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文章介绍了关于旋律分析作为音乐分析的子学科的重要性,是辨别音乐风格的重要特征。20世纪是旋律创作的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肖斯塔科维奇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以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第一主题、《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副部主题的旋律为例,进行了全面的旋律分析,对肖斯塔科维奇的旋律风格进行了总结。
关 键 词 :肖斯塔科维奇 旋律 主题 调式 动机
一、关于旋律分析
旋律分析是音乐分析学科中的重要子学科,是辨别音乐风格的重要特征。
“音乐分析”是20世纪以来在欧美音乐学研究中,从曲式学等作曲理论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门交缘性新学科。①以前经常用的、类似的概念是曲式分析和作品分析这两个概念,但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移,到了探索创新、背叛离经、五彩缤纷的21世纪,各种新的流派和新的运动风起云涌,以惊人的速度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音乐领域里形形色色的主义、纷繁复杂的体系、个性迥然的技术、不曾耳闻的理论和概念充斥着整个21世纪的音乐领域。对20世纪新音乐的分析解释,用原来已有的“曲式分析”和“作品分析”这两个概念显然已经不够,因此“音乐分析”这个概念在20世纪以来随着音乐分析学科的独立而被大量运用。
音乐分析所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曲式”和“作品”,更广的含义是把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东西作为分析的对象。把和声、复调、配器、旋律、节奏等各种单一因素作为独立的分析学科来做。所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具体的分析目的,可以选择合适的分析角度,来选择合理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因此,音乐分析的分类更加细化了。
在姚恒璐的《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中,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一、材料;二、途径②;三、结构。③现重点谈“材料”部分,从音乐材料的重要因素角度出发细分了七种具体的分析法:1.节奏节拍的分析;2.旋律形态的分析;3.主题—动机的分析;4.近现代音乐中调性的确定与和声的分析;5.序列音乐的分析;6.十二音音级集合的分析;7.音响参数的分析。由上可以看出现代的音乐分析已经把音乐材料的每个因素都进行了强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方法来出现,使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作品中的某个音乐因素来管窥全貌。在西方大量提倡实证主义的今天,音乐材料本身成为人们进行音乐分析的根本出发点,因此,音乐材料的每个因素得到了强化,成为独立的一门分析学科已是大势所趋。
音乐分析的基础是音乐语言(或材料),分析学科已经把部分音乐材料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强调,不像以前在“曲式分析”和“作品分析”中那样只是把它当成一部分因素来研究,而是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把每个因素独立出来,形成了系统的、专门的分析方法。旋律作为音乐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所当然地成为独立的一门分析学科,因此旋律分析也就成为音乐分析的重要子学科。
二、肖斯塔科维奇的主题旋律分析研究
20世纪是旋律创作的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众多作曲家为了避免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旋律语言雷同,挖空心思寻找与众不同的新的旋律技法。像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法国作曲家米约,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等人,在旋律的音域、音程进行方面采用宽广的音域(超过两个八度)和连续的音程大跳,以此来摆脱器乐旋律的声乐化线条。肖斯塔科维奇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肖斯塔科维奇的旋律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形象的内在气质和音乐的真髓。他的旋律极为多样化,这是由于他的作品所涉及各种各样的体裁所决定的,体裁的特点也表现在旋律和音乐语言的其他因素中。
俄罗斯主调音乐旋律从发展的初期就吸收了古老的农民歌曲的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又在主调音乐旋律中得到新的发展。肖斯塔科维奇很少直接采用民歌作主题,但是在他的主题中却充满了民歌的因素。悠缓的抒情歌曲、古代的哀歌和苦调、史事歌曲、舞曲都是他的旋律源泉。他把这些民间音乐加以整理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赋予它们新的意义,成为他的个人风格特点。
肖斯塔科维奇的旋律很多都具有俄罗斯民间旋律的典型特征,如自然音体系用得很多,平稳的级进,以支点音为中心的旋律进行,四度或五度的旋律进行(《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广泛地运用典型的民间调式等等。
肖斯塔科维奇的旋律风格中宣叙性的因素,如命令式的音调、独特的赞叹音调等都是典型的戏剧性主题。器乐宣叙调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和室内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给音乐增加了朗诵般的、演说式的表现力。如《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里大段志哀的独白;《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里大段悲痛的宣叙调。
下面将以他的两个典型主题旋律《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一主题、《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副部主题为例,进行具体的旋律分析研究。
1.《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一主题旋律分析
这是个非常经典的代表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主题旋律,a句和a’句是两个平行的乐句,a’是a句的变化重复,并进行了扩充。a乐句主要是由四五度上下跳进形成的一个由低音区冲向高音区,在短短的三小节内由g到c3音域达到两个半八度。高潮域1是c大调ⅰ级和弦分解构成的,反向跳进到主音结束了a句。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里一反传统写法,为了使音乐继续进行,在开始的乐句一般要求开放式的终止到属音比较常见,而不是到主音上。这就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a经过短暂的上下大跳使旋律线产生极大的波动,音乐震荡很大,作曲家在这里还不需要音乐有很大的波动,情绪还是较稳定。在这里只是给大家一个预示,在祥和的生活背后将会有大的灾难的来临,因此在前面几小节的大跳的进行后,需要在主音上稳定一下情绪。然而这个稳定是相对的,这里使用了切分节奏,c大调的主音不处于节拍强音位置,从而造成“悬念”。
乐句a’调性移高五度到了g和声大调(出现了be),在第七小节开始出现了平滑的连续级进进行,使音乐增加了流畅性和歌唱性,随后到达了高潮域2也是主题的整体高潮。最高音是g3主题音域进一步扩大有3个八度,高潮的下落不是一泻千里的,而是中间带有向上的迂回。我们可以从谱例的画圈的音符上清楚地看到,从高潮音g3至g1的两个八度的进行过程,反方向的迂回使音乐变得委婉,旋律线变得更加富有曲线感,音乐的情绪逐渐消退。由此可以看出乐句a主要是跳进为主,在乐句a’中跳进和级进各占一半。因此虽然该句音区向上提升了很多,但是音乐由于曲线变得平滑许多反而使音乐具有了歌唱性,因大跳产生的“棱角”表现了坚强、勇敢的俄罗斯人民的不屈性格;因级进产生了平滑的线条表现了和平生活中的俄罗斯人民。
这里出现的#f音和be音也暗示着插部主题的调性be大调及再现部#f小调哀悼的第二主题。
2.《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副部主题旋律分析
这是肖斯塔科维奇利用简单的动机材料创作出复杂主题旋律的精辟之作。从谱例2中可以看出这个波浪起伏的旋律是由两个材料a和b交替变化重复得来的,a是由和弦音分解构成的,以三度以上的跳进为主,共出现了6次。b是以级进进行为主,共出现了7次。这条主题旋律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基本动机变化的使用,及隐伏旋律线条的进行,两条高度半音化旋律“核心”的同步呈现,显示出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术及对旋律线条的有机控制。
下面是对此例的详细分析:一是隐伏旋律线条的进行(见c和c1),从画圈的音符的旋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e-#d-d-bd-c-b-g#线条的进行,同时上面是e-f-#f-g的线条;二是隐藏高度半音化旋律线的进行;三是基本动机的变化重复,如b1是b的低八度重复,b2和b3是b的移高四度重复,b4是b的倒影重复。这里肖斯塔科维奇很巧妙地对倒映影动机进行了改变,使其面目全非,如果把b4从后向前看是f-e-d-c-b-c(这最后一音移高了八度)就很容易看出它和b的关系了,b5、b6是b4的变化重复。从例2中可以看出肖斯塔科维奇在对隐伏旋律的运用时,受德国复调大师巴赫的影响(在其创意曲和赋格曲中隐伏声部的写法随处可见),不过他也不是一味地模仿,形式上虽是古典的但是所用的语言却是现代的,如高度半音化的旋律进行和对比。
结语
通过对上面两个典型主题旋律的例子分析可以看出,肖斯塔科维奇经常故意使旋律线十分曲折、使调性不稳定来表现紧张的情绪、浓厚的戏剧性、激昂慷慨的气氛,有时甚至还显得怪诞。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特别是交响乐中,旋律的坚决“猛跃”即大音程的跳进是很多主题所具有的重要音调因素;六度的跳进突出了主题的生龙活虎、意志刚强;七度、八度、九度的跳进也是屡见不鲜。主题有时是按照逐渐增大跳进的幅度这一原则来构成,有时又按照逐渐缩小幅度的原则。旋律中大量的“急转弯”“锐角”和调性不稳定的音,使音乐变得特别紧张,音乐语言变得极为尖锐。这些都表现出了肖斯塔科维奇在旋律构思方面的革新。
注释:
①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年9月,前言p1。
②内容包括:申克式图标的分析法;泛调性与潜调性音乐现象的分析;符号学的音乐分析;比较分析的心里途径。
③内容包括:特殊形态的曲式分析;音乐作品结构比例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前苏)达尼列维奇,毛宇宽译.肖斯塔科维奇[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
[2](前苏联)玛捷尔,孙静云译.论旋律[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
[3](英)艾瑞克·罗斯伯利,杨敦惠译.肖斯塔科维奇[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