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所有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识、技术和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有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基本技能。
一、现状与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有些内容尽管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首先初、高中教学阶段主要以兴趣感知为前提,特别是高中阶段,为了迎接高考,一般高中在高二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处于取消状态,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看似懂得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实际上对计算机硬件即主机和外围设备等实体认识率不足百分之五十,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除了打字好一点外,其它各项技术都很弱,实际上,对于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的编辑操作也不能够独立完成。
就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入学成绩基本在200分到400分左右,可以说,自我控制力弱,学习兴趣弱,学习能力弱,要想让学生达到社会就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上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程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在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学习office办公实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和利于网络进行学习及“各种资料”的实时查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获得最好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充分注重教学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思想的艺术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教师示范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教学硬件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往多采用多媒体和实训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向学生完全展示操作过程是困难的,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学结束后,学生及时实践练习,巩固课堂上所讲的主要操作。
(二)重基础,抓重点,精彩讲解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而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全面系统讲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显得很重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内容要做到精讲。例如,在讲数学教案的编辑与排版时,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容要讲透。数学公式的插入和编辑、标准数学试卷制作是讲课重点。
第二,每一种操作方法要讲得细而全。
第三,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问题要反复强调。
近年来,2003版office 软件还在普遍使用, 但有的电脑已装2007 版软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2007 版软件的使用方法, 并且与 2003 版进行对比, 扬长避短,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学新软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给学生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操作性和创新性很强,教师在授课时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
导作用,依照实训这条主线,合理分配讲、学、练的时间。
四、实训内容活动化
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认为,娴熟的操作技能需要大量的训练作前提,而课堂的练习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结合学校或者系部的大型活动,设计趣味性较强的比赛项目,驱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强化综合设计作品的能力。
(一)设置实训项目,与系部活动结合,强化训练
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例子,开拓学生的思维,掌握最基础的操作技能,课后结合学校或者系部的大型活动进行强化。比如,举行电子板报制作大赛、利用多媒体讲课比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促使学生在课下搜集大量的资料 ,制作独具风格和创意的作品,提高计算机的综合操作能力。
(二)重视信息反馈,及时沟通指导
学生课后实训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活动 ,教师应加强指导。
(1)教师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实现教师多观察、学生多询问的互动教学模式。
(2)教师可将重点习题的操作过程制作成动画,挂在教学博客里,便于学生自学。
(3)教师可将自己的msn、qq 号、教学博客、电子邮箱告诉学生,便于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和教师交流。
通过信息反馈和交流,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及时向教师请教;教师也能及时为学生提供解答。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动态了解和掌握 ,根据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考核评价过程化
笔者认为,考核评价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操作能力为核心, 把考核放在每节课、每项活动的教学实施中。实践证明,坚持考核评价过程化,能准确把握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和每次作业或活动作品的完成情况,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这种考核形式的导向下,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争取时间上机实践,参与到每一项实践活动中来,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计算机实践性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可以加快我国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发展。
因此,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必须不断探寻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新思路,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