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研究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与职业素养的必修课,它从开设到今天,已走过了16年的历程,在这十几年的教学中,此课程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学习的方式也不断进行改革。为此我们曾获多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院级教学成果奖,08年我们还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成为院级精品课,2009年我们申报了新疆自治区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借助此平台,对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改革和研究,此次探索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新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为学生能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工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索项目教学法的一般理论,优化学生课程。开展项目教学法,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同学之间配合协作式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够直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1 研究背景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各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此课程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之一,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此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考核评价等方面都需进行改革,我们在这几方面进行比较深入探讨与研究,并将部分改革结果用于教学中。
2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的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存在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课程的内容面面俱到,有些基本上是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没有体现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以致致用的特色。
2.2 知识更新与实际应用的矛盾
1)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众所周知,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软件也相应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在随之变化同时,版本也不在不断升高,现阶段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内容一般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将这些内容定位于教材,而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任课教师从遴选教材到统一订购教材,从新知识新技术写入教材到教材的使用,一般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导致教师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知识的更新跟不上实际应用的需要。
2)教材编写理念不到位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学科型人才,由于长期受本科教育影响,高职教材编写是本科的缩本,它在编写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能课程,教材编写要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上,加大实训操作力度,在实训的量、难度、综合度有保障的基础上,方能保证熟练掌握软件应用,真正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2.3 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薄弱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我们多年来的不断改革,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已达到1:1,但上机管理不同于课堂教学管理,在实践教学课堂上,玩游戏现象比较严重,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管理方法,杜绝此现象,使用学生能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完成操作任务,熟练掌握此课程的操作技能。学生在课内实践操作的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而社会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思考性、记忆性”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2.4 学生基础差异大,课堂讲述的深度和进度难以把握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源广泛,由于地区、学校和学生基础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计算机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使用计算机,觉得没必要再学习这一课程或是学习不投入,而另一部分从未接触或较少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 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他们甚至不会最基本的操作、录入,这对教师教学尺度的把握有较大的影响。
2.5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无法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地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束缚。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有较大差别,而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根本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有时学生课后复习或上机实践时,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使学习效率降低。对学生来说,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无法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受到限制。
2..6 教学工具使用的疑惑
传统的教学工具以粉笔+黑板为主,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投影+课件已成为目前教学工具主流,如何很好地将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教学工具结合起来,并非容易之事,传统的教学工具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课堂沟通,而投影教学能在有限时间内带来更多的信息,对于软件教学它能起到更直观更通俗的教学效果,年长的教师更喜欢用黑板,年轻教师善长使用投影,单独使用那个教学工具,教学效果都不佳,如果在使用好投影设备的同时,能更好地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目前还需探索与研究。
3 课程改革与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随着计算机硬软件的不断更新,改革从未间断过,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3.1 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职高专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为了使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不断学习计算机前沿知识,近几年,学校都很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在学院的大力扶持下,我们的计算机教师不断进行短期培训和提高学历的学习,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
3.2 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1)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体现在教学内容中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2)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思想
教师讲,学生听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模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下面昏昏欲睡是现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课改中我们增加了综合练习与课程设计环节,以发散的设计题目,给以学生充分发挥的创作自由空间,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设计任务,在此期间,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辅导难度更大,教师必须储备足够多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方能解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各种疑难杂症,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解决一些问题,这样的教学任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实现“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生源都存在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境象,按常规作法,新生入校,不分专业通过计算机水平考试,进行分层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打乱专业,重新组合,分层教学是很难做到,它对整个学院的教学安排影响很大,因此在此次教改研究中我们以项目任务的简易程度,解决分层教学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3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样也是教学的关键。学习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学生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越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和网络改变了以前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图、文、声相结合的表现力和受控性、交互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幻灯片课件来进行讲授已经相当普遍,但课堂上一张接一张的切换有时也给学生带来一种被动填鸭式的麻木感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所学知识的目的,增添学生学习动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辅导、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3.4 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以平时上课考勤、平时作业、课外作业、期末考试全方位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同时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