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鲁比尼的管弦乐作品
凯鲁比尼是深受同时代大师贝多芬推崇的作曲家。他1760年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一位大键琴演奏家十二个子女中的第十个。早在1773年他就创作并上演了一首弥撒曲。从1778年开始,凯鲁比尼师从当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萨尔蒂。1784至1785年他在伦敦的剧院里获得一系列成功,被任命为御前作曲家,1786年进而转向法国,与当时在巴黎如日中天的维奥蒂合作演出歌剧,并定居巴黎。1793年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他在新建立的巴黎国家音乐研究院(后来的巴黎音乐学院)获得职位,在那之后,他创作了一生中最成功的杰作——歌剧《美狄亚》。而另一部歌剧《两天》则是受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冒险和英雄主义精神启发而创作的所谓“拯救歌剧”的范例,贝多芬的作品如《艾格蒙特》和《菲岱里奥》都显示出凯鲁比尼的影响。从1822年起凯鲁比尼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院长,直到1842年去世前的几个星期。
凯鲁比尼的歌剧序曲一度是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美狄亚》1797年在巴黎上演时只获得了有限的成功,倒是后来在德国的歌剧院里颇受欢迎。剧本由弗朗索瓦-贝努瓦·霍夫曼创作,基于欧里彼得斯的传统故事,这部歌剧的音乐被勃拉姆斯认为具有高度戏剧性,而序曲正是创造了一个戏剧的场景,中段则插入了抒情性的音乐。
歌剧《法尼斯卡》的台本作家约瑟夫·冯·索恩赖特纳也是贝多芬《菲岱里奥》的台本作家。这部歌剧1806年2月25日在维也纳上演,故事描述了英雄法尼斯卡和她的女婴被扎莫斯基伯爵囚禁,伯爵爱着法尼斯卡并想让她确信她的丈夫拉欣斯基已死。然而还活着的拉欣斯基作为传递自己死讯的信使,通过对孩子明显的感情向法尼斯卡透露身份,最终扎莫斯基被打败,法尼斯卡获救。《洛多伊斯卡》是同一演出季在维也纳上演的情节与《法尼斯卡》几乎完全相同的“拯救歌剧”,序曲具有一个缓慢的引子,隐藏着戏剧的紧张度,继而进入到活泼的段落,是对故事元素展开的提示。
凯鲁比尼在1813年后再也没有创作过歌剧。1815年他访问伦敦期间,爱乐协会出价两百英镑委托他创作一部交响曲和一首序曲。《d大调交响曲》的配器为双管编制,包括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打击乐器和弦乐组。引子非常缓慢,接着弦乐奏出快板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建立在a小调上,但又迅速转入明亮的大调。慢乐章的旋律由独奏小提琴在g大调奏出,其他弦乐器进行衬托,附以木管乐器短暂的叹息声,展开的中段大量使用了主题的素材。小步舞曲乐章有一个全由木管演奏的d小调的三声中部,而整部交响曲结束在一个奏鸣曲式的终乐章,在这里凯鲁比尼
找到了一个为主题素材进行对位的机会。
圣雷莫交响乐团(orchestra sinfonica di sanremo)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被意大利国家承认的十二支交响乐团之一,从1984年开始成为意大利利古里亚地区的一个文化兴趣机构(institution of cultural interest)。乐团每年在利古里亚地区举行一百多场音乐会,保留曲目从古典到现代作品,非常广泛,并与当今最卓越的指挥以及世界知名的独奏家合作。驻团指挥家包括指挥了乐团二十多年的卡尔洛·法里纳(carlo farina)、埃韦利诺·皮多(evelino pido)、斯蒂芬·安东·雷克(stefan anton reck),艺术总监则包括罗伯托·哈森(roberto hazon)和阿尔贝托·泽达(alberto zedda)等。除此之外,乐团还录制唱片,参与歌剧演出,并活跃于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的各个艺术节。
指挥家皮埃罗·贝卢基(piero bellugi)生于佛罗伦萨,师从马尔凯维奇、伯恩斯坦和库贝利克等大师,有着漫长而杰出的职业生涯。他的演出足迹遍及巴黎、柏林、布达佩斯、特拉维夫、布拉格、马德里、里斯本以及南北美洲、南非、俄罗斯和古巴等。贝卢基不仅经常在意大利剧院演出,也是欧洲其他地方和美国歌剧院的常客。他有着巨大的保留剧目,从蒙特威尔蒂、莫扎特到勋伯格和潘德雷茨基。贝卢基还指挥了许多曲目的世界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