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兴趣是一种原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孩子们就会对写作产生积极性、主动性,再难的也敢做,也愿做,也能做好。怎样培养孩子习作的兴趣呢?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结合近十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小学生的学习更受兴趣的影响,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诱发学生兴趣,利用作文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多数学生作文时感到最难的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没有材料可写,缺乏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时,我先带领学生举行“画鼻子”的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用一些轻松的语言,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神态及“观众们”的情绪等。活动结束后,我先让学生谈这次活动的感受,再问是从哪些情节中体会到的。由于这一游戏闹出了许多笑话,学生玩得很开心,因此,大家说话的情绪特别高。一个学生叙述完,其他学生纷纷举手纠正、补充,把整个活动场面及表演者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既有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优势互补,在合作中竞争,思维自由遨游,从而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要给学生营造自主发表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自在地进行个性化表达。再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活动写下来。学生玩得痛快,写得真实,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善于发现,捕捉材料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作文真实的内容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要使学生热爱生活,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善于发现,捕捉材料。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严重,以致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
1.观察生活环境。“大自然是生活的源体”。学生在不同生活环境,感知不一样。老师始终不能脱离“真情实感”的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其捕寻作文素材,拓宽视野,使其不会感到无话可写。
2.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事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如果仔细地观察周围事物,真实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就能克服作文无话可说的困难。例如,一次家访中,我了解到一个学生很喜欢小鸭子,便启发他写一篇关于小鸭子的作文。他这样描写妈妈刚买来的一群小鸭子:“我睁大眼睛,惊喜地看着这群鸭子,嘿,黄的、黑的、白的,还有花的,一个个毛茸茸的、活泼泼的,叫着,蹦着,拥挤在一起,可爱极了。我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洁白的小鸭子,贴在脸颊上,轻轻地来回蹭了起来。啊!柔柔和和的,真舒服啊!我同它们亲近,可是它却像一只受惊的小鸟,在我的手中拼命地挣扎着,惊恐地叫着。没有办法,我只好把它放回它的伙伴中。”这个平时作文常咬笔头的孩子,由于认真细致地观察,这篇《可爱的小鸭子》的作文描写得真切细致。
三、多加肯定,激发兴趣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缺点是贪财。鲍叔正是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那么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
小学生的作文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仿作开始,直到学会用一定的方法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作文的性质和组词、造句等练习是一样的,是学习语言的一种综合性练习,好的作文可多加肯定。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些是值得学
和借鉴的,我们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兴趣。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帮助他人的词“雪中送炭”,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如果我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那样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会挫伤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导致他们认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享受到写文章的乐趣,适时给他们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充满喜和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作文原来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