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英文电影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论文摘 要: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利用英文电影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越性,并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论述了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引言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是外语界广泛接受的观点。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教材、教法及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费时低效”现象,“高分低能”者普遍存在。相当数量的英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交流中,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往往出现交际障碍或失误。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的普及,英文电影被大量引进,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它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仅就利用英文电影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一探讨。
2.利用英文电影开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势
2.1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英文电影能从视觉、听觉与感觉等各方面同时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融视、听、说教学于一体,使文化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实践化。学生在接触真实语言的同时,通过画面、背景、音乐等可直观地了解文化的各个方面,突破了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文化知识的局限性。同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有意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英语意识,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2.2能形象地展现生活中的交际场景,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电影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生活,其中的场景、道具及其他方面都充分展示了生活的真实。看电影时,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等于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进行,使语言学习真实自然,有利于学生学习在不同情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同时,还能亲眼看到各种具有文化特征的场景,如表情、手势、着装等超语言线索,使学生更容易、更准确地理解语言和阐释影片,体会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作用。此外,影片中人物的对话也是生活的真实语言,词汇量大、内容广泛,很多俚语和非正式表达法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经常看电影能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无形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2.3能真实地呈现语言的民族传统文化,架设学习者与目的语使用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学、宗教、伦理、民俗风情等更直观、形象、便捷的窗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有很多差异,通过对电影故事情节的了解、经典台词的学习,可以挖掘出它们所反映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与中国不同的文化内容,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英文电影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作用
3.1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电影中的语言多为真实自然、丰富鲜活的口头语言,能使学生接触和感受到英语语流的节奏、重音、语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成为语音教学的课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影片中大量地道的英语口语,逐渐掌握英语重读音和非重读音相间的节奏、词重音和句重音的特点及变化、各种语调的运用范围及其具有的语义功能等英语的语音知识,并要求学生不断模仿、练习正确的发音方式,使学生的发音日趋标准。另一方面,学生能积累词汇,掌握地道的表达法,学习俚语和经典句型,尤其是加深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如在电影《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中,斯嘉丽和瑞德推着孩子散步时向几个贵妇人打招呼后说了这么一段话:“if you’d thought of the position years ago,you wouldn’t have to do this.but as it is,we’re going to cultivate every dragon of the old guard in this town.(如果几年前就考虑到你今天的地位,你就不必这样做了,但实际上,我们要设法博取镇上这些顽固的母老虎的欢心。)”又如,在影片《假结婚》(the proposal)中,女上司马格瑞特由于对下属要求严厉,被下属骂作dragon lady。这时,教师应适时讲解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猛的怪兽,是“恶魔”、“邪恶”的象征,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而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权利、吉祥。只有了解了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内涵差异才能真正理解影片语言。教师应以此引导学生来关注了解词汇体现的英语文化背景,并关注其对汉语对等词在联想意义上的差异,培养学生对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
3.2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语用能力包括实施语言功能的能力和社会文化语言能力。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语用含义也有所差别。比如汉英语言在社交应酬方面,诸如与相识的朋友打招呼、分手道别、对恭维与赞扬的反应、邀请、道歉和道谢存在着明显的语用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诸如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的称谓、禁忌语、隐私等也体现出语用差异(何自然,1988:192-202)。如果学生对这些语用差异缺乏了解,他们在实施语言功能时(比如道歉、致谢等),就有可能产生母语语用规则迁移而出现语用失误。在英语角,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几个学生围着一个外籍教师,连珠炮似地问:“where do you come from?”“how old are you?”“do you like china?”……当外籍教师夸奖说: “you speak english well.”这些学生会谦虚地回答:“no,my english is poor.”在社会文化语言能力方面,对语体运用的无意识和语体知识的欠缺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具体语境中交际双方的关系决定了语体应该是正式的、随便的或者是亲密的,但由于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教室内的师生之间,很容易掩盖这方面的问题。经常观看电影中待人接物的场景,会使学生意识到,平时说英语只注重意思的表达而常常忽略了礼貌和文化;同时经常观看英文电影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形式与其交际功能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并学会如何采用得体的语言形式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
3.3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胡文仲,2004:79)。有学者认为在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甚至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背景不同,也存在文化差异,即意义及感情色彩上的差异,并容易造成交际者之间的误解甚至反感情绪。这些因素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展示的,而英文电影则可以借助影片中人、景物、声、色的集合,让学生了解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意义和作用。如《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当dan上尉和他的未婚妻出现在forrest与jenny的婚礼上时,jenny主动向前和dan轻轻拥抱,并贴一下脸,说:“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在影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丹上尉的未婚妻(亚洲人或许是中国人)表现出典型中国人的礼节,她对forrest微笑、握手并用简单的“hi!”来问候,这与jenny形成反差。因此,通过观看英文电影,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人们的习惯行为,观察他们对谁,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怎样实施手势语、目光语、身势语及接触等行为;观察他们如何利用空间和时间因素以表达意义和维持社会关系。只有在实践中特别注意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对情境的适应性,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4对学生目标语民族价值观感受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并不等于能理解该文化。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渐获得的,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在不同的习俗中贯穿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例如,中国的习俗中贯穿着集体观念、面子观念等,而英语国家的习俗中却贯穿着个体观念、独立精神等。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观看英文电影是学生比较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最好途径。以电影《刮痧》为例,影片中的许大同来美8年,事业有成,可却远远未融入西方文化。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denis)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由于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疗,在丹尼斯背上留下了淤痕,因此被美国医生误认为是家长虐待所至,许大同夫妇也因此被告上法庭。在举行特别听证会时,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约翰说出了大同曾经打过丹尼斯的事实,致使这个案件被庭正式受理。大同对此非常生气,认为约翰的行为是出卖朋友的行为,并愤然辞职。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要求对朋友要忠诚,崇尚“为朋友两肋插刀”。相对于中国人感性的朋友观,西方人的朋友观更为理性。在许大同看来,在这关键时刻,作为朋友,约翰不应该把这件事情说出来,而且他打孩子是出于对他的上司的尊重(因为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保罗)。站在约翰的角度,他无法理解大同打了丹尼斯是对他表示尊重这一中国文化,只一味地看成是对小孩的虐待,为了尊重事实,他必须向法庭反映这个事实。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应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4.英文电影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4.1教学影片的选择。
英文电影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用来学习英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难易程度恰当、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健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题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如观看美国影片《飘》(gone with the wind)有助于学生了解美国内战爆发的始末及美国人民斗争的过程;观看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可从阿甘的视角,饱览美国5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历史: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种族斗争、女权运动、水门事件、总统暗杀、毒品文化等;观看《当幸福来敲门》(pursuit of happyness),则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美国价值观中倡导的平等(equality)、物质本位(materialism)、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等核心内容,了解美国人所普遍信仰的“美国梦”。
4.2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精看与泛看影片相结合的手段。组织学生泛看影片,可耳濡目染地培养语感,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电影的文化艺术氛围、了解文化背景、适应各种场合、各阶层人士的语言。精看影片,可引导学生挖掘影片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开展中西文化对比,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并能正确评价,以达到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多媒体回放、中英文字幕的显示等功能。
4.3教学程序的设计。
4.3.1观影前
在观影之前,教师要向学生们介绍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历史年代、地点、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提示学生观看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对影片中出现的俚语、重点生词、表达法可进行适度的讲解,为学生扫除语言障碍,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影片中的语言和文化。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剧情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看片后做好发言准备,如对故事梗概进行总结、对人物形象进行勾画、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等,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看电影,这样更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4.3.2观影中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视影片内容、长短等具体情况采取全片通看和分片段欣赏等方法,尤其是经典片段可重复播放,并在有文化信息点的地方停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开展文化对比,找出异同点。
4.3.3观影后
观影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全面检测学生的语言、语用能力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如,或要求学生交流观后感,展开讨论、角色扮演、背诵经典对白,也可要求学生就影片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现象开展中西文化对比,并写出评论等,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方式、文化习惯、价值取向的了解,增强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
5.结语
英文电影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取文化知识,了解非语言交际形式和手段,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1):48-51.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王朝英.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2):62-66.
[5]王友鸿,赵丽红.英文电影的文化价值初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