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对求职类电视节目进行探析、对就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求职类电视节目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并从大学生求职者、高校、社会三个方面给予建议。
【关键词】求职类电视节目;大学生;就业能力;启示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70-01
当下社会上出现一个就业矛盾现象: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称心工作,企业也招不到优秀人才。就业工作是政府工作之重,是高校工作之首。在此状况下媒体挑起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求职类电视节目走进人们视野。
一、求职类电视节目探析
求职类电视节目如:《绝对挑战》、《勇往直前》、《赢在中国》、《创智赢家》、《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等。本着节目主题的“严肃性”和节目内容的“服务性”,紧扣“求职”,通过一种现场全景直播的方式展示了最真实的面试过程。[1]求职类电视节目根据市场需求设立,内容简约明快,环环相扣,氛围活泼、允许争论,允许有不同意见,鼓励多元思考,贴近大众生活,发扬了电视的传播特性、采用寓教于乐形式,真实、客观、全面还原面试场景,展示职场风貌和职场经验。用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形式新颖全面、有针对性地反映了当下求职状况,也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二、就业能力分析
关于就业能力,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国外学者奥佛顿( c. 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 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2]; 希拉吉( j.hillage) 和波拉德( e.pollard)[9]则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 gaininginitial employment) 、维持就业( maintaining employment) 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3]。我国学者朱新秤将就业能力概括为: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4]。
本文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概括为: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品质的综合。知识有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拓展知识等。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基本技能指听、说、读、写、算及计算机应用等。职业品质包括自尊、诚信、责任感、独立性、适应性、执行力、团队意识、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
三、求职类电视节目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求职类电视节目不仅为求职者提供一个好的平等机会,更给众多求职者给予建议和指导;给用人单位提供一个与求职者沟通交流的平台,为企业家传授经验提供一个有效载体;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参照;为政府更好指导就业工作提供一个方向。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不仅在于求职者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于求职者的职业品质。做为就业能力培养的主体,须自我负责。就业能力是通过长期知识积累、就业技能训练、职业品质提高得以形成的,进入大学校园,就应该进行自我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认识自我、正确定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能发挥自身潜能的工作。
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对自己的主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及不足等各方面加以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努力。
其次,配合学校教育任务,培养就业能力。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和教育任务是根据职业和社会需要制订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通过知识运用使学生获得就业技能;通过锻炼提升职业品质。所以大学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任务,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提升职业品质,为将来有效就业做好准备。
就业能力不是个体单方面能力的体现,而是全方位素养的展现。大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锻炼等途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着力培养自己的自尊、诚信、责任感、独立性、适应性、执行力、团队意识、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职业品质。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要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作为终极目标。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培养系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就业指导工
作理念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在入学教育时就让其明白学校与学习及就业的关系、自己与专业及职业的关系,让他们懂得就业能力锻炼的重要性及如何提高就业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以课程学习为载体,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全面传授专业知识。形式多样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丰富多彩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有效指导学生设计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的过程,也是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认识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设计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一条真正的发展道路。
通过第二课堂、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顶岗实习等多样方式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充分利用各种平台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实践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
(三)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和学校的事,社会也要提供相应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改善服务;加大财政对就业的投入力度;制定鼓励就业、再就业的相关政策。其次,企业作为用人的主要单位,应该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对个人而言,持久的就业能力可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获得和拥有满意的工作;对组织而言,员工的就业能力能使组织更加适应环境变化,提高组织的弹性。[5]因此,企业应与学校合作,通过一定载体平台提供、传播就业知识,同时提供实习、实验基地,与高校联合培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吴微瑕.电视职场类节目中的服务意识与商业价值——以《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为对比[j].艺术百家, 2011 ( 8 ) : 338.
[2]overtan,c.employabilityskills:anupdate[eb/ol] .http://www.cete.org/acve/docgen.asp?tbl=digests&id=105, 2008-02- 22.
[3] hillage, j., pollard, e.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eb/ol] .http://www.employment-studies.co.uk/summary/summary.php?id=emplblty, 2008-02- 22.
[4]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165.
[5] 宋俊虹,郭志文.就业能力研究: 回顾与展望[j].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