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论剑诗文化
2010年6月中旬,笔者又一次赶赴常德市参加第五届中国常德诗人节。和前几届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诗人、评论家及有关负责人欢聚一堂,吟诗作赋,泼墨挥毫,理论和研讨中国诗歌的繁荣及今后走向……在这当下经济掩盖一切的华厦大地上实为一道难能可贵的人文景观。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振兴经济,全国各省市州县都纷纷兴办旨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形形色色的节会活动,而无一例外地以最终签下贸易合同的多少为标尺来衡量活动办得成功与否。与这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格局不同,常德市摒弃了以叶障目的老套路,他们以社会效益为主旨,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早在2003年9月桂花飘香的时节,盛装启幕的第一届诗人节,高扬“繁荣诗歌、兴我中华”的大旗。此举引发文艺界的强烈反响,特别是诗歌界的同仁们忍不住击节吹呼,但本土和域外的反对声、质疑声也不绝于耳。及至七年过去,诗人节接连办了五届,成绩有目共睹,影响与日俱增,无可争议地成为常德市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那种不和谐音才像春日的落花流水似的一去不再复返。
一、 独一无二的常德诗墙
近年来,凡是来常德市出差或旅游观光的人都去“诗墙”一睹为快。诗墙具有无比魅力,决不是空穴来风,你看:在浩浩荡荡的沅江之滨,一共有1500件作品组成的诗、书、画碑森巍然屹立于防洪大堤上,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一浩大文化工程,被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誉为“诗国长城”,“中国半部文学史”,并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当记者采访市有关负责人,问及建设诗墙缘于何故时,他说过这样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位从北京来的领导看过常德后不经意间说出一句玩笑话:常德有好山好水,好烟好酒,就是没有经典文化。正是这句茶余饭后的闲谈深深地刺痛了在场常德人的心:常德果真没有经典文化吗?正好相反,古城常德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尤以诗词创作源远流长:有经典楚辞的我国诗坛鼻祖屈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的足迹,又有古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李群玉、苏轼等名家多篇关于“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吟唱,即是在中国成立后一批驰骋于中国诗坛的宿将如未央、昌耀、于沙等也都是故乡常德山水的孕育而成大器者。令人痛心的是,尽管常德的经典文化数不胜数,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和水患,特别是1943年的“常德会战”,将这始建于汉代的历史古城具有多种文化表征的东西一夜之间摧毁得荡然无存。又由于建国后“文化”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并在教育和宣传上的多次失误,导致常德很多文化明珠终未在世人面前焕发出应有的光彩。正是出自“羞于启齿、难于表白”的尴尬心理,1991年4月20日,市政协委员伍顺生经过较长时间的深度思考,将自己的一个“突发奇想”书写成一篇关于利用坚固的防洪大堤镌刻一座十里诗墙的让人为之耳目一新的提案,这既是代表全市老百姓的心灵呼喊,又为在新时期建设文明城市亮出一道有品味、有档次的绝招。这份提案在市两会代表中盛传,“四大家”领导也为之一惊,为之一振,更要为之一搏……
常德市举全市之力,穷10年之功,终于建成了史上独一无二的诗墙。诗墙竣工之日也是第一届诗人节大幕揭启之时,纵观4公里多诗墙,共有1534首诗词和书法、43幅中外石刻画,由全国各地的1213名书法家分头书写。值得一提的是,专家学者们从浩如烟海的16万首史料中遴选出与常德有关的诗作1000余首,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常德文化底蕴进行的大挖掘、大盘点。而着意选刻的全国213首始自先秦终至清末的“千古绝唱”已成为诗墙的“诗中之魂”。如今的诗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八方来客。它临江而立,气势恢宏,既和满园美景相映成趣,又与一江碧水相得益彰。无论是夜幕降临或是晨曦初露,骚人墨客在诗墙边伫立,就会有一种与这座城市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的绝妙感受。难怪朱镕基总理2002年4月来这里视察时赞赏道:“常德诗墙是一大创造!”
二、诗歌在常德的繁荣昌盛
近20多年来,我国的文学步入低谷,而诗歌也遭遇了滑铁卢,顺手拣两个例子佐证:国内一家大型出版社不惜血本出版了一套世界经典名著,结果只销售了4套,令该社有如抽筋断腕之痛。一本中央级的诗歌期刊,在全国发行不到3000册,足可让业内人士汗颜。因此,长时间来“文学低迷,诗歌绝望”成为文学艺术界难以消除的心疾和无奈。可位于湘西北的重镇,人口600多万的常德市,诗歌在这里展现的却是另一种方兴未艾的大好景象,她在民间的普及和全社会的繁荣程度令域外人难以置信。据市文联负责人介绍,重视诗歌在民间的普及和传承一直都是该市“以文立市”的重要举措
和途径。早在1985年,市武陵诗社成立,作为中华诗词学会成立的发起单位之一,其旗下聚集了沅澧大地上各行各业的老诗人。历届社长均由市主要领导担任,与此同时,所辖各个县市均建立起了下属各个分社,两级诗社拥有会员1000多名,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达200多名,他们活跃在市县两级,成为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全市的诗教活动中起到了骨干和带头作用。
不仅如此,各区县市还相继建立了老干部诗书画协会组织,都由有名望的老干部任会长,下设老年大学,常年举办诗词培训班,各行各业的老年人被吸引,纷纷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其会员和学员超过1万人,成为全市诗教活动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
至于全市大中小学更是普遍建立了诗词组织,都办有校刊或专门的诗刊,常德市一中和常德市六中的校刊曾经获得全国优秀校刊一等奖,多数学校都建立起了校园小诗墙,各类学校都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展好诗教活动,小学以朗读熟记为主,兼以习作;中学以背诵为主,兼以创作;大学以研究传播为主,兼出成果。校园诗教活动使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在广大农村,诗教活动也得到延伸和发展,汉寿县34个乡镇普遍建立了乡镇、村、组三级诗教网络,诗教工作做到了有组织、有领导、有阵地、有活动、有经费、有成果,毛家滩、围堤湖、阳南塘等乡镇的主要领导直接参加诗教工作,并积极创作诗词。2002年4月,中华诗词学会授予汉寿县“诗词之乡”荣誉称号。而在常德诗墙竣工的2003年9月,常德市也无可争议地摘取了全国第一个诗词之市的桂冠。有识之士在回顾诗歌在常德市的发扬光大和取得的瞩目成就时谈了两点感想:一是得益于诗教活动的网络式开展,二是源自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屋见瓴,慧眼独具。试想想,在当今中国各级党政府领导人几乎被gdp经济指标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常德市领导却能独辟蹊径,把好钢用在“文化兴市”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刀刃上”,这似乎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套用民间一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功也很确切。总之,揶揄也罢,褒扬也罢,党政领导行为处事就是与老百姓不一样,诸如在兴建常德诗墙这类重大文化工程问题上,领导们往往站在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从全局着眼,行使自己的“一锤定音”的拍板权。如现市委书记卿渐伟就在讲话中再三强调:当前,我市正处在推动科学跨越,实现富民强市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积极吸取中华优秀文化营养,弘扬湖湘文化精神,着力打造常德文化品牌,促进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市委副书记曹儒国在接待记者采访时也侃侃而谈:我市通过兴建常德诗墙和举办诗人节,目的就是要提升常德的文化品味和自身魅力,提高市民的自信力与自豪感,让常德成为名副其实的诗词之市,文化名城,魅力之都。
三、诗人节常办常新,青春永驻
近年来,记者多次参加过国内名目繁多的节会活动,可以这样说,十有八九都是“喜剧开头,闹剧收场”,甚至短命者只有1-2届就寿终正寝,这几乎成为一种难以逃脱的规律,让人痛感在耗去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同时,被以多种“文化”名义冠名的国家文化事业却在无休止的折腾中程度不同地遭到内伤和外创,常令文化精英们嗟叹不已。“常德诗人节”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节会活动从一开始就面临“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拷问,真的,这种没有经贸订单、没有直接经济回报的“皇帝新衣”式的文化人风云际会,其生命力的脆弱时刻都会有半途夭折的危险。但是,世上的事也不尽然,一切皆取之人的因素。正如前所说,常德诗人节既是全体市民的“人心所向”,又是市领导的开明之举,即使领导班子频繁交替,也“无一不把诗墙和诗歌节视为掌上明珠”。在中国,大凡办一件好事、实事,只要领导人达成共识,老百姓辅以舆论支持,则就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在强大的政府行政机制牵引下,从没有淌不过的河,也没有攀不上的山!常德诗人节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种要素,从一面世就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吉祥局面,远的不说,就从近两年谈起吧:为了让诗人节常办常新,青春永驻,市领导逐年加大举措、力度,真正做到了每届都有新的命题,新的亮点。例如:在2008年9月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常德诗人节开幕式上的重头戏即是“第二届‘华夏诗词奖’和‘我心中的桃花源’全国新诗大赛颁奖仪式,影响十分广泛。《诗刊》主编、大赛评委会主任叶延滨颇为感慨地说:通过这次赛事,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诗人们的心灵,都汇聚于常德的桃花源,获得了一次诗意的回归。这届诗人节为期三天,期间,中日韩国际书法美术摄影展、全国新诗座谈会、名家讲坛等七大主体活动都进行得有声有色,全国舆论界对此赞赏有加。至于刚刚落幕的第五届诗人节又是 亮点多多,好戏连台,除了开幕式上富有浓郁民族和地域色彩的文艺演出及诗歌演唱会、诗国长城吟、民间艺术展演、书画展览等常规活动外,最吸人眼球和令文艺
界羡慕的莫过于以下两大看点:一是隆重举行《我心中的桃花源——全国新诗大赛作品精选》首发式。这是《诗刊》社近年来与地方政府联手兴办的一次诗歌大角逐赛事,共收到1万多首作品,本书选编了160位诗人的246首佳作,令诗歌界同行刮目相看。二是诗人节组委会高调宣布:由文化部、中国文联、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华诗词学会、常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筹备工作已在常德市正式启动。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是中国诗词楹联界的盛大赛事。大赛面向全国和全球华人征稿,这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文化艺术活动。评委会最终将从来稿中评选出优秀传统规格诗词100首和优秀传统楹联100幅,分等级给予重奖,以此来传承、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和再创辉煌,其意义不同凡响。据介绍,本次赛事凸显的特点比历届都多,可用几句话来概括,即:举办单位实力大,公信力强;征稿广、渠道多、海纳百川;奖金高,奖面宽,一等奖定为 5万元。各类奖项获得者多达200余人,刷新历史纪录;收稿方式创新,采用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复盖全社会作者……据悉,目前,各举办单位的批准文件已签署完毕,大赛所需的140万元基本经费也已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拨付。综上所述,这无疑是中国文艺界的一件大事、盛事,并必将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