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每一项民族政策都蕴含着或者说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就是民族政策的价值底蕴,也就是其精神实质之所在。本文对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儿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影响其民族幼教政策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了其中各方面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教政策;价值取向
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就是民族政策的价值底蕴,是民族政策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一定的价值偏好。客观地说,每一项民族政策都蕴含着或者说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政策来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才是民族政策的真正本质之所在,是民族政策的精神实质之所在。对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政策或一种具体的民族政策来说,弄清了它的价值取向,也就把握了它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的政策倾向。
一、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教政策的价值取向的相关概念分析
民族幼教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民族幼儿教育目标,完成民族幼儿教育任务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做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直接影响着民族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又间接影响着民族幼儿教育的质量。而价值取向属于价值哲学的范畴,是指特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应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教政策的价值取向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为实现民族幼儿教育目标,完成民族幼儿教育任务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做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所体现出来的特定主体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二、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教政策价值取向的分析
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民族幼儿教育事业以三十多年的教育改革思想观念革新为先导、以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教育政策改革为推进手段,不同时期制定了相应的系列民族幼教政策,经历了从恢复到发展和创新的艰难历程,在经济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内蒙的民族幼教政策演变体现出突出的特点,在积极恢复、调整之中发展、创新。集中体现了以下价值取向。
1、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发展
政策按地区层级来分,上至国家,下到省、县、乡(镇)都会有相应的不同的政策,如内蒙古民族幼儿教育政策,其制定首先要着眼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即,考虑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始终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如,改革开放初期,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正确的组织路线,党的各项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并初见成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幼儿教育事业也亟待恢复和发展,为了满足广大蒙古族职工子女入园的迫切需要,同时为更多的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提供机会,1978年11月17日由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牵头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委员会提交了《关于申请新建一所民族幼儿园的报告》,批准在呼市地区新建一所十二个班级规模的寄宿制民族幼儿园,同时在该园附设幼儿教师进修班,培训全区教养员,建筑面积26000m,需基建经费40万元,至此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幼教事业逐步建立起来,并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这个报告就是致力于国家的方针政策基础上制定的详细具体的地方政策,体现了国家主义的取向。
2、关注少数民族的发展特点
在考虑国家利益的同时,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儿教育政策还体现了尊重少数民族幼儿的发展需要这一方面。1986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工作条令》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改革实施细则》(内蒙教民字(86)12号)两项政策。根据纲要、条令的精神,自1987年起,开展了一系列全区牧区苏木中心校“两主一公”现场会议。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措施关注了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从地区、民族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蒙古族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蒙族儿童的民族政策,并最终落到实处,促进内蒙古民族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3、传承国家少数民族的文化
传承,是连接民族文化的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历史之链。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各种的历史原因,在国家大一统的背景之下,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
都中断了其传承的路径,少数民族的特色濒临了消亡的边界,蒙古族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给予倾斜和重视,其中也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来保留和传承宝贵的蒙族文化。如: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于1982年3月10日出台的《关于在蒙古族师范学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推广实施蒙古语标准音教学的通知》。1986年8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改革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第26条,对基本懂得民族语言,而且从幼儿阶段开始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学生,坚持用本民族语言授课,可以加授汉语言教学。同时也对幼儿园蒙文教材编制进行了规定。这些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因地制宜的原则
内蒙古民族幼儿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价值取向。因为其政策是考虑了内蒙古地区的环境、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因素以及蒙古族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站在民族特色的角度上制定的,特别是关于在农牧区创办幼儿园,如,《关于调整牧区小学布局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通知》(内教民字〔81)10号)、《关于贯彻落实全区牧区工作会议纪要的意见》(内蒙教民字(84)2号)等文件中均提到要建设牧区中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还有90年代兴起的“草原流动幼儿园”浪潮,就是考虑了牧区居民的分散、流动性等特点而建立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缓解了牧区幼儿教育的困难。
三、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教政策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1、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策往往是居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制定的,是致力于解决国家或地区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相应的,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教政策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重新确立,工作重心重新进行了明确并且实现了初步转移,内蒙古地区的幼儿教育事业也亟待恢复和发展,所以有关民族幼教政策的出台便很有必要。2、国家政策的引导
地区民族政策或者微观政策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规范引导之下,进行详细制定的,当然还要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在《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试行)》(1992一2000)、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2001年)等纲要的精神下,九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的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并取得明显的进展。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内蒙古地区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如,1999年11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通知》、2002年8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旗县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等。
3、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影响
当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封闭的国门之时,也正是二战后世界形势变化最深刻的时期。国际社会认识到,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在全球化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而教育就必须从娃娃抓起,这促使人们对学前教育观、儿童观有了新的认识,不断扩大和加深了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形成了更为科学全面的教育目标,在吸收借鉴国外的理论、经验基础上,学前教育的政策也更加完善,民族幼儿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改革开发以来,内蒙古民族幼儿教育事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与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教政策的不断完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内蒙古民族幼教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推动了内蒙古民族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教政策是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不断实施并且完善发展的,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这种良性循环的运行中,民族幼教政策更加完善,内蒙古民族幼教事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内蒙古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利娅、白星瑞.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学前教育研究,2008(03).
[2]和建花.部分发达国家幼儿照看和教育体制及其新政策概述.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3]李丽丽.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幼教政策与民族幼教事业发展述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4]周平.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学术探索,2002(06).
[5]王志立.论国家利益是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现代商贸工业,2011(23).
作者简介:邓艳(1988—),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专业,山西省长治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
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