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在歌剧音乐中,合唱体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研究合唱在歌剧艺术中的戏剧性作用是对合唱艺术理论研究的补充,有利于推动音乐专业合唱教学的理论研究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合唱创作的水平。
关 键 词:合唱 歌剧 戏剧性 作用
“戏剧性”的本意是指戏剧艺术独有的本性,它是在剧场的戏剧虚拟表演中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激起他们的情感反应的东西。所谓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不是单指歌剧音乐中某一类体裁或某一种音响特征,而是歌剧音乐的抒情性、叙述性、冲突性这三种不同音响特性和戏剧功能的统称。而在歌剧音乐中,合唱体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而且种类繁多。我们对其不能简单地分类研究,因为歌剧合唱是戏剧音乐体裁,参与合唱的各声部其实是与在一定戏剧情境中活动着的人群对应的,它必须反映出这些人群的事项、意志、情感和动作,必须负载相应的戏剧使命,必须成为歌剧整体结构和戏剧进程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按一般性分类标准对它进行研究是不能反映出它的戏剧音乐的特性的。从审美意义上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恢宏的、深沉的、优美的合唱歌声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我们不妨将合唱在歌剧音乐中的戏剧性作用分为以下几种来研究,包括渲染戏剧气氛、介入戏剧冲突、揭示歌剧主题等等。
一、渲染戏剧气氛的作用
戏剧气氛指的是某种与戏剧情境相适应,或为戏剧性情境所需要的特定的感觉空间,是由戏剧冲突这个核心散发出来的情、景能量的外显形式,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歌剧艺术家们为了强化剧情而采用一系列艺术手法精心营造的某种视听效果。在歌剧中,特定的戏剧气氛的营造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合唱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法而已。但是,用合唱来渲染戏剧气氛,有着许多便利条件。由于合唱声部构成、组合的形式十分多样,因此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足可以营造出形形色色的戏剧气氛来,并将它们渲染得有声有色。
例如《卡门》中著名的“斗牛”合唱,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序曲中,以器乐主题的形式构成序曲的中段部分。其实它的原本面貌是一首合唱曲,其音调材料来自艾斯卡米利奥的“斗牛士之歌”。当它作为合唱在第二幕出现时,其作用是强化斗牛士英武豪迈的性格,为塑造艾斯卡米利奥的形象服务;可是当它在全剧终场再次出现,并与欢腾热烈的序曲器乐主题交织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交响性场面时,它的作用就是渲染性、烘托性的,造成一种欢乐、热烈的气氛,并从整体上为卡门与霍赛最终摊牌及其悲剧性结局提供一种“情境反衬”,从而极为强烈地营造出这种悲剧性冲突的舞台效果——在这里,合唱描绘斗牛场景,渲染欢乐气氛。具体到音乐上,全曲为一具有特殊性的三部性结构的曲式——引子、a、b、a、小结尾b、a、b、大结尾。这是用减缩手法变化反复的复三部曲式。开始的引子、a、b、a、结尾为较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但戏剧还在进行,音乐也还要向下延伸。如果复三部曲式全部反复,a部分就显得有些多余了,于是变化反复为b、a。最后还需有一个热烈气氛的结尾,b又变化反复一次,并加了一个较长的尾声。此种音乐分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效果,与威尔第的旋律天赋是有直接关系的。如大a部分旋律的动力性、震撼力;大b部分旋律的迷人性、色彩性,都给人以动心的感受。
二、介入戏剧冲突的作用
戏剧冲突是指歌剧舞台上人物之间不同性格的矛盾,或主人公行为与不可抗拒的命运所发生的冲突,它是构成戏剧性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戏剧矛盾、戏剧冲突,是一切戏剧艺术的生命核能和美感源泉。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自然也就没有歌剧。合唱介入歌剧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运用合唱音乐的旋律进行及声部交织的方式含有明显的乃至强烈的对比和冲突,有推进情节发展的动力性,或者与人物急速运行的内部和外部动作吻合的戏剧性张力。例如《被出卖的新娘》第二幕第六场,聪明的男主人公叶尼克假装同意自以为聪明的媒人克查尔的主张,并在出卖未婚妻玛仁卡的契约上签了字。不知内情的登场群众起先对这种无情无义的举动大惑不解:“他要放弃他的爱人?哪有这样荒唐的事情!”混声合唱的四个声部起先以同音反复发出疑问,第二句以厚实复杂的四部和声强化了紧张感和力度,表达出村民们内心无法理解的感情。当他们得知这一切竟是眼前的事实时,合唱以断然决绝的口吻唱出了村民对这种出卖行为的鄙视、愤怒和抗议。合唱与叶尼克、克查尔的签约对唱穿插进行,描绘在场群众与两位重要人物之间的道德冲突和行为冲突。在这里,合唱作为构成冲突的一方面存在,从而介入到戏剧冲突之中。
三、 揭示歌剧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在作品之上或从作品中抽取出来的思想结论。在欧美戏剧理论界,人们对主题的理解和阐发大多不同。美国戏剧批评家j.h·劳逊把主题称为“基本设想”,法国批评家f·布伦退尔则称为“目的”,美国人l·埃格里认为是“前提”,而b·马修斯则赞同“主题”的提法。不过,尽管在理解上和用语上存在差异,但对主题在戏剧中的功能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从创作角度来说,主题可能是激发歌剧艺术家原始创作冲动的基本母题。从这一母题出发,根据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所获得的素材、灵感和启示,调动他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手段,最终发展成为有血有肉的歌剧作品。那个曾经激活了他的艺术冲动的基本母题,在创作过程中扮演了灵魂启示者的角色,并且渗透到他在作品展开过程中、艺术结构中和形象体系中,成为统领他的作品的精神核心或思想支点。从欣赏的角度说,主题是欣赏者在歌剧审美过程中逐渐体味到的并在戏剧冲突的高潮部位和主人公命运转折的重大关口的豁然开朗的理性感悟,是他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形象底蕴的深层探究所提炼的思想结晶。
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舍》中对巡礼者大合唱,描写一批又一批在混沌尘世中受到各种欲望污染的人们成群结队地走向罗马,恳请教皇宽恕他们的罪恶。音乐充满了对宗教的虔诚和崇高庄严的情绪。瓦格纳在处理这首合唱时将它置于全剧戏剧冲突的核心位置上,它所概括的那种圣洁、真诚的情绪,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崇高和神圣,与象征维纳斯堡那种令人目眩的淫欲、诱惑和邪恶的情绪构成了歌剧全部音乐展开的基础。从序曲开始,巡礼者合唱辉煌嘹亮的音响便同维纳斯堡一系列音乐主题形成尖锐的对比与冲突,此后这首合唱曲曾数次在相关场景中出现:第一幕,汤豪舍终于离开维纳斯堡,结束糜烂生活,跪在耶稣面前忏悔以往的丑行时,巡礼者成群结队、由远及近而来,他们嘹亮的歌声使汤豪舍受了感动,决心跟随巡礼者到罗马赎罪。第二幕,在歌咏比赛会上,汤豪舍积习难改,唱了一首歌颂维纳斯的淫邪的狂热的歌,激怒了所有的人,幸亏依赖于伊丽莎白相救幸免一死,汤豪舍十分愧悔;这时,幕后又传来巡礼者大合唱的音响,汤豪舍也加入他们的行列,赴罗马赎罪。第三幕,伊丽莎白焦虑地等待汤豪舍归来,这时巡礼者大合唱的音响自远处传来,不久巡礼者纷纷从舞台上走过,但却无汤豪舍的踪影。全剧终场,当汤豪舍倒在伊丽莎白遗体旁时,又一对巡礼者唱着合唱走上台来,全剧便在“阿利路亚”的合唱声中结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瓦格纳对巡礼者大合唱的使用是从两种功能着眼的:一种是把合唱作为全剧音乐的主导动机在全剧中加以贯穿发展由他与维纳斯堡代表的一系列音乐主题构成冲突,作为全剧音乐戏剧性展开的基础;一种是赋予巡礼者大合唱以一定主题隐喻的功能,它总是作为光明的、纯洁的、神圣的象征者,不断在戏剧冲突的关键部位出现,同时以宗教的虔诚,时而以爱情的呼唤,时而以光明使者的指引,时而以天使般的圣洁,影响着汤豪舍的戏剧动作,荡漾着他内心的污浊,提升着他的灵魂,昭示着歌剧主题的人生意味。
结语
就歌剧合唱创作来说,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艺术过程,它的戏剧性功能在实际作品中的面貌无限丰富和灵活多变,而且各种戏剧性功能之间的互相渗透、彼此交融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倒是只具有单一戏剧功能的合唱为数不多,在许多情况下,一首合唱既有这方面的功能又有那方面的功能,甚至换一个角度看,它还具有第二种乃至第三种功能。研究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主要的目的其一就是为了提高合唱理论研究的深度,加大研究方向的广度,为合唱的理论研究阔开一条新的道路;其二就是为了给现在的合唱理论教学补充一定的内容,丰富现阶段合唱教学的理论性,我们的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只分析作品、教唱作品的层面上,合唱的历史、合唱的作用、合唱的功能等内容都是我们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工作者应该教学的内容。从现代高校教学的角度来说,要求各学科都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深度,哪怕是技能技巧课程也不能脱离理论的深入研究,否则其教学就会陷入肤浅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合唱学新编》马革顺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西洋歌剧名作解说》张弦等编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3]《合唱艺术手册》孙从音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4]《歌剧美学论纲》居其宏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5]《歌剧概论》钱苑 林华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6]《歌剧音乐分析》张筠青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7]《西方合唱音乐纵览》韩斌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