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大量音乐表演人才、音乐理论人才、音乐教育人才的历史重任,其教育目的的单纯性,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学习过程的独立性等等,决定它是一个高成本、高投入的特殊行业,伴随着高校扩招的热潮,高等音乐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教育的发展阶段,传统的教育结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现状
年初,一所长期以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为主要目的的艺术院校对其学生进行了一次学情调查,认为自己是“高精尖”人才的学生占19.6%,专业一般的占61.7%,较差的占18.7%。这组数字显示出这所学院的人才“精”度已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于整个专业艺术教育领域亦不乏普遍性,就高等音乐教育而言,在扩前的上个世纪,全国九所音乐院校都是几百人的规模,无论从招生数量、师生比例、还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上,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现如今,这些院校的规模已扩大了十数倍,更有甚者,大量综合类院校都在争先恐后地创办音乐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700多所高校开设艺术教育专业,即便如此,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求学愿望。
一方面学生人数的成倍增加,使专业音乐院校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专业水平拉开距离,另一方面,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性,又导致了师生比例增长的严重失衡,而音乐院校自身的教育规律和教学特点却决定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于是,师生比例矛盾加剧,教育资源日益短缺,教学成本投入加大等诸矛盾就应运而生了。
二、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还在高校扩招的洪波刚刚涌起的时候,圈内一批有识之士就关于扩招带来的系列问题表示过担忧,并建议在音乐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积极探索精英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很多音乐院校也进行了积极尝试,如部分专业授课形式转化,由一对一转向一对多,专业课学时调整,定期邀请国外专家为拔尖学生上课等,但这些措施,并未改变过去精英教育的基本模式,随着学生人数愈来愈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突现。
(一)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空前加剧
学生人数的剧增,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使教师的教学任务空前加剧,大部分教师常年处于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之中,我们常常看到:清晨晓月伴随着他们匆匆的脚步,傍晚路灯拉长了他们疲惫的身影,但教师的付出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或者说往往事半而功倍,因为他们必须平均使用时间,平均分配精力,基础好的学生往往吃不饱,基础差的学业生常常跟不上,更为可惜的是部分完全可以指导精尖人才的名师,也被繁重的教学搞得身心俱疲,他们没有时间去搞科研,没有精力去搞学术,更没有时间去“充电”。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弱化
十年前,我们学生少、大楼低,可洋溢在校园的琴声、歌声,从早到晚,盈盈于耳,如今楼高了,学生多了,可琴声却小了,歌声也弱了,究其原因,除了一部分热爱音乐专业、立志从事音乐事业的学生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进音乐院校是因为上不了其它更好院校的无奈选择,这些学生没有学习热情,缺乏上进动力,而目前学院专业教学的“一锅煮、一勺烩”方式,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加上社会各种现象的诱惑,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学生的浮躁与惶恐情绪与日俱增,如此以来,学习兴趣淡薄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普通音乐院校应走精英与大众结合的路子
科学的高等音乐教育应当呈金字塔型,处于塔尖的是少数培养高水平音乐人才的精尖型高等音乐专业院校,处于塔身的是相当数量的精尖与大众并存型的高等音乐专业院校,处于塔基的是为数众多的大众型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精英教育属于选拔制、淘汰制,主要是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大众教育侧重在普及和实用,既是为了培养普通艺术工作者和复合型人才,也是为了提高国民整体艺术素质,因而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配备等方面也相应地有所不同。
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都是以培养高、精、尖音乐人才为目的的专业院校,那么地方音乐院校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之路呢?我们以为:走一条精英与大众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较为符合我们的实际。
当然,我们所说的精英与大众教育,不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盲目攀比,而是立足省情、校情,结合每个院校资源优势、师资优势、学科优势实施的理性、科学的分层次教学方式,是以大众教育为基础,以精英教育为龙头,既保持一般学生学习需求,同时又利于拔尖学生脱颖而出的一种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新思维、新方法。目前,地方院校走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路子已成为共识。
四、实施精英教育的基本设想
(一)打造一支名师为主的教师队伍
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教师,要实施精英教育,首选必须建设一支以名师名教为主的“精英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专业院校已培养、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颇有影响的专家和教授,可以通过对教师(包括离退专家、教授)教学水平、教学成果、学术素养、道德操守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选拔出一批教职工认可、学生信服的教学名师,加大力度引进一些国内外有名的专家教授,组成本院主要从事精尖教学的教师队伍和学术骨干。
名师队伍主要从事精英学生的教育和辅导,同时以大量精力有计划、有方向、有系统的举办各种学术讲座,能使更多学生从他们身上获得收益。
(二)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探索一条精英教育的全新方法,是实施精英教育的基本保证,结合我院精品课程、重点学科,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专业教师负责、教研室集体辅导的教学模式,以教研室为单位,分单元定期对这部分学生通过小型交流、座谈、讲座等形式,集体“会诊”,开出良方,由专业教师负责督促教研室教学计划的落实,通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再集体会课,分析问题,找出不足,如此循环往复,必然能收到良好效果。
音乐教育具有“口传心授”的特点,每个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集体指导会不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我以为,尽管每个教师的方法各有千秋,但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正所谓曲径通幽,殊途同归。以声乐教学为例:有些教师在声音训练上有独特方法,有些教师在作品诠释上有造诣,有些教师在舞台表演上有丰富经验,如果学生能把每个老师的长处吸纳一身,对他们的早日成才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所以,集体的汗水浇灌一棵幼苗,它没有不茁壮成长的道理。
(三)建设一套合理的选拔机制
精英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应打破年级与学历的界限,主要以专业程度作为选拔依据,不妨这样设想:可按照在校学生人数从一至四年级(包括研究生)给予适当选拔比例,依托学期考试,对每个学生从先天条件、专业基础、全面素质、学习状况(主要指是否刻苦钻研)等方面予以筛选,对筛选出的学生,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拔可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以学年为周期或以学期为周期。
合理的选拔应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磷选出的优秀学生并不是进了“保险箱”,如果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出现专业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则完全有可能被其它脱颖而出的学生所取代,这种“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动态教学方式,必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形成良性竞争,对学院的学风建设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评体系
实施精英教育要有目标定位,教学设计,考评体系,激励机制。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达到什么样的专业标准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目标明确以后,才会有相应的课程设计,对精英学生的培养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为保证教与学的质量,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学院、系、教研室三位一体全方位监督,保证教学过程的规范、有序、有效。同时要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保证每个教师悉心指导,学生刻苦努力,这样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五)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长期以来,存在于艺术院校的门派成见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同专业之间常常相互倾轧,这种陋习是创造民主、和谐学术氛围的顽症,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兼容并蓄、开门办学已成为高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我们知道:一个音乐精英人才的成长,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他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努力,需要众多大师的精心指导,按照上面设想,难免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跟随一个专业教师学习了好几年,当各方面日趋成熟的时候,却被名师队伍“横刀夺爱”,这样就产生了不和谐因素,但是只要我们把眼光放在培养人才的高度上,就应该为他的脱颖而出感到高兴,如果学生修成“正果”,那么他成功的后面有别人的付出,更有你的付出,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专业教师鼓励自己的学生外出遍访名师,甚至出国深造,却容不得身边的同行对学生“指手划脚”。客观地讲,专业教师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但人无完人,他就必然有不足,所以,我们要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治学雅量,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领略有容乃大的壮阔。
当然,一个英才的成长与培养,仅仅停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在专业上精心培养的同时,要为他们多提供实践机会,登台机会,外出学习的机会,参加比赛的机会,如此学用相长,相辅相成,对精英人才的迅速成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五、分层次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
关于精英与大众的话题由来已久,探索一个全新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教学模式,决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它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
(一)实施精英与大众的分层次教育,普通教师的教学任务会更加繁重,师生比例矛盾更为尖锐。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以为,目前专业教师的课时任务不仅不能增加,还应相应减少,以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钻研学术,不断提高。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来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通过扩大外聘教师队伍的办法化解这一矛盾,不求为我所有,只求为我所用。当然,外聘教师的招聘和任用,要有严格的考察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他们安心教学,乐于育人。
(二)还有人担心,高等教育现在都是收费制,音乐院校和其它综合院校相比,学费本身偏高,如此以来,学生交纳同样的学费,所受教育却层次不同,会不会引起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非议。
我们所说的精英教育,并不改变目前教学的基本模式,不是以降低其它学生的教育标准为代价,只是把少数有天赋、基础好、肯学习的尖子生加以重点培养,大部分学生仍能按教学大纲要求圆满完成学业,所以这种顾虑大可不必,相反,这种竞争激励机制,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督促和感召作用。所以,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依托,寓精英于大众之中,以大众托精英。
高等教育在圈地、盖楼、扩招的尘埃落定之后,迎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那就是从盖大楼转向出大师,从拼硬件转向比软件,人才的质量将决定高校在未来社会上的地位,就象一座工厂,如果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必然要被市场淘汰,一所高校如果培养不出自己的精英人才,也必然会失去竞争力,所以,探索音乐院校大众与精英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在新形势、新时代中面临的新课题。