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保证水稻的安全生产,不断提高产量对于改善人们生活及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的施肥处理对水稻的生长及产量有着莫大的关系。笔者结合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施肥处理比常规施肥方案和农民施肥方案都要好。
关键词:水稻;模型施肥;生长;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511.5 文献标识码:a
水稻属于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大,产量较高,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水稻生产中,必须使粮食的生产具备一定的安全性。此外,还应使市场供应得到一定保证。这样才能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有效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水稻生产过程中,通常都会受到品种、栽培模式、自然因素、灌溉、施肥处理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对水稻生产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施肥处理。因此,必须对施肥处理引起重视。本文结合工作经验,主要就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作以下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紫云英是试验地的前茬作物,提供试验的土壤是沙壤土,其全氮含量及有机质含量都比较高,ph值为中性,且略偏酸,缺乏速效钾,有效磷中等。试验水稻品种为常规优质稻华航31号。表1为试验田中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具体情况。
1.2 供试肥料
以配方肥为供试肥料,其所含元素的比例情况为:n∶p∶k=15∶6∶9、过磷酸钙(含p2o5为12%)、氯化钾(含k2o为60%)、尿素(含氮量为46%)[1]。
1.3 试验设计与排列
以土壤理化性状相似为原则,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的具体情况试验设计1个常规施肥方案、1个农民施肥方案和3个模型施肥方案(具体情况见表2)。为了使肥料的利用效率得到一定提高,要以分5阶段方法进行使用,上水耕翻前施用基肥,时间为3月30日;第1次分蘖肥在4月10日使用,使用时和除草剂结合;第2次分蘖肥在4月18日使用;促花肥在4月25日使用;穗肥在6月9日使用。
以下为各施肥方案的具体情况:
常规施肥方案:试验面积为0.6hm2,从东向西主要分为4块田,分别是第1块、第8块、第13块、第14块。
农民施肥方案:试验面积为0.6hm2,从东向西主要分为4块田,分别是第3块、第9块、第17块、第18块。
模型施肥方案:方案1:试验面积为0.3m2,从东向西共有2块田,分别是第2块、第4块;方案2:试验面积为0.9hm2,从东向西共有6块田,分别是第5块、第6块、第7块、第10块、第11块、第12块;方案3:试验面积为0.3hm2,从东向西共有2块田,分别是第15块和第16块。
1.4 栽培与田间管理方法
紫云英在水稻移栽前20d全部压青还田耕翻。以平盘育秧方法对水稻进行育秧,播种时间为3月12日,采用机械化移栽,移栽时间分别为4月2日,秧龄为21d。机插要求为每穴3~4株,株距为12cm,行距为30cm,以下为各施肥方案的基本苗及机插密度情况:
常规施肥方案:基本苗5.96万苗/667m2,机插密度1.75万穴/667m2。
农民施肥方案:基本苗5.79万苗/667m2,机插密度1.75万穴/667m2。
模型施肥方案:方案1:基本苗5.92万苗/667m2,机插密度1.78万穴/667m2;方案2:基本苗6.07万苗/667m2,机插密度1.77万穴/667m2;方案3:基本苗5.84万苗/667m2,机插密度1.73万穴/667m2;
各类方案都是使用浅水机插进行处理,对立苗进行湿润处理后,再利用薄水分蘖,够苗搁田,以干湿相交方法进行轻搁田,以促进根系的有效生长,以足够的水分对稻穗进行孕育,尽可能使籽粒饱满。此外,还结合稻穗的生产情况进行病虫及杂草进行相应处理。
1.5 测定方法与评价指标
1.5.1 株高与田间分蘖动态
每处理方案定2个点,每个点定10穴,从移栽开始到齐穗,每隔10d对分蘖动态观测1次,成熟期时,再对其株高进行测量。
1.5.2 测定干物质积累量
在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按照处理方案定2个点,每个点都按照每块田的平均有效茎蘖数取10穴,把根整理后,把植株的穗、叶片和茎鞘分开,装袋放入烘箱后,以70℃把其烘干,然后对其进行重量进行称重。此外,当稻穗长至成熟期时,综合考种对其进行取样,然后对成熟期的干物质总量进行详细测定。
1.5.3 测定养分含量
根据各
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取样,把植株和稻穗分开,并分别进行烘干,接着再进行粉碎,然后再对地上各器官中养分的含量进行测定。使用h2so4-h2o2消煮,并应用凯氏定氮法对植株中的含氮量进行测定。
1.5.4 考种与测产
成熟期时,各方案都取10穴进行考种,并对每科稻穗的粒数、千粒重以及结实率进行详细测定。对各处理方案的收获情况进行产量计算,最后把其折算成含14%水分的实际产量[2]。
1.5.5 数据分析
使用spssl3.0统计学软件和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duncan's方法对显著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施肥方案对水稻田间生长性状的影响
2.1.1 对水稻分蘖苗数的影响
在模型施肥方案中,3个方案中,水稻分蘖苗数的生长情况为:方案1:在后期时,水稻分蘖苗数较快下降,长出了较多的无效分蘖;方案2:和常规施肥方案的分蘖效率都比较低;方案3:生产出最多的有效穗数。由此可知,肥料的分配和用量都会对群体分蘖产生重要影响。
2.1.2 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和常规施肥方案(植株平均高度为96cm)与农民施肥方案植株平均高度为98cm)相比,模型施肥方案中水稻的植株(植株平均高度为102cm)要高出2~7cm。研究发现,株高会对水稻的产量产生明显影响,如果植株过高,会很容易出现倒伏现象,如果植株过低,水稻的生产空间就会受到限制,而且不利于光合作用,上述因素都会对水稻产量产生不良影响。
2.1.3 对水稻干物质在不同生育期积累量的影响
图1为水稻的干物质在各个时期的积累量。根据图1可知,拔节期时,各施肥方案中的干物质积累量没有明显差异;抽穗期和拔节期时,和其他2个施肥方案相比,模型施肥方案中干物质的积累量较高;成熟期时,模型施肥方案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农民施肥方案、常规施肥方案高12.8%~15.1%、7.9%~10.4%。
图1 不同施肥方案对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方案对水稻叶龄的影响
图2为叶龄在不同施肥方案下的生长情况。对图2进行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肥料用量不会对水稻叶龄的变化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而水分、积温、光照等自然因素则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
图2 不同施肥方案下的叶龄
2.3 不同方案对水稻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
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都是水稻产量中的构成因子。根据表3可知,施肥方案不同,水稻构成因子及产量都会有所不同,其中,模型施肥中的方案3水稻产量最高,而在几个施肥方案中,模型施肥中的方案2的千粒重则是最低的。
3 结论
我国人口众多,对水稻的需求量较大。水稻生产必须结合生产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这样才能使水稻的产量得到一定保证。本文主要就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以此为水稻种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彭志红,赵志刚等.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
[2] 王静,张现伟等.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