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歌唱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歌唱中要注意协调和保持良好的歌唱心理、歌唱姿态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做到歌唱心理状态均衡适度,歌唱身体状态的均衡适度,歌唱发声状态的均衡适度才能产生美妙的歌声。
关 键 词:歌唱发声 状态 均衡适度 心理 身体
歌唱是一个既需要脑力也需要体力的全身心运动。歌唱中既要注意声音的统一、咬字的准确连贯、气息的流畅,还要注意肢体动作的谐调优美、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表现……优秀的歌唱者就是将这一系列要领动作融会贯通,最终以均衡适度的状态、清晰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美妙的歌声打动听众。那么如何做到歌唱状态的均衡适度呢?
一、歌唱心理状态均衡适度
歌唱状态受心理因素影响。歌唱中心理作用支配着歌唱的整个过程,因而歌唱时要学会把握和掌控良好的歌唱心理,该兴奋积极时要好好调动,不该兴奋积极时要学会在兴奋中沉稳、含蓄。把握良好的心态和歌唱欲望,逐步调整呼吸,运用好发声腔体,让那些能使共鸣腔体有稳定状态的肌肉,那些能使声音通畅美妙而气息流畅的形体动作与声带均衡适度运动,以达到张弛有度、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
1.歌唱前要有心理和思想的准备。歌唱者在歌唱前要做好对作品、作品风格以及情感表现的认知和思想把握,发声前要做好演唱情绪、呼吸调控、音色共鸣的心理暗示和思想准备。一个歌唱者,如果没有做好演唱前的心理调节,势必会造成心中无数、思维混乱或怯场恐慌。而心理的紧张会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糸统运用的失衡,造成演唱状态、气息、音量、音色、语言、情感的不协调或不到位。有的学生平常唱得好好的,可一到考试或到陌生的演出场所,或参加重要演出或初次登台等等,莫名的紧张、心态的失衡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风采,因此做好歌唱前的心理和思想准备,是成功演唱的基础。
2.有了心理和思想的准备,还要学会在歌唱中保持适度的情绪。歌唱要求全身心的投入,但又不能情满过度,张扬无绪。因此还要学会“知道怎样唱,往哪里唱”。如演唱歌剧《白毛女》中第一段“恨是高山愁是海,路断星灭我等待,冤魂不散我人不死,雷暴雨翻天我又来……”喜儿所有的悲愤、冤仇似乎要倾泻而出,但演唱者此时必须把握好适度情绪,太悲愤激昂没法进行演唱,没有情绪又不能刻画喜儿这个心怀深仇大恨的人物……如何在情绪激昂的歌唱中把握冷静,如何在宁静安详中爆发激情,如何刻画一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情感抒发中,要把握好适度情绪的运用……该表现的情感淋漓尽致,该有的处理准确到位,该运用的声音技巧惟妙惟肖,即“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这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的经典话语。他告诫声乐学习者,歌唱时要积极而冷静地进行,要兴奋积极也要冷静理智,要细致体会音乐情感和语言风格,要寻找一种均衡和适度。掌握良好的歌唱发声技巧,熟悉演唱作品是建立良好歌唱情绪的关键。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一定要鞭策和鼓励相结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良好的歌唱发声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不要担心太多、顾虑太多,刻苦努力的同时要多听多看多动脑筋,热爱声乐、相信自己,才会拥有声情并茂的歌声。而对于那些已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讲,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克服因考试、登台、音高等原因的恐慌刻不容缓。笔者有这样一个学生,每次在教室里都能很好地完成作品,可是她在上小组课或考试演唱中,表现出的水准就严重失常、失真。如此情形让笔者开始留意她的一切:她的家庭条件很差,让她在同学面前很自卑,以前很少登台的她对舞台有些恐慌,她觉得一上舞台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手不知怎么放,气息堵在胸口,歌词好像也记不清楚……了解情况后,笔者便首先在各种场合鼓励她,赞扬她的每一点进步,时时告诉她: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说,只有坚定信心不断改进和努力,就会更上一层楼,明天才会更美好。没机会登台是许多同学都面临的问题,因此笔者在上课的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动,将上课的地方时常换到大的教室或音乐厅进行,有意让同学间相互听课,增强舞台体验、增强自信,同学们在学习中逐步就会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演唱心理。
二、歌唱身体状态的均衡适度
歌唱是全身心的运动。运动就要讲究和谐、均衡,讲究美感和完整。声乐不同于器乐,声乐是把人体作为乐器来使用。因而对歌唱者要强调身体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协调、适度,要强调自然、舒展、优美的姿态,要强调身体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准确运用。歌唱身体的运动是兴奋紧张与松弛自然的辩证关系,既要积极兴奋又不可紧张僵持;既要放松又不可松垮,“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身体的放松是歌唱状态的自如和松弛,如打哈欠般叹气打开喉头、自然均匀呼吸、手脚自然松弛,面部表情从容而深情歌唱,并非身体的散漫和萎靡不振;身体的兴奋是歌唱状态的腔体打开,注意力集中,身心积极而有准备地进行。如我们说到吸气这个问题,要求兴奋、放松。即是要求保持打哈欠状,用口鼻轻轻吸,横膈膜打开下坠,腰四周绷紧,协调运动,紧张有度。这样所吸之气才会深而通畅,才会达到歌唱中气息的支持。如果一呼吸就抬高胸、提起双肩,手脚以致全身都僵硬着用力吸,胸不仅憋住,所吸之气也无法在歌唱中自如运用……或是相反的浅浅呼吸,没有腰的支持,没有横膈膜打开下坠,没有腔体的打开等等。如此的呼吸也不是歌唱状态所需要的。歌唱状态若没有身体状态的协调和合理的运动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声,更不会有美妙悦耳的声音。歌唱是一种运动,运动需要力量的支撑,这就要求歌唱者要知晓歌唱用力的方法,如何做到力为歌用、量用自如、均衡适度、放松歌唱呢?既不可为了放松而虚着唱,或没有气息支持地叫喊,或全身散漫没有一丝美感地傻唱,也不可为了兴奋而喉头着力太多,口腔着力太主动或全身僵硬着进行歌唱……歌唱的用力要恰当、适度,要寻找自己唱起来自在、舒服的感觉,要寻求美妙动听的声音;还要克服主观的意识,不可盲从,不可自以为是,要清醒知晓什么样的声音是该寻求的,什么样的状态是歌唱中需要的,什么样的运动是歌唱状态中必需的,只有既省劲又自如的歌唱才是科学的。
身体的放松是指腰以上的胸、肩、颈、面部、口腔等身体部位相对松弛,只有这些部位自然相对的松弛,歌唱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产生最大能量的共鸣。而身体着力适度绷紧是指腰以下的身体部位,只有腰四周适度绷紧,横膈膜打开下坠,双腿直立才会有坚实的支撑力量,才会产生气柱,形成声音上行气息下走的对抗线条,让声音产生最大的共鸣和最美的音色。歌唱中演唱者还需要外松内紧的积极状态,即是要求演唱者兴奋、精神集中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让发声器官进入积极兴奋的运动状态,而面部表情、胸、肩、颈、口腔等身体部位却要相对松弛。只有做到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才会唱出优美的歌声、展示轻松自如的歌唱状态、塑造栩栩如生的歌唱形象。在教学中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唱着唱着就身体僵硬了,五指抓紧,没有了面部表情,换气就抬起那紧憋的胸,更有学生一唱到高音就伸长脖子使劲吼叫,歌唱没有了松与紧的有机协调,没有了音乐线条的连贯流动,没有了歌唱应有的美感和纯净的音色。人的身体是歌唱的乐器,不注意发声器官的协调运动,不注意身体器官的合理运用,不注意身体状态的兴奋紧张与自然松弛的均衡适度,就不能唱出美妙悦耳的歌声。
三、歌唱发声状态的均衡适度
歌唱发声的训练是一个抽象枯燥艰苦的过程,注意呼吸的匀稳流畅,注意各共鸣腔体的协调打开,还要注意声音的统一和音色的圆润等等。要想获得美妙动听的歌声,其实就是学习掌握科学发声技能,协调气息、声音、共鸣腔体和语言的过程。如何获得有支持的歌唱呼吸,如何始终保持在吸气状态歌唱,如何做到在咬字发声的过程松紧自如,如何打开共鸣腔体,如何使歌声韵律流畅……这些都要求歌唱发声的科学与适度均衡。
1.真假声的均衡适度。健康的嗓子都具发真声(重机能)和发假声(轻机能)的机能。在歌唱发声中必须注意真假声的恰当混合使用,不是到高音才用假声或用真、假混声唱,而是在中声区就要找到真、假混声的感觉。中低音区真声成分多些、假声成分少些,音越高假声成分越多、真声成分越少,只有运用真、假混声建立过渡声区,才能做到拓展音域和统一声区。而真假声的混合使用一定要注意比例,女声以假声为主真假结合进行,男声以真声为主真假结合进行。若真声用得太多,声带可能会长息肉;若假声用得太多,可能会长小结。因此,科学健康地运用声音就是要注意真假声比例协调与均衡适度。
2.歌唱发声中咬字发音的均衡适度。歌曲情感的表达是通过歌词和歌声来实现的,吐字行腔的均衡适度使咬字发音在歌唱中有机结合。在咬字发声中,为了获得美好而有穿透力的声音,必须要保持叹气打哈欠状。只有叹气打哈欠状的咬字发声才能确保咽腔积极紧张和口腔的自然松弛。当咽腔进入积极紧张状态,才能使嘴这一发声器官进入变硬、绷紧的共鸣状态,才能确保声音的高位置,才能确保声音的连贯流畅。而口腔的自然松弛才能使咬字发声流畅自如,字音清晰,声情并茂。同时歌唱前要对演唱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歌曲作品或喜悦或愤怒或忧伤……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哪些段落或语句是重心,音乐线条怎样塑造,包括形体和手势的运用……咬字发音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打开各共鸣腔体,协调好身体各部位恰当着力。
歌唱发声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当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等都在紧张与松弛的矛盾中协调而自如地运动时,歌唱发声状态才真正做到适度与均衡。正如沈湘教授说,“该紧的地方就要紧张积极地用力,该松弛的地方就要大胆地放松,把干扰发声多余的劲去掉”,才会唱出美妙悦耳的歌声。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沈湘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2]《歌唱学》邹本初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
[3]《歌唱艺术》许真真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