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贺州是典型的多族群、多语言地区,有“岭南族群博物馆”的美誉。贺州的族群认同呈多样化态势,其中语言认同最为凸显。族群互动充分体现为族群语言的互动,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现状与特点的概括,分析论述了贺州多族群在语言互动中的密切关系、满足目的、融洽气氛的深层意义,提出了身份认同、关系认同、目标认同、感情认同,最终达到族群认同的演进的族群关系,或对我国族群认同和民族关系的建设实践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贺州;族群;语言互动;深层意义
贺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贺州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聚居的地区,境内有近十个汉族族群,加上瑶族、壮族和苗族的族群,大、小共有十几个族群,几乎成了岭南族群的缩影,被知情的学者们称为“岭南族群博物馆”。i早在明清之际,贺州就是湘、粤、桂三省(区)的商品集散地,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贺州特殊的族群结构。
贺州在族群互动中,语言的互动十分突出。就族群语言而言,其族群语言极为复杂,有多少个族群就有多少种语言,族群成员中会讲会听多种方言(语言)的大有人在,造成了有趣的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的有趣现象。然而,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是复杂的,而且在分析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时也没有指出它背后的意义,对此,本文在有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观察和调研,概括了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的现状和特点,用演进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背后的进一步意义。
一、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的现状与特点
贺州市总人口210万,从民族成分看,其民族主要有汉族、瑶族和壮族,另外还有苗族、回族、满族、侗族、仫佬族、蒙古族、布依族和水族等15个民族。ii从族群的角度看,贺州的居民大约分为二十个以上族群。在贺州,汉族分为本地人、客家人、铺门人和九都人四大支系。1、本地人,主要是明朝时期闽、浙、赣、湘、粤移民的后裔,占贺州市汉族人口的42%。2、客家人,占贺州市汉族总人口的33.8%,均为清朝康熙时期以后来自广东梅县、揭西、揭阳和五华等县移民的后裔。3、铺门人,约占汉族总人口的11%,主要聚居于铺门镇,其祖先大约在明朝初年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辗转移居而至。4、九都人,环绕贺州城区居住,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贺州境内除汉语外,还有壮语、瑶语(勉)、苗语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而贺州汉语方言就有本地话、客家话、白话(广府片粤语)、官话、湖广话(湘语)、坝佬话(闽语),还分布着系属未明的铺门话、都话(土拐话)、鸬鹚话等土语。iii
这么多的族群,这么多的族群语言,他们是如何来往交流的呢?这就是族群语言互动的问题了,如果没有统一的语言,很难想象这样的交流会成功。那么是不是有什么统一的语言呢?答案又是否定的,在贺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互动,那就是“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语言”。我们在贺州随处走走,就可以听到不同的语言,白话、客家话、本地话、九都话等等在耳旁跳跃,这就是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的现象了。贺州无论市区还是乡镇,语言互动都非常频繁,但各族群语言使用频率却有较大差异,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客家话、白话,其次是本地话、桂柳话,而都话、壮话、瑶话等弱势族群语言则很难登上市场这一“大堂”。贺州族群间的语言互动是频繁而又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景下,语言互动的频度和模式等均呈现出动态多变性。
可见,贺州各族群多语多方言能力较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贺州多族群语言之间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对本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高,是贺州各族群族群意识及族群向心力较强、族群边界相对明晰的体现;对其他族群语言的认同度高,是贺州多族群语言频繁接触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贺州良好的族群关系。
二、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的意义及分析
语言互动首先表现为沟通的意义,多族群语言互动也是如此,不同族群的成员,他们的母语不一样,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就要有一种统一的语言了,这时只是一种临时的统一,而不是有规定的统一。多族群语言互动是有着深层次意义的,贺州多族群语言表现得很明显。
(一)拉近距离、密切关系
在贺州,由不同族群成员构成的家庭占有较高的比例,在这些家庭中,语言互动较为突出,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如老辈用语
“妇从夫家”现象比较突出,对母语的忠诚度以“夫方”为甚;晚辈用语则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对其它族群语言的宽容度和认同度均较高。
多族群语言互动中,有着拉近距离、密切关系的意义。比如两个不同族群的人:客家人和本地人,他们相逢时,就会说客家话,一般都是说客家话,因为一般情况下客家人不会说本地话,而本地人会说客家话,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通过这样的沟通,他们之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尤其是对于客家人来说,又是说自己的语言,他内心里更感到亲切,他们的会得到进一步的沟通。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在买卖市场中,卖方认识的一个人,他知道他讲的是客家话,于是卖方也与他说客家话,而当不知道买方是说什么话时,他会先听买方说,然后跟着买方说他们的话。
(二)升华感情、满足目的
知道了对方的身份,这就好办了,他们又能够说同一种语言,就好像是在异乡见到故乡的人一样,“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时他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而这还不是最终的意义,还比如在市场中,我们会看到,那些卖东西的人会根据不同的顾客说不同的语言,刚刚开始,我们会觉得这个卖东西的人很好讲,会感觉很亲切。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的,但是卖东西的目的还是卖东西,他希望顾客能够买,在你感觉他很亲切时,你会被吸引一样,就有点会情不自己地买了,正好符合了卖者的目的。
而在家庭中,没有了买卖的经济关系,但是也会表现出多族群语言互动的满足目的的意义。在多族群家庭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比如和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说九都话,丈夫和他的父亲说本地话,而和他的母亲说客家话,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得出,这个家庭是本地人族群,所以丈夫和他的父亲、儿子说本地话,而丈夫的妻子是九都人,丈夫的母亲是客家人。多族群家庭中,沟通是第一位的,但是沟通的同时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我们看到这里有一个语言的传承的需要,这样的目的并不是目的性的,也就是说不是具有功利性的,而是一种生活或者说是家族感情的需要。 (三)融洽气氛、族群认同
也不是全部情况下是卖方使用买方的语言,有时候也是买方使用卖方的语言,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一个卖瑶族草药的摊位(瑶族同胞大部分住在山上,平时采集草药到集市上卖),(下转第223页)
(上接第221页) 很久了也没有多少人来买,这时候走来一个人,他虽然不是瑶族人,但是他也懂得瑶语,他看见卖方是穿着瑶族服饰的人,就主动说瑶话,这时候瑶族同胞会站起来,脸上露出笑容,便谈起买卖草药来。那个人不一定要买,但是他在语言互动中是主动方,出于和气的目的,我们也看到了那种买卖下的气氛很融洽,有时候他们还会用瑶话聊天,这时双方都是很喜悦的。
一般说来,族群认同包含各族群的自我认同及族群间的互相认同。通过以上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贺州,不仅是该族群的人认同自己,比如客家人在与本地人交流中使用自己的语言,同时也到得了其他族群的认同,比如在瑶族人卖草药的摊子上,一个非瑶族而会说瑶话的人用瑶语与瑶族同胞交流,说明他是尊重外族群的,同时他能够说瑶语也是他认同外族文化的一个表现。
三、结论与思考
在人类社会各个族群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族群的首要区别性标志,是族群文化的载体,也是族群文化的核心。族群互动充分体现为族群语言的互动,对于有“岭南族群博物馆”美誉之称的贺州而言,族群认同呈多样化态势,其中语言认同最为凸显。族群互动在族群认同的基础,族群的互动是在不同层次认同下的互动,经过身份认同、关系认同、目标认同、感情认同,最终达到族群认同的不断演进的族群关系,这些认同是在族群互动中完成,而又更多体现在多族群语言的互动中。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历来是国家管理者在治理中十分重视的领域;而有些民族内因为历史等原因,又分有着众多的族群,我国的民族多样性是十分明显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实践上的困难。研究表明,并不是存在社会互动和社会接受,就会导致族群特征的丧失;族群接触和互相依赖并不导致文化差别的消失。iv贺州族群结构复杂,民族成分多样,在历史时期各民族或族群难免有种种冲突,但始终在互动的漫长过程中由相互接受走上和睦相处,
乃至呈现出融合的大趋势。贺州族群结构在良性互动中日益和谐,表现了中国民族关系模式,也为反思某些时期的中国民族关系模式提供了一个范例。通过对贺州多族群在语言互动中的演进性意义的研究,或对我国族群认同和民族关系的建设实践有借鉴作用。
注释:
i见徐杰舜等著.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43.
ii1990年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分布表[a].贺州市志(下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iii见陈小燕.广西贺州八步(桂岭)本地话音系[j].方言,2009(1).
iv引自陈小燕.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研究——贺州多族群语言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之二[j].百色学院学报,2010(6).
【参考文献】
[1]唐择扶,贺州市志编纂委员会.贺州市志(上、下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陈小燕.贺州不同族群成员语言掌握情况的计量研究——贺州多族群语言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之一[j].百色学院学报,2010(2).
[3]陈小燕.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研究——贺州多族群语言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之二[j].百色学院学报,2010(6).
[4]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1998(2).
[5]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2).
[6]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j].民族研究,2002(1).
[7]徐杰舜等.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8]刘昊.从贺州族群结构看中国民族关系模式[j].广西民族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