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注意、提出框架
开放型任务的情境创设与封闭型任务类似,可能更为简单,能体现任务框架的意图即可。比如播放一个动画片、讲述一则有趣的故事、呈现一幅作品,并结合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想、做出相关的评论,然后提出任务框架(主要的学习目标、大致的任务范围、原则上的要求、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等),尽量不要受任务主题和内容上的限制。具体任务的确定和设计应在下面的环节中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完成。
环节二:共同讨论、分析框架、进行分组
任务框架提出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找出一些可供利用的任务类型(文字处理方面的如电子小报、个人简历、贺卡等;程序设计方面的如家庭财务管理小软件等),或者同一类型的不同任务主题(比如不同主题的电子贺卡、不同主题的多媒体广告等),教师也可以列出以往学生学习过的相关任务类型、主题及相关作品供学生讨论,与学生共同分析任务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大体思路。教师宜多鼓励,少评论,激发学生的想像和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比如“这个主意很新鲜”、“这想法很有意思”,等等。
接下来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有时出于时间及机位安排上的考虑,我们也可以预先将任务主旨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介绍在课前分好小组,在本环节做出微调)。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别、年龄、能力、知识结构、以前小组学习的经验等组成2~5人的小组。分组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教师引导和自由分组相结合”。组内异质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不同智能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增强自信和激发成就动机;组间同质(基本相同的成员结构)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一般有优势趋同和排差心理,若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分组,往往形成强强联手,差生结合,组间悬殊,不易开展组内协作和组间竞争。但是,异质分组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学习能力的强弱搭配,且不加以相关的监督和指导,又可能导致组内的伪合作问题: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救世主”,大包大揽,减少普通学生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有时普通学生甚至会主动放弃这些机会。教师需要作大量的思想工作,使分配的学习小组既有利于协作,又有利于竞争。当然,异质分组并非总是有效的,有时采用同质分组仍有其价值。不管同质异质,都应提倡小组成员的互教互学,这不仅有助于小组任务的高质高速的完成,更重要的在于,当学生将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同学时,在向别人进行解释或回答别人提出来的问题时,可以加深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深层理解和熟练掌握。另外,小组长应由热于帮助小组成员的学习、善于协调小组成员完成共同任务的学生担任。当然,小组长人选和小组成员并非总是固定的,在学生已经熟悉了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小组成员和小组长,以锻炼每位学生适应新的小组环境(与不同的学生协作,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取百家之长)和组织领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环节三:小组讨论、明确任务、制订方案
小组分好后,各小组成员就可以分头行动,首先就是要确定本组的具体任务。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你到底想利用信息技术来做什么?经过小组讨论,联系上一环节中讨论过的任务主题,选择一个适合本小组的任务。教师要做好宏观调控,如果任务类别相同,则要求有不同的任务主题和设计风格。有时小组任务可能在上一环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已经安排好了,那么这一步就可以省略。
小组任务确定后,小组成员就要共同讨论分析任务,依据任务框架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要用到的资源,针对任务目标和存在的问题确定解决任务的思路,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并依据各自的兴趣、特点和愿望等进行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完成任务的方案,有计划地开展学习和解决任务。教师可以接受学生的询问,提供有关线索,启发学生的思考,明晰完成任务的大体思路等,比如,“……地方可能会有你所要的资料”、“……方面对完成任务非常的重要”。
环节四:自主探索、积极合作、解决任务
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阶段,学生将投入最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设计、开发、解决各自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
量以前学生设计的信息作品供他们观摩,同时提醒学生不要简单模仿、重复创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解决任务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做适当的个别指导或共同问题的集中“解答”,但要注意好分寸,要引而不发、点到为止(比如,“你可以回忆我们以前经历过的……”、“你可以看看书上关于……的介绍”、“问题的关键可能是……”,而不是“你应该这样……”),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共同讨论和利用软件的帮助功能解决面临的问题,不要做贸然的帮助和过多的干扰。这个阶段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容易冒“火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
自主探索和积极协作是辩证的统一体,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与其他成员沟通,相互了解子任务解决的进展情况,共同讨论遇到的问题,交流和共享有关资源和经验;在各自子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努力做好相互工作成果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作品,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真实体现。另外,关于组内的伪合作问题,为避免一些学生躲在同伴的背影中搭便车,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督。
环节五:作品展示、经验交流、总结提升
各小组将本组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案、方法、最终作品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等总结和汇报给全班同学。教师要做出点评,并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引导大家说出自己的感受,指出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法,以便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不断完善与提高,甚至可能产生新的任务,使学习成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最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总结经验,可以尝试做一些这样的引导:“请大家回忆一下其他小组的经验介绍,说出你的感受或收获(或者制作一份表格供学生填写),比如,我学到了……、我开始以为……我现在认识到……、我以后要注意……、我会……、关于……我想找出更多的……,等等”。总之,要在相互交流和经验总结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另外,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小组及成员的学习评价问题,实现以评价促发展,而且评价本身也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部分,应培养学生学会评价的能力。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评价就不能只针对学习结果,还应面向学习过程;不仅包括最终小组作品的完成情况,还包括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交互氛围与效率、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方法与手段、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多个方面。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口头评价、档案袋评价、量规表评价、综合评价等。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小组自评与互评、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等。·其中成员自评和小组自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载能力(自我发省和自我评价的能力);组内互评是一种主持式评价,由组长主持,组员互评;组间互评是一种交流式评价;教师评价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均需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教师评价,应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即便是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进行鼓励,并可适当指出改进办法做出补救,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