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考察其形成原因有二,一是辅导员队伍本质职责的弱化并呈现无限扩大化的趋势,辅导员社会身份定位模糊,工作内容泛事务化。二是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度较低。造成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解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必然出路在于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创新性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62-02
“职业倦怠”一词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用于描述从事人际工作者在工作环境上所引发的身体与情绪耗竭现象。“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服务质量的降低和离职意愿的提高。辅导员作为一项社会职业,其队伍中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之一,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本质职责的弱化并呈现无限扩大化的趋势,辅导员社会身份定位模糊
1.辅导员队伍本质职责弱化,现实职责呈无限扩大化的趋势
高校辅导员原称政治辅导员,最早于1953年在清华大学设立,其本质职责是辅导员根据我国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引路者。但现实中普遍的高校辅导员所真正从事的是学生事务的管理人,对学生所有相关事务的综合责任人。现实中辅导员的职责已经远离其当初设立的初衷,他们的现在职责范围呈现出无限扩大化的趋势,他们被社会形象化为学校的“消防员”、学生的“保姆”、学校机关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等。其后果一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甚至弱化大学的整体教育效果。二是影响辅导员的专业成长。这两大后果的直接表现就是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的大量出现。
2.高校辅导员模糊的社会身份
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对辅导员的身份做了相关规定:把辅导员定位于专业技术人员,但规定却毫不留情地把辅导员从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美梦粉碎!它指出,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属于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人员。也正是这一看似灵活的双重身份编制,造成了新时期辅导员身份的尴尬——虽然大部分的辅导员都具有学士以上的学历,但他们既融入不了作为专业技术队伍的教师队伍,也没有行政人员作为管理者的归属感和优越感;职业前景方面他既无法仿效教师队伍职称评定序列晋升为高级技术人员,虽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但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少的高校能执行,在行政级别上升的通道上也难以跟行政人员相比。
(二)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度较低
如上述第一部分所述,辅导员处于既属于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的尴尬地位,虽然兼任着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双重责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身份的认可,这又进一步导致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度低下。以下考察其形成原因。
1.历史考察
从辅导员的来源看,专业背景复杂。从历史上考察,辅导员职业经历了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演变过程,虽然近几年多数高校辅导员入职条件都要求硕士毕业,甚至要求博士毕业,但以前的辅导员入职条件都较低,少量是本科毕业,大多数是专科毕业,甚至还有专科以下的教育程度。所以,把辅导员与高校内的其他员工特别是与专业教师相比,学历上就比他们低。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相对较低,他们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行政服务工作为辅的高校中多年的努力付出却往往被忽视,他们经常会产生被边缘化的情绪甚至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这样的历史及对现实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弱化了新时期的辅导员形象。
2.现实考察
一是辅导员在高校内部及社会的地位低下。高校教师还算是一个受尊敬的社会职业,但很多辅导员对外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辅导员,大多都只含糊其辞地向外界声称从事高校的行政工作。对自己的岗位遮遮掩掩,原因在于辅导
在高校内部的地位低下。如上文所述,表面上辅导员职业走向有三个可能:一是教师,二是管理干部,三是专职辅导员。看起来他们都有选择出路的自由,但实际上除了往行政职务的晋升即管理干部这一条传统的路上走以外,很少有向专业教师转行的机会。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还没制定和形成辅导员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很多辅导员感觉发展前景渺茫,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出路,进而产生灰心或离心,千方百计流向前景相对光明的岗位。
二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尤其是其经济价值的忽视,进而造成对辅导员价值的忽视。人们普遍重视应用性学科的教育质量,但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却一直忽视。同时,由于其产生作用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其效果往往发生在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几年、几十年才会显现,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社会所忽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当然也就不被重视。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出路探索
(一)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必然出路
上述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深究其诱因都可以从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从现代大学生思想问题复杂化这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全能型”、泛事务化的辅导员显然无精力、更无专业能力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社会,辅导员工作也概莫能外。因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因素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而复杂化,他们的思想问题需具有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等专业知识的辅导员对其疏导、教育才能解决,“万金油”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因而,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探索并实施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路径。(二)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探索
1.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专业分类
辅导员工作无所不涉及的尴尬局面是导致辅导员无法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所以,要使辅导员岗位成为一种稳定的、可长期从事的职业及有发展空间的专业,首要问题在于对辅导员泛化的工作内容如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团、就业、学生支助、心理、党建、宿舍、文体活动、内勤、档案管理及学校各部门的配合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专业分类。如果以要求辅导员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作为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工作分为专业技术工作与事务性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包括对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即思想和党建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事务性工作包括团的工作、学生支助、宿舍、文体活动、内勤、档案管理等。
2.在对工作内容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设置
把辅导员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当然包含在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专业分类的目的之内,但这不是主要目的。分类的主要目标在于形成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基础,即辅导员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专业技术工作或事务性工作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如果选择专业技术工作,主要从事思想教育、教学和科研;选择事务性工作则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当然,不管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都必须以各高校制定并形成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为前提条件。即辅导员岗位不但可以成为他们稳定的、可长期的职业,更具长远的发展空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辅导员职业级别可以参考专业教师或研究员的职称制定,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或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而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职称序列则可参考高校行政人员的职称制订,如分为科员、副主任科员、正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等。而且,从事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对学生事务管理了一定年限、取得学生事务工作的丰富经验后,可以申请并经过考核通过转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采用了上述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路径,不但可以把辅导员从事务堆中解放出来,更使他们走上专业技术人员的道路,具有长远的专业发展空间,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从事专业技术的辅导员因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从而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效果,解决思想政治的教育低效问题,他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也取得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升社会地位。而选择从事事务性学
生工作的辅导员则可以从复杂、艰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学生事务工作,在职业发展方面也有类似于行政级别序列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后还可以转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这样的职业发展空间比改革前要宽广得多。笔者设想的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路径如下图:
当然,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路径及以上这两种职业级别晋升序列机制在普遍实施之前需要充分的论证和试点,需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精神来处理和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其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路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1]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