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代音乐与北方民族文化研究
早期的安代,蒙古语称为“查干·额勒”,即唱鸢,鸢亦称为白海青鸟,它是一种行动敏捷、性情凶猛的猎鹰。安代这一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早期蒙古族人民对鹰的崇拜。安代作为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在科尔沁草原已流传了200多年,作为蒙古族重要的民间仪式,发展到现代,已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关于安代产生的时间,在各种文献资料中都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更无其它证据来说明这一文化形式是产生于远古蒙古先民时期,还是产生于清朝初年,但是可以确信的一点是,它承载着丰厚的远古宗教信仰和文化基因。 一 安代音乐特点分析 安代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代音乐是指与传统仪式及广场、剧场安代表演相关的所有安代音乐形式。因此,它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从民间流传下来的,用于仪式活动的安代歌曲;其二是由专业及业余工作者新创作的安代歌曲及器乐曲。狭义的安代音乐即指前者,这种用于安代仪式的音乐,具有“原生性”特点。 (一)安代音乐的分类 安代音乐也可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其中一种重要的划分标准,是根据音乐在仪式中的不同作用,可将其分为固定曲牌歌曲和自由性歌曲两种。 1 固定曲牌歌曲 固定曲牌指的是贯穿于安代仪式结构之中的,标志安代仪式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在一个完整的仪式中必须演唱的具有宗教性特点的博曲。 在唱鸢安代中,固定曲牌体现得尤为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明显。如在唱鸢安代的开场时,歌手要唱《赞鞭歌》,在劝导阶段,固定曲牌有《合吉耶》、《博热》、《额勒格西拉》、《赞茶》,收场时的固定曲牌是《额耶勒》(夸房子)。在“阿达安代”和“乌茹嘎安代”中,固定曲牌主要使用开场时的《朝代》和收场时的《额耶勒》。根据安代仪式规模的不同,安代种类的不同,具体仪式中的安代曲牌也有所差异。 2 自由性歌曲 除固定曲牌以外,在仪式中所演唱的安代歌曲便是自由性歌曲。自由性歌曲具有世俗性特征,是蒙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广为传唱的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既有民歌,也有好来宝,乌力格尔等内容。自由性歌曲多在安代仪式的高潮阶段演唱,它给所有的仪式参与者以较大的自由演唱的空间。例如:《香桃》等。 (二)安代音乐的调式、调性特点 1 安代歌曲中徵调式较多 在安代音乐中徵调式的歌曲居多,而宫、角调式较少。为何多徵、羽、商调式,而缺宫、角调式的原因是:作为一种歌舞形式,安代音乐要具有适合于舞蹈动作的特点,其动力性是非常强的,四度旋律音程的出现是非常频繁的。在音乐进行中,四度行进常常易于表现动力性的效果。安代歌曲是蒙古族民间歌曲,同样属于五声调式体系,在音乐中,调式主音的下方四度(即属音)与上方四度音(下属音)只有属于五声调式体系中的自然音级,音乐才更具有稳定性。 民歌通常有鲜明的个性,有明确的调式,其中音乐结构的功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音下方五度的下属音及主音上方的属音,支持了主音的确立,而歌曲旋律中功能音的运用,恰恰形成了四度音程进行的动力效果。 在五声音阶中,徵、商、羽三调式功能音完全,调式稳定,在宫调式中,上方四度音4(清角)在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中该音为音阶外音,也就是说,宫调式缺少下属音的支持;角调式的下方四度音为7(变宫)也属于音阶外音,即角调式缺少属音的支持。由于宫、角二调式在音乐发展中缺少稳定性,不易于形成明确的终止感。另外,在五声性音阶旋律中,宫、角两个调式,也不易于形成音乐色彩的变化,如灵活自由的转调、调式色彩的游移等。因此,在安代音乐中很少宫、角调式。徵、商、羽三个调式适于表现民歌旋律四度运行的强进行效果,因此在安代音乐中常用这三种调式。安代音乐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徵调式的音调,这不是制度上的规定,也不是某位权威人士的推动与倡导,而是安代的仪式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人民大众在祭祀、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审美情趣所致。 2 安代音乐调式游移、调式交替 安代音乐虽然在篇幅上较为短小,但音乐色彩非常丰富,常常在短小的安代歌曲中,既出现调式的游移,又出现调式的交替。 (1)调式游移 在五声音阶的调式中,缺宫音或无角音的出现而变为四声或三声的音阶形态,而出现向下属(无角)或向属方向(缺宫)的调性游荡空间。在蒙古族民歌中,往往利用这种潜藏两个或三个宫系和多种调式可能性,使旋律蕴含着多调的内涵。表现形式为:无宫又无角的调性空间,含有三个宫系和三种调式的可能;缺宫或无角的调性空间,则含有两个宫系和两种调式的可能。 例如:笨布莱歌曲只出现g、a、c、d三全音,由于g音不断被强调,并得到低音作上五度(属音意义)强有力的支持,使g音取得主音的地位。但它可看作为以c为宫的g徵调式(缺宫无角);也可把它看作以g为宫的g宫调式(无角),因而具有两个宫系、两种调式可能的调式浮动倾向。 (2)调式交替 安代歌曲《征兆》,此曲是a徵调式。在歌曲的前4小节,是歌手的领唱部分。领唱者在前两小节里,以每个音均是四分音符的节奏,唱出了e、a、a、d四个音,给人以庄重之感,并不乏动力性。在紧接着的3、4小节,是由八分音符构成的具有欢快、诙谐特点的旋律。在这一主题旋律里,已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性因素。在接下来齐唱的呼应声部中,均是完全重复领唱的前两小节的内容,形成了
固定音型的呼应手法。在齐唱部分的e、a、a、d四个音中,a音是a徵调式的主音,e音是它的属音,d音是它的下属音,因此,该音型片断形成了“属——主——下属”的连续四度的旋律进行,既构成了音乐发展的动力感,也起到了稳定调性的作用。 登代和征兆都是有三小节转调性补充乐句,且转调方式相同,这三小节的音调也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在安代仪式中,尤其是在仪式的高潮阶段,尤如群众性的民歌联唱,歌声从不间断,需要有固定曲牌性质的衬词旋律片断,来完成前、后歌曲的顺畅衔接,这些曲牌性衬词旋律片断,是在安代仪式的行为实践中约定俗成的。 3 博曲与安代曲中带有b6音的特性调式与带有b3音的安代曲的相似性特征 读过有关博音乐及安代音乐的分析,尤其是在看过“带有降二级变化音的特性徵调式”的提法时,安代曲中有关变化音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查阅了有关安代音乐、博曲调及乌力格尔曲调中所有带有变化音的乐曲之后,笔者发现,这些带有变化音的乐曲音乐变化多端,色彩丰富,并在这三种不同的音乐形式中,带有变化音的乐曲,有些共同的特性。 有一首短小的安代歌曲“笨布莱”,其旋律中羽音与降羽音并存,在博曲中也存在角音与降角音并存现象。羽音与降羽音并存的歌曲均为徵调式;角音与降角音并存的歌曲均为商调式。这两类歌曲在旋法特征上基本相同,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十分相近。这两类歌曲在其它民族的民歌中,是极为少见的。经过分析笔者认为,这两类歌曲有同质性,是由四声音阶中各调式的音阶结构特点决定的。 在四声音阶中,徵、商二调式有完全相同的音阶结构。由此可知,在五声音阶中,宫与徵、徵与商、商与羽、羽与角的二调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当前者缺少角音,后者缺少宫音时,会形成相同的调式结构。
比如:五声音阶的徵调式无角音与商调式无宫音所形成的四声音阶,二者的调式音阶结构相同。当徵调式加入降二级音b6及商调式加入降二级音b3,二者的音列结构仍然相同。全曲是由g、ba、a、c四个音组成的一句体乐段结构,上一分句4小节,结束于徵(a),下一分句2小节,结束于宫(c),虽然全曲结束于宫音,但该音具有不稳定性,而徵音却不断被强调,形成正格逆转呼应:主音(徵)——下属(宫)。全曲始终未出现角音(e),调式有向下属调游荡的空间。因此,在科尔沁地区流传的安代曲、博曲,及其它民歌中含有b6音的歌曲与含有b3音的歌曲,大多有同质特征。 笔者认为,在安代曲及博曲里的一些徵、商调式中出现降二级音,是有其合理性的。在徵调式里,降二级音(b6)与其上方的宫音(1),形成接近于大三度的音程关系,有开阔、空旷的色彩,符合蒙古先民的审美情趣,该音与其调式主音徵(5),形成略大于小二度的音程,既有咏诵性特点,又能表现神秘特性,适合于仪式的需要。商调式亦然。 二 安代音乐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1 安代音乐的特点 首先,音乐形态保持原生特点。即就音乐的本体而言,不应该有后来专业化的增删、装饰、润色。 其次,安代歌曲的演唱者应该用民间的演唱方法、演唱特点进行表演,而并非挑选专业演员,用所谓“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演唱。 再次,仪式音乐要在特定的仪式场合进行表演。失去了特定的表演场合,也就部分地失去了音乐的原生性。因为在仪式进程中,人们的心情随仪式事项而欢跃、悲痛、超脱、圣洁,此时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情感,与自娱哼唱时的心境来演唱歌曲时所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对安代原生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以驱鬼治病为目的的仪式行为中所用的音乐是原生性的,而广场娱乐性、舞台表演性的安代音乐,倾向于非原生形态。 作为一个仪式活动的局内人,所期待的安代仪式的目的是:通过集体性的仪式活动,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驱走病魔,以达到治愈安代病的目的。而如果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以客观的方式来分析、研究安代,就会发现,这种古老而传统的仪式行为,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积极的影响。 2 安代音乐的社会功能 第一,精神治疗作用。安代,以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进行精神劝慰,对患者而言,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条件下,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带领患者狂歌劲舞,放松身心,这种方式也与当今医学界利用“力学共振”的原理治愈一些神经性疾病相符。同时,环境因素也很重要,选一处风景秀美的宽阔场地跳安代,也符合当今国际医学界所倡导的“自然疗法”、“绿色疗法”。 第二,强身健体的功能。当前在通辽市库伦旗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的一些学校里,擅长于安代表演的人们编排了安代体操,供学生们在课间操上锻炼之用。库伦旗乌兰牧骑也编排了适合于群众表演的安代舞,带领当地群众在夏日傍晚的安代广场上(库伦旗最为著名的人们运动锻炼的场所)锻炼与表演,可见,在增强人们的体魄方面,安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举办安代的目的是为
了经病人治病,那么给病人医病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邻居,远近村落的农牧民,都赶来参加安代仪式呢?这除了表现出了蒙古人民的热心、仁爱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几百年前,东蒙科尔沁地区人们的生活十分清苦,也很单调,当时也许还没有那达慕大会那样的集体性活动,娱乐活动极少,举办安代,是人们释放心中的压抑,寻找自我调节单调生活的一种有效的办法。通过举办安代,可以说是一种一举双得的办法——既可以帮助病人解除病魔的困扰,也通过唱跳安代,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康,还是生活压力、困苦的一种解脱方式。 一场大规模的安代仪式,吸引了广大农牧民参与进来,促进了邻里的团结互助,体现了邻里的仁爱之情,培养了人们的协作精神,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这一群众性的集体行为,避免了那些精神空虚的人员游手好闲,或者违法乱纪扰乱社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