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人比较倾向于追求“古致”兴趣的思考,对中国古人的“宅园”居住理想进行分析,探讨崇古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并以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西条光明寺为例进行分析,尝试探讨建筑在传统借鉴上的策略与手法。
关键词:古致、创新、安藤忠雄、西条光明寺、取象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任何历史、文化,包括建筑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历代行为习惯的积累,让人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引未来。当今,传统正面临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全球化的推进导致传统文化渐渐消隐的危机。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如何在现代中延续,反映在建筑上,传统如何面对现代?这是当代人需要解答的问题。
在现代化、西方化的进程中, 日本建筑在继承传统方面做出很多探索: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日本建筑师分别把自己所理解的“日本”纳入其建筑空间之中。“新陈代谢”理论的提出、“道”空间的探索、“灰”空间的研究,“奥”空间的挖掘,“间”空间的探求,日本建筑师研究传统的角度不同,最后形成的作品对传统的表达有着差异。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不断地利用新文化来发展和扩充旧传统,从而形成了现代化的日本建筑。
1古致与创新
古,时代久远之意,与“今”相对。中国文化的恋古情结由来已久。信古崇圣是《周易》主要的思维定势,当然儒家在这里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孔子作为一代哲人,以尧舜禹周为标志的“古”在他心中从来就有不可企及、也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音乐、园林等等一系列文化艺术中,追求“古致”的倾向非常明显,这种审美追求构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建筑和环境的意境塑造上,古致也是很高的追求。在文学艺术创作、设计创作中,崇古、敬古,并古为今用,是一种传统。
传统在哲学辞典中的解释:“为一个社会所接受并形成其文化的现存的社会习俗、制度、信仰方式和行为准则。每个人至少从属一个传统, 并通过对他的传统指示的东西效仿或反抗而成长。传统是从前继承下来的并可能以一种改变了的形式传到后代。”这些解释一致认为传统是动态的、流动的, 是由过去传承至今的。它与过去有联系, 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过去”。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创新的本意不是对传统的否定, 而是对传统的发扬与升华。
2中国古人的“宅园”居住理想
《黄帝宅经》有言:“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明确表达出传统建筑观兼顾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需求,建筑既需满足个人的生理需要,又要符合社会的伦理秩序,追求理性秩序与浪漫情怀的统一。
“居于器,养于野,大哉居乎!”相对于表象的形式美,建筑蕴含的人文气息更多。人自身的存在包括肉体和心灵、形体与情感,这就决定了人的居住行为之现象背后,具有双重的居住意义:即在身体的安顿之外,心灵也要有所寄托精神要有所归宿。
欧洲的传教士发现,中国的住宅、宫殿、坛庙、城市规矩方整,几何化布局,讲空间序列;而园林则高度自由。与之相反,欧洲的中世纪城市杂乱无章,而园林则规规矩矩。他们思考后,认为宫殿、坛庙、城市属于儒家,强调秩序;而园林属于道家,强调自由。这些有些绝对,有失偏颇,其实宅与园的结合是礼乐互补的观念原型。这里一方面强调礼,强调道德规范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乐,给人一片天地使他心性情感得到愉悦。宅与园的结合是中国的传统里面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居住空间。
3对安藤忠雄建筑的思考
安藤非常关注基地的固有属性,并用最大的耐心将下列因素逐一解读:基地的形式、周围的环境状况、地域的文化、气候条件及自然特征等,然后将其对这些特征的感觉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引入建筑的表达中。
安藤描述他工作的特点:“首先,我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并且暴露它们的材质特性;其次,我所设计的空间并不经常被赋予明确的功能。我相信这些
征最大程度使我能够创造出空间的原型。朴素材料的细微差别和它们的质感强调了简洁空间的构成,用这种方法激起人们对自然元素的关注,如光和风。”
对光的运用:
“光配合着建筑,使其变得纯洁。光随时间的变化以一种最基本的方式表达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光这种自然元素在安氏的宗教建筑的设计中成为了建筑实体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例如在光之教堂中,由曲面墙界定的中界空间以及由上洒下的自然天光,均被塑造成建筑中的主导因素。墙和顶部的缝隙,既是通风口又是通光口,光是贴着墙和天顶进来,影射了安藤在这座教堂中对自然的解释。
4西条光明寺作品分析
新建筑位于已有250多年历史光寺之侧,这就牵涉到新老建筑的协调问题。但是安藤的建筑作品总能以全新的形象和构造出现,并且赋予古典的、传统的神韵。安藤没有移动原有的任何建筑,而是将它们完整地组织到新的空间秩序中去——将光明寺大殿布置在毗邻原有历史建筑的一片水池中,使它们成为新空间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赋予新建筑历史感。
在西条光明寺的设计中,安藤并不突出材质的强壮,而是强调线的纤细。梁下4段椽子整齐的排列,继承了日本建筑的肃然之美。与建筑墙体相垂直方向挑出椽子的做法是日本古建筑的特征。另一方面,15cm见方的纤细立柱与高达8m的柱间玻璃以15cm的间距交替排列,形成皮膜状的外墙,又是一种典型的现代设计。传统的椽子与崭新的柱群奏出线的和声。而建筑的内部完全由木质梁、柱构成有效结构。
对水的处理:西条光明寺位于日本匹国岛的西条市四周群山绕。整座城市柱交织的水网分割,水成为城市的象征。安藤在构思方案时积极地呼应了这一地区特点,将光明寺的大殿布置在一个浅浅的池中,在拥挤繁杂韵街区中自然地形成一块“浮土”,将建筑从周边环境中“抽离出来”,营造出浓郁的宗教氛围,同也将建筑有机地融入了城市的肌理之中。
对曲折的膜拜:安藤非常仔细地考虑了新的建筑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狭小的范围内中安排了尽可能长的、可称为“精神之旅“的流线。大殿建筑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寺庙形象,屋顶的模样也似是而非.但站在殿前仰望,大殿依然表现出传统建筑飞檐翘角的峥嵘气象。木条装修的墙面在水池中形成倒影,气氛宁静而庄重,整座建筑如同漂浮在水上。日落时分,夕阳透过这些玻璃片,渲染出一种肃穆而神秘的宗教氛围。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人比较倾向于追求“古致”兴趣的思考,对中国古人的“宅园”居住理想进行分析,探讨崇古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西条光明寺的分析,尝试探讨建筑在传统借鉴上的策略与手法。中日建筑文化之间有着相似之处,日本的当代建筑发展在对传统的再造上对中国有很大启示;但由于中日之间的文化传统结构并不完全相同,我们仍然要创造性地学习借鉴。本文希望为中国的建筑师提供一点思维的借鉴,在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 刘彤彤.日本当代建筑思潮及作品分析课程讲授内容,2010
[2] 刁建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之关联研究[d].天津大学,2004
[3] 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j].建筑师.1989.36(12),,1990.40(3)
[4] 吴耀东.日本现代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
[6] 李华东,安藤忠雄:西条光明寺,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9)
[7] 徐璐璐 苏继会,安藤忠雄与他的诗意建筑,安徽建筑,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