比起后者,又多了一种放眼看世界的文化心理磨砺。
    穷其一生,先生无不在以近代的理性精神,探索和阐释传统文化,乃至其生命的深处无不氮氯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意绪与精神。在他看来,“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他毕生崇尚气节,贬斥义利,推扬宋贤,以士的精神自持。学术活动中,也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期待“终必复振”为宗旨。为了这个目标,他坚持着文人的操守,百折不挠,始终不渝,在以维系民族文化命脉为己任的同时,亦汲取西方启蒙时期以来知识分子所高扬的学术独立的自由精神,倡言“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侄桔,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用生命呵护心灵中这片学术的净土,维护学术的尊严。
    在时世的动荡中,在积极人世和消极遁世之间,先生选择的是以学术为安身立命之本,在学术中寻找自我、确立自我的价值。选择了“边缘”与“流浪”,也就选择了寂寞与痛苦,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长夜和青灯下的孤寂。
    一、清华园的寂寞与苦心
    文化的秘密从根本上说是语言的秘密,文化密码的破解也主要取决于语言密码的破解。秉承这样的一种理念,先生欧游十三载,学习梵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带回西人之蓬勃发展的东方学,欲在人才济济的水木清华中,倾其满腹于孜孜学子们。
    讲学4年间,随先生专修的弟子寥寥可数,却因其繁复的考据、细密的分析被学生垢病:使人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先生所讲年代学(历法)、边疆民族历史语言(蒙文、藏文)以及西夏文、梵文的研究,冷僻之外,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颇高,故少有人能接受。
    面对着西人之东方学蓬勃发展与国人在该领域中的毫无建树,焦虑之情充溢于当时的许多学者的心间。先生面临着这种令人尴尬的学术情形,也大发感慨:“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自发现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带诸君洗斯耻。
    对这种东方学研究落后的学术状况的焦虑,事实上隐含着先生对中国学术独立乃至民族精神独立之企盼。历史之责任与国家兴亡之命运紧密相连。他不但要通过求证史实积极寻找济世良药,而且还要把这种意识传达给后学,激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历史。可是天不遂人愿,面对充满求知欲但大脑中对老师所讲内容又是“空空如也”的学生,焦虑之余,却又无可奈何。
    先生曾反复说:“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悬想当时的寂寞情形和压在先生心头的职责感,我们就能真切地理解那回荡在清华园上空近乎“独语”的讲课声中所包含着的一个学者的学术坚守、学术期望和学术苦心。

    1932年夏,先生又一次将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时值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先生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因先生一家准备第二天前往北戴河休养,“遂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即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以及对对子—“孙行者”、“少小离家老大回”。试后,对仅占10%分值的“对对子”一题,立刻引发社会上的广泛争鸣,讨伐声顿时风起云涌,多数以为这是旧学的看家本领在向新文化挑战,只有微弱的赞同之音淹没无声。

    呜呼!先生之良苦用心何人能解?“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其中有与高中卒业应备之国文识相关者,亦有汉语汉文特殊优点之所在。”此种方法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更看出跟印欧语系区别具体之处。先生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对民族传统语文充满自信,他要矫正的可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盲目西化问题。
    先生不是主动人世的人,一直自觉保持一种恬淡自安的个人风格,埋头于学术研究。出试题本身也是受人之请,整件事极具偶然性。然而就是这一偶然事件令一个学术人格突然介人到公共生活中,成为决定许多考生升学命运的人。对于那些和此事相关或关注此事的人来说,这一出场就给公众一个不小的刺激,成为风口浪尖的众矢之的。
    韦伯说:“在学术领域中,只有纯粹献身于事业的人,才有‘人格’可言。先生应该是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意义上的学术“人格”,甚至可以说是树立了学术人格的高标。坚守学术人格者,必然有对学术伦理的高度遵循。学术伦理要求以求真为目的,为了避免主观态度介人常追求一种“价值无涉”的伦理标准,并不在意外在的价值判断。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受到社会伦理有形和无形的制约,以鲜明的价值观为判断标准,以“进步”和“落后”为标签。在这个领域有激烈的价值观的冲突和对抗,顺应时代潮流的被认定为“进步”,和时代潮流有抵触的往往被贴上“顽固”或“倒退”的标签。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学术人格的人往往与社会生活疏离,具有充分学术人格的人对社会生活的疏离也会更远。
    所以,先生常常感觉到与社会生活的隔阂,他在给唐长孺的一封信里说自己“以闭门造车之学不希强合于当世”。,坚持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先生精深的学术研究实际上使他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以学术的态度对待依然紧张对垒中的文白之争,其本质上还是学术人格与现实生活所遵循的社会伦理格格不人。无奈“众人皆醉我独醒”,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时间来冲淡一切。
    二、颂红妆的移情与慨叹
    对于那些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学者,都经历了建国后一系列运动的批判与冲测:从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学思想及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体系,到1957年反右和“兴无灭资”,其间亦加上整改、“双反运动”、“红专大辩论”、“厚今薄古”运动、“双改”等一系列的运动。先生也未能幸免,大字报来势凶猛、用词激烈:“拳打老顽固,脚踢假权威”,“烈火烧朽骨,神医割毒瘤”等,先生的学术被称为“资产阶级伪科学”。呵护文化的苦心不被理解,凝聚心血的学术被批得一钱不值,先生对现实绝望了。孤寂也就成了他晚年咏叹的主调:“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心灵之苦与失明、胺足所带来的身体之苦交织,身心的痛楚时时啮咬着他的内心,拨动他富于诗人气质的敏感的心弦。然而苦涩的生命终需有几许光明的寄托,“颂红妆”成为先生用以忘却现实身心痛苦、寄予人生的慨叹。“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唯剩颂红妆”,他停止了授课,埋首于著述。
    先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倾注在柳如是的身上,她的身世和生命浮沉,尤其是她那令人怜惜的才华,遭逢时代的转型,那种花开花落的无可奈何,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感,那种美好的一切一点点被碾成童粉的伤心·····一代学人感慨的岂是一个几百年前的弱女子,分明也是他的夫子自道—一个文人,哪怕有天纵之才,有满腹经纶,也挡不住时代方向的转换。他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他有着强烈的身世之感,敏感地呼吸到了绵延几千年的文化正在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他是这种文化的托命之人。于是,他在历史与文学研究中寻找社会变迁的轨迹,在旧体诗中感怀人生,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在的,他内心深处有着挥之不去的力量:不是一个学人的学问、才气,而是硬朗的人格底气,是追求知识的自由、对学术独立性的捍卫,他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守护这样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意志。
    先生有着构建历史巨厦的渴望,他期望能写出恢宏的中国通史或中国文化史,但在晚年那样的文化氛围下,又兼双目失明,他只能用心灵去感悟历史了。先生留给世间最重要的也不是他的学术成就,不是那些有形的文字著述,而是无形的人格遗产,是一个人傲然独立的精神风貌,那才是他穿越时空的力量所在。
    作为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陈寅格先生的文化态度与思想精神也是一种学术态度和思想精神,就像血液一样流贯于他的全部著述之中。这就决定了他的历史研究事实上也就是文化研究。不仅其史诗互证著作如《元白诗笺证稿》和《柳如是别传》如此,而且其纯史学著作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同样如此。他不朦成为一个单纯的考据学家,也不满足于仅限于历史领域的史学研究。他所努力追求的是要超越前人,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理清脉络,为中国文化的未来指明方向。先生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体现着一种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沉重的文化承载;先生的学术经历与人生磨难,曲折地呈现给学人的是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精神森林。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试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国当代教育…
    试析班组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试析模因论视阙下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试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试析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探讨
    试析传统文化与高职文化的六维建构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意识
    试析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与沈家本法理思想研…
    试析兴奋剂社会文化学研究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试析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价值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