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诗文化的语用时代

诗文化的语用时代

  自《诗经》以来,诗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优秀诗篇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怀都早已成为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思想和感情,早已脱离了诗的个体形态而转变为超越时空的全民族的文化心态。当我们提倡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可以从屈原、杜甫、岳飞、陆游等大量爱国主义的诗人作品中找到精确的表达;当我们倡导勤俭节约、廉洁奉公时,我们可以从“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等大量诗句中找到我们当代人需要的语料。可见,诗绝不是被动地置于被消遣、被赏玩的边缘地位的,而是可以成为对现实生活的精辟概括和借鉴运用于现实的,它仍然还是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活生生的思想文化资源。
  
  一、诗文化的语用原则
  
  诗文化作为全民族共享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建立在全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的。全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就是中国诗歌文化产生“共同美”的美学基础。“目之于色有同美”(孟子《告子上》),因为“美是诞生在人的实践与现实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中,而不是诞生在人的意识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或统一中,是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客观存在,但却不是依存于人类社会意识的所谓‘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p163)。“共同美”的产生应该来自于人类共同的普遍的心理结构.既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本真率性的体现,也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然流露。一首诗,如果被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都认定为好诗,那说明是“共同美”的审美观念在发生作用,是人类共同的自然属性和相通的社会属性在同一个文化焦点上的契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出了自然界一种美好的宁静,也写出了人的一种美好生活体验。与《江雪》中所描写的这种生活有相同体验的人自然会认可,而没有这种体验的人也会被诗所营造出的氛围所感染,而产生向往之情。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何止是仁智者?从人的心理结构来看,人都是具有亲山亲水的自然属性的。人类本身来于大自然,与自然界原来就有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归宿感,这也许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山水田园诗都能够,产生“共同美”的一种原因。同样,大量爱情诗也一样地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从心理结构看,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钟情怀春,这是自然属性的反映。其实,不仅山水田园诗、爱情诗,就是在其他各类题材的诗,诸如边塞诗、悼亡诗、怀古诗、咏史诗等,就算是政治讽喻诗,也一样表达了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人共有的思想和情怀,政治诗为什么也有这样的特点呢?人的自然属性具有生物的本能特点。生物在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自然的传承了争强好胜的生物本能,而追求成功、博取功名就成了人类自然本质的现实化表现,或者说是人自然本能的一种变形。在政治生涯中因失败而发出的哀叹和悲鸣、不平之感等等,是人被政治权利中心边缘化而产生的孤独话语。人本来就是群居性的动物,离群寡居不是人对自己物种的自然属性的认同方式,这种不认同自然也会跨时代、跨人群得到人们的共同体认;中国传统诗歌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思想和情怀。作为农耕文化深厚的国度,中国向是崇尚官本位的,入仕为官,“济苍生,安社稷”、“闻达于天下”可以说是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和文化血脉,而大量政治诗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积极入仕的政治情怀,这对于身处仕途官场中的人来说自然是一种经验的写照,而对那些尚未入仕或正待入仕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政治性的“预述”,是一种正式步入官场的前体验,是人作为社会人的一种间接经验,即使在现在也一样可以获得跨时空的认同,也就是说,人类的心理和文化结构决
  定了“共同美”的存在。
  
  二、诗文化活用特点
  
  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诗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解读的。如果仅把诗的功能局限在欣赏和解读的层面上,那无疑是大大地降低了诗的语用功能。从语用角度来看,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诗仅是一种语言素材,也是可以产生沟通交际的作用。这种作用建立在交际双方共同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1、诗的活用——言传意会。诗歌一旦进入社会交际的语境中,并不要求对诗中每个宇、词的意义都十分清楚。语用学家thomas认为,“语境的意义并不孤立依附于语词,也不由发话人或受话人单方面产生;意义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到会话双方的意义协调、语境及话语意义潜势。”(转引自:林波、王文斌,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8期)可

知,话语的意义是在交际双方的互动之中,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交际意义。在交际的语境中,诗已经不是停留在解读的意义上,而是追求有效的运用,追求的是在具体交际的语境中产生的实际意义,因为“一切语言文字的意义,平时都是抽象的,必要到实地应用才成为具备一切因素的具体意义。”(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p33—34)两个陌生人偶遇,很投缘,一方希望继续交往下去,一方却只愿意将双方的关系停留在“仅此”一次的偶遇上,怎样去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这种意思呢?直截了当地说肯定不合适,用一句“相见何必曾相识”就可以婉转表达不必继续交往的意思,而这句诗在这里的语境意义与诗的原意相去甚远,原诗是表达相逢时来者都是客的喜悦心情,而在这里却变成了在离别分手语境中表达分手的一种超然和豁达,尽管与原诗原意已不完全吻合,但却能将不便说明或难以言表的话语表达出来,不用再作过多的解释,却都能被理解或意会。由此来看,运用诗歌进行交际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策略选择的认知过程,也是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策略选择意味着发话人有时在某种具体语境中不便直言其意,而需采用语用模糊手段(如间接言语行为)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传递。”(转引自:林波 王文斌,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外语与外语教学2063年8期)
  2、诗的活用——精致美好。诗作为一种话语资源在实际交际的语境中所产生的言语交际效果是具有特殊魅力的,这就是诗本身的精致和美好。语言本无所谓好与不好,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但如果将语言放到现实社会具体的交际语境中,确实会有差异和不同。语用学的顺应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和人类生活中的认知、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紧密相关。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转引自:林波、王文斌。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8期)同样的话,有的人说得好,有的人说得不好,其中的区别就是言语交际的话语材料本身是有“性价比”的。选择“性价比”高的话语材料,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就一定好,甚至会远远超出交际者本人的言语期待,也就是说,这时的言语交际就产生了语言的“附加值”。而诗歌使现代社会的人际沟通充满了人性化、情谊化的表述内涵。同样是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等语词如何能与“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书”、“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的诗词相比拟?诗词不仅表达春色,还抒发人情,使春天变得更精致、美好;诗词这样精致、美好的语用特点在表达人类最美好的爱情时就更加突出。男女相见,一见倾心,在这种男女双方都欢悦惬意的语境中,要表达那种一见钟情的情感如何表达?纵有千言万语,恐怕也不如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男女对爱情执着永恒的追求,无论怎样表达感情也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要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无论如何信誓旦旦,也不如一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来得坚决深切,既刚又柔。)诗在现代人交际的语境中,它将今天人们想要言表的话语表达到位,而且还将没有说出来的,或者一下不能完全说出来的也表达了出来,这就是诗在今天语境表达中的精致和美好。

  三、诗的语用方法
  
  诗的语用行为是具体的语境中的言语行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诗的语用意义就难以被认知,也就难以沟通和交流,诗的交际语用功能就无法实现。诗在当代的语境是文体之外实际交流的社会、文化、心理与非言语的语言环境,是字词之外契合当代人思想、情感,符合言语交流双方当时、当地交流意向的语境。因此,诗在当代的语用方法就是顺应当代语境方法。
  1、直接语境的运用:直接语境是指言语交流的“主体”和“客体”在具体的语言场中的情境。中华民族大家庭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可以进行直接交流的情境或大语境,在这样的一个大语境中,传统诗歌可以“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可以直接运用于当代社会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的,也就是说古典诗词中的诗句、标题、意境甚至主题都作为当代话语进行言说。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互访日益频繁,在重大的历史性会面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传统诗歌在相互一致的文化背景下的直接运用。2005年04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将与连战举行历史性的会谈,贾庆林用“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来表达对跨越了60年的历史时空的真诚期待。温家宝总理是一位十分擅长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国家领导人。2006年9月6日,温家宝访欧前夕接受欧洲五家媒体采访时说自己“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眼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短短的几句话,说出了温总理的理想,抱负和决心,言简意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邀请语境介入:邀请语境介入的方式是对言语“主体”进行语境控制、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言说方法。语用学的“主体”是一个具有构造性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被构造出来的东西。要实现说话者和听者之间交往和理解的目的,就需要对其语境,即可理解性的条件进行构造,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互相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才是可能的。“把句法—语义构造的产物及其构造过程一并纳入重构的范围,并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只有在这样构造的语境中,一种话语除了合乎句法—语义的条件外,还要满足当时当地使用的条件。”(盛晓明,《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学林出版社,2000)。在当代社会的言语交际中,传统诗歌是以文学语言自含的媒介性来满足当时当地使用的条件的,这一点在琼瑶的小说中非常普遍,在近年来的流行歌曲中也十分典型。大陆歌坛岭南派的领军人物陈小奇有一个颇有影

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和《巴山夜雨》。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由毛宁唱红了的《涛声依旧》,其精彩之处就在于词作者引用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并赋予它们以深刻的含义,籍以表达对已离去的恋人的思念和重归于好的企盼。虽然说古典诗词与这首流行歌曲的主题相去甚远,但是两者在情调上却有着相似之处,古典诗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借鉴,它使我们看到,在以邀请语境介入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过程中,“每一主体将自己客体化,从而共同地构造出为任一主体都能共享的情境。通过彼此间的互动过程,主体间一方面互相理解对方的意思,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并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各自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被对方所劝说”(盛晓明,《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学林出版社,2000)。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场景中,邀请语境介入的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白宫举行的盛大午宴的演讲中引用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著名诗句,希望美方能够采取与中方一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向前看”的态度,表达了“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全面发展”的愿望;同样,前法国总统希拉克2004年10月9日访问四川成都时,他引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句来强调入蜀的艰辛,强调中法两国领导人开创的友谊来之不易,使中国人民能够一下到自己熟悉的语境中,从而对希拉克总统在维护和发展中法两国的友谊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了更进步的认识。
  
  四、诗的语用创新
  
  诗的语用功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以”思故乡”、“爱祖国”为例,这是中华民族都具有的民族情怀,这种民族情怀就是一种大语境。今天,“思乡爱国”在当代中华民族特殊的政治格局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统一”、“和平”。“统一”、“和平”成为中外华人一个共同的心愿,尤其成为目前海峡两岸中国人都可以认同的一个理想,这样的愿想就构成了两岸人民进行对话交流的大语境。在这个语境中,诗就成为中外华人,尤其是两岸人民互动交往的一个极其美好的介质。两岸对话严格控制在同一个语境中——就是“一个中国”。承认“一个中国”,就是爱国。在这个“思乡爱国
  的大语境中,诗的语用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意义,它已不仅仅用于共时性的个体生命的思想和情感的抒发、交流,而是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渴望统一、祈盼和平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当腥风血雨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人们呼唤和解、和平时代的到来时,如何正视过去的恩怨情仇,正确面对民族未来的振兴?一句“相逢一笑泯恩仇”消解了多少年来两岸对话的情感障碍!台湾与大陆本是同血脉同祖同宗的一个民族,虽有海峡相隔,但文化心理、民族心理何曾有隙?台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回到厦门眺望咫尺之遥的金门岛时,用了这样一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既没有回避目前两岸分离的状况,又明确地表达出两岸一家的愿想,并对台独的表达了自己严正的责问。在近来两岸频繁的交流互访中,不仅用古诗来表达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还有用自己创作的,或者是诗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台湾亲民党主席在祭奠黄帝陵时用一句“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三地一家亲”来寄寓血浓于水的民族之情。无论是用古典诗词,还是自己创作,在思乡爱国这个大的语境中都表达了对民族思想、情感、文化和心理的认同;温家宝总理在出访澳大利亚会见华人华侨时朗诵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更加引发了在场海外华人对祖国母亲的深切眷恋之情。可见,诗已成为当代政治生活中增进民族感情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动人而丰饶的文化资源,这正是诗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形式在当代社会交际中体现出的创新的语用功能。
  传统诗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一套话语系统。在文化多元和文化创新的时代,充分挖掘并发挥传统诗歌的语用功能,能够增强传统文化力所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使中华民族在当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始终褒有自主独立的强势的话语权。因此,对传统诗歌及其诗文化的借鉴与应用不应当忽视或淡化,而应当有所发展并深化。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文化社会与公共创意
    论我国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
    诚信文化与两型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理路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县区级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
    多元文化视野下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
    用爱和社会责任筑牢企业安全文化根基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检察文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动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